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81)
2011 (207)
2012 (226)
2015 (1)
這幾天,我感覺自己很脆弱,也流了很多眼淚。不為別的,主要是為了孩子。誰的孩子都是娘的心頭肉,不管這孩子有多少缺點;任何一位母親都是孩子眼中的英雄,不管這媽媽多麽無能甚至是醜陋。讀過一本美國人寫的書,裏麵談到了“誰是美國人心目中的五大模範人物”。你想猜猜答案嗎?我可以先告訴你排在第一位的模範人物,那就是美國無數普通的父母們。
大人們比較愛說長論短,也容易議論他人。但不管怎麽議論,人無法做到讓別人都喜歡自己,這是不現實的。同理,人也無法做到喜歡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這是萬不可能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說的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
這幾天,一件在我們心中揮灑不去,又讓很多親友流淚的事情,十有八九是源自一場誤會。
在回美國的前一天,二寶興致勃勃地想自己裝包。看到那些堆積如山的衣物和玩具,十歲的二寶傻眼了。她不知自己該如何下手,才能把這些東西擠進她的小皮箱。情急之中,二寶對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四位大人用剛剛學會的中文求助:“你能幫我裝一下包嗎?”
孩子的思想很簡單,她其實是想讓座位中最值得信任的那位秘書阿姨幫她裝包。可她在求助時,偏偏沒有稱呼那位阿姨。在這裏,我要為自己的孩子解釋幾句。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對長輩們很少叫叔叔阿姨,他們或者是直呼大人其名,或者是叫密斯(女性)密斯特(男性)什麽什麽的。華人子女在父母在場時,在家長的提醒下,可能會擠出個叔叔阿姨出來。
那位秘書阿姨是家裏臨時拉來幫忙的,我很懷疑二寶是否能在短時間內能記得住她的名字。我認為,如果二寶知道那位秘書阿姨的姓,她至少可以叫她一聲密斯什麽什麽的。所以,在我看來,孩子在求助時對大人沒有稱呼的言行,雖然不是件好事,但也沒到如臨大敵的地步。
四位大人為了教育孩子,對這個“沒有禮貌”的二寶采取了不搭不理的態度。孩子越急,他們越不說話。二寶一頭霧水,不知自己錯在哪裏了。為了表示失望,二寶自言自語用英文說了一句什麽話。就是這句話可惹禍了。
秘書的女兒聽了這句話後,非說二寶在罵她媽媽。以後的事情就變得不可收拾了。親屬先讓二寶給阿姨道歉,並狠狠罵了孩子一頓;那位秘書阿姨則委屈得當眾掉眼淚,她的女兒也恨不得衝上來教訓二寶幾句。站在一邊的大寶,雖然平時和妹妹經常打打鬧鬧,但看到妹妹受了委屈,也替妹妹反擊秘書的女兒:“我妹妹沒罵你媽媽,你根本就沒有聽懂她的英文”。
二寶從國內回來已經一星期了,今天想起這事,她還委屈地趴在我懷裏邊哭邊訴苦:“我真的沒罵人,他們為什麽不相信我?”
可惜,我當時不在現場,我不能單憑著孩子的話對任何人下結論。但有一點兒我是可以肯定的,孩子絕對無意傷害那位秘書阿姨,她的心裏確實有委屈。同時,我也理解那位秘書阿姨的眼淚,人家辛辛苦苦陪你玩兒,你還“罵”人家,你還有良心嗎?
我曾經喜歡過一首老歌裏麵的一句歌詞“最傷最痛是後悔”。不知怎麽的,我現在真有些後悔讓孩子獨自回國。這樣做,不僅麻煩親友太多,一切的不愉快也隻能成為我眼中的未知。本來,我們是想讓孩子體會一下沒有父母在身邊一人獨行的日子,我很怕會事與願違。
在生活的大染缸裏,我們這些大人已經學會了互相鼓勵直至互相吹吹捧捧。其實,最需要鼓勵的人是孩子們。我們老了,無所謂了。孩子們可不一樣。往小裏說,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往大了說,孩子是社會的希望。我時時提醒自己,為了孩子,我們一定要慎言。
不管別人怎麽看我的孩子們,我,作為母親,我為他們自豪。二寶的善良和成熟,在我們美國的朋友圈裏,是有口皆碑的。
最傷最痛何止是後悔,最傷最痛是誤會啊。
8-28-08
另一件事也讓我很有感觸,我們有個workshop,一個ABC的大學一年級女生來聽,當時哥大的一個教授講中國問題,對清初一些問題發表了一些見解。提問時,這個ABC就提出,哥大教授的這個觀點她有異議,她說得很對,我們都很認同。散會後,這個美國教授叫住這位同學進行討論。這個女學生很可愛,中文說得比大多數南方人好。最有趣的是,她的父母出國前是在中國大學教英語的。
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
我在美國的大學教書,也發現了一個特點,華裔孩子,很多不願講中文,大多很內向而且不太有禮貌,而那些積極參加中國新年活動,中文又說得很好的ABC,在同學中很受歡迎,也很有禮貌。身份認同一點也不自卑,反而更開放更自信。
我感覺這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一點拙見,大多數人是不喜歡聽的。
So, not all the people are the same...
問題的關鍵是,國內親友不懂英文,孩子中文表達能力又不夠。準確說,應該是雙方之間的語言障礙吧。咱沒把孩子的中文教好,也算是有另外一宗罪了。
同意你的說法!不要有什麽問題就怪這怪那的,怪了美國又怪中國,就是不說自家教育有問題。
首先,不是Can help me with packaging?而應是Can you help me with packaging,對吧?其次,美國人即使不說excuse me, 也應該用“could you help me...”,這樣更客氣。當然,我同意你說的,即使孩子不那麽禮貌,美國的大人也不會過於計較,但是這並不說明,不禮貌就是對的,而且中國人對輩分和適當的用語的確是很在乎,孩子的父母既然本身就是中國長大的,對此應該並不陌生,而又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國內探親度假,那麽,是應該教育自己的孩子“回鄉隨俗”,掌握禮貌用語,還是譴責所有的中國成人不寬容,沒有風度呢?我以前在中國遇到的學中文的外國人曾經對我說,在一個不熟悉的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多使用客氣和禮貌的語言,以免冒犯別人。中國人自己怎麽就想不到,反而責怪別人不寬容,這不也是一種文化差異嗎?
“你能幫我裝一下包嗎?”譯成英文就是“Can help me with packaging?" 是沒有“Excuse me. Can help me with packaging?" or “Can help me with packaging please?"聽起來禮貌, 但是如果說話的人用的是請求的語氣而不是命令的語氣,在西方文化中不會成為請求幫助被拒絕的理由。如果這件事是發生在一個美國家庭,人們會樂意幫助她,隻是因為她的確需要幫助,這一點就夠了,而不會因為她沒有說一個”請“字而冷落她。我想這就是文化差異吧。國內有些同胞就是缺乏一種‘寬容’,尤其是在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回複baixianwan的評論:
什麽文化差異?有教養的洋人孩子很會招呼人的!
我孩子回去,也不會叫人,被認為不禮貌,真沒辦法。
I am not a sweet mouth person, I lost a lot because of this. However, I really know everyone likes to hear good things or be flattered, even in U.S.. I am not as lucky as some people just because of this, but i really know this is what I am lack of. I can accept the fact that if people don't like me just because of this.
Understing is necessary, if we can not do, we have to accept.
從這一點上看,我不認同你讓孩子獨自回國的決定。沒有信得過的大人,孩子在國內收獲也不會很多。雖然他們有“堆積如山”的禮物,很是虛浮。沒有感情的禮物,會讓孩子confuse的。
再忙,還是堅持回國看望下年邁的父母。現在的情況和從前究竟不同了。借口總是會有的,以前是因為沒錢、沒安頓,後來就是工作忙。長此這樣的話,一道鴻溝就再也跨不過去了。
理解!文化與經曆的不同的確有太多的誤解。現在國人強了對海外回去的另眼相看
和苛求那怕是個孩子,世俗的人太多隻有自保。要是過去一個獨自從海外回去的孩
子有多少人羨慕誰會這樣對待她,勢力的人。
===
不要過頭.
2) "最傷最痛何止是後悔,最傷最痛是誤會啊。"
===
"誤會"是一種很大的傷痛,但不見得為"最".
3)"後悔讓孩子獨自回國。"
===
這個解釋方法很多了.
4)有很多"...留學生們當年真想回去看看父母,無奈..."
===
趁父母健在時,"就要"回去看望啊.
5) 中國人對西方的一大"誤會",就是誤認為美國是天堂,是目標....中計也!
6) 謝謝你與眾分享經驗.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