1月20日,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說:“我們可以改變”(We can change),美國人看到了希望,我們也為他鼓掌。可是挑戰卻接二連三,金融危機的陰雲尚未消散,肆虐的甲流便開始對人類展開新的考驗,恐怖襲擊一路從伊拉克延伸到巴基斯坦,索馬裏海盜找到了護航盲區,綁架不降反增。這一年,明星猝死,偶像坍塌,傑克遜走完了50歲的人生,盧武鉉跳崖以證清白,老虎伍茲原來是個花花公子,酒井法子原來是個癮君子,美國前納斯達克主席原來是個大騙子,迪拜原來是個靠借債築起的象牙塔。隻有英國平民蘇珊大媽是個巨大的奇跡,她點燃了所有失意者的夢想,原來我們真的可以改變。
專輯銷量7.5億張,得過13次格萊美獎,這位無與倫比的天才本可以創造更多的世界第一。然而,6月26日淩晨,50歲的邁克爾·傑克遜死了。噩耗傳來時,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再過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在倫敦見到他久違的舞步了。在紐約,在北京,在莫斯科,他的歌聲重新回蕩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人們走上街頭,點起一盞盞燭光,輕聲合唱《Thriller》《Heal The World》《Beat It》《You Are Not Alone》……如果他沒有逝去,我們或許還在津津樂道於他的“性醜聞”,皮膚為什麽要漂白,而早已忘記了這些愛的旋律,這些直抵我們靈魂最深處的旋律。除了少數英語歌的愛好者,他的歌其實從來也沒有在中國真正地傳唱。懷念傑克遜,其實不是懷念他的歌,而是懷念我們逝去的青春以及那個逝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