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81)
2011 (207)
2012 (226)
2015 (1)
袁越過著令我羨慕的另一種人生,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凡的人生。如果人生可以選擇另一條路,同時還可以不放棄原來的路,那麽,我願意選擇袁越的道路。袁越今年40歲,依然一個人無牽無絆自由自在,借著在一份雜誌任事的機會,他經常在世界各地遊蕩。不隻是一般人熟悉的北美、歐陸、東亞,還有中國人一生難於涉足的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南亞。西亞的阿拉伯世界他去沒去過?記不清了,多半兒他去過。
去這些地方,袁越也並非像一般記者那樣身負著難以甩掉的公事,走馬觀花,速覽無趣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與其說是主編大人要求他去做這一次采訪,毋寧說是袁越自己要去做這一次遊曆,而遊曆的某一個枝節、某一段故事,恰巧可作為刊物的刊載內容。所以袁越深入社區,尋訪土著,走入大山或密林,進行一種既不同於記者,更不同於遊客,也不同於人類學者的旅程,豐富著自己的見聞,也豐富著他獨特的一生。
早在十幾年前,袁越差不多就這麽過著。當時他以一個生物工程的學習者、研究者的身份進入美國,在那裏生活了13年。有意思的是,除了他所能勝任的、在生命科學實驗室的工作,他還迷上了音樂。跟中國差不多時間,當我們這些打口青年瘋狂地癡迷上歐美的搖滾音樂時,袁越在美國也癡迷上了唱片。所不同的是,我們迷上的是所有門類,而袁越幾乎隻迷上了一種——民謠,在他最全情投入的時期,甚至他隻迷上了一個人——鮑勃·迪倫。
為此袁越讀了大量的書,參與了在美國能參與的無數民謠機遇,聽音樂會,在外宿營,泡酒館咖啡館,接觸民謠積極分子,與美國的民謠老油子海聊。這裏有我無限羨慕的袁越的另一個才智:說起英文來像說另一套母語一樣順溜。在這個過程中,純粹憑著興趣,袁越寫下了洋洋65萬字的書《來自民間的叛逆——美國民歌傳奇》。這本書2003年在現代出版社出版;今年,南京大學出版社予以再版。
與我、王小峰這些著述者不同,我們當年關於歐美搖滾樂、民謠音樂的著述,再版時的一個最重要工作就是改錯,袁越幾乎不需要改錯。寫這本書的時候,他曾閱讀和參考100多本歐美搖滾樂、民謠音樂、流行文化方麵的書——當然,讀的是原文——所以新版出來的時候,他的主要工作是擴容圖片,刷新版式,提升裝幀和印刷品位。當初現代出版社是小本、上下兩冊,現在變成大開本、單一冊;一切重新“開演”前,袁越還加入了他所力薦的20張最值得收藏的美國民歌唱片,將唱片封麵和簡介緊附在扉頁之後。
在圈子裏,袁越的認真是出了名的。王小峰曾經以“土摩托”(袁越的網名)為名,記錄、簒改和杜撰了關於袁越的故事,在“按摩乳”、後來叫作“不許聯想”這個讓人笑破肚皮的博客裏,土摩托是一係列笑劇的主角,該主角著名的口頭禪是:“你這有什麽科學依據?”
我覺得袁越能成為中國最了不起的科普作者,如果他願意堅持下去,尤其是,找一個好題目集中精力持續地寫下去,他能夠寫出像《從一到無窮大》這樣了不起的科普著作。說這些看起來遊離出了《來自民間的叛逆》,其實不然。我想說的是那麽一種狀態,近似於科學家的那麽一種狀態。袁越對他筆下的文字高度負責,講求依據,力求準確無誤,有比一般寫作者更嚴謹的態度、更紮實的求證、更認真的鑽勁兒,在此諸般努力下,《來自民間的叛逆》基本上是關於美國民歌的一部信史。
之前,《來自民間的叛逆》再版前,責任編輯楊全強曾委托我寫一段評介,我是這樣寫的:“像袁越這樣具有如此優越條件的人,我還沒有發現過第二例:在美國長期生活,聽過數以萬計的歌曲,通曉世界流行音樂;還有尤其重要的一項——無比地熱愛民謠。大多數中國人隻能靠文字想象的音樂活動,比如伍德斯托克、費城民歌節,袁越本人是親身經曆,甚至追隨喜愛的樂隊曆經諸多現場。民謠,這個傳言、傳說、傳奇交覆重重的文化長卷,現在有了一本用方塊字砌成的新長卷,歐美民謠的係列人物,在此展開他們的故事、生平、周遭人事、生活細節、時代動蕩和傳世歌曲。這本係列人物傳記是如此生動,以致讓我們可能忽略了另一項重要工作——傳奇不傳謠——所有故事及其細節都經過了作者力求真實的甄選,從民謠傳說的海洋中。”
作為曾經的科學工作者,所有故事及細節都追求準確無誤,這正是科學家的稟性。現在,這個科學工作者經過了近乎神奇的轉行,已經成功地從美國轉入中國,從科學轉入文藝,正成為一名記者、一員博客、一位作家、一個自學成才的民歌通人。袁越的個人生活,本身也正像是民謠的生活。他對物質不看重,賺的錢不多,卻經常可以周遊世界,在地球的遊蕩中尋訪和經曆他所喜歡的一切。他的民歌之旅,也因著這些經曆,在擴張,在逸出,在包羅萬象。也許明天早晨醒來,就有民歌的另一本大書,不是美國民歌,而是非洲民歌,出現在我的案頭,上麵寫著“袁越 著”。我毫不懷疑這一場景的可能性。如果說美國民歌是一部傳奇,袁越這個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