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81)
2011 (207)
2012 (226)
2015 (1)
回國購物,我最頭疼的事情就是討價還價。雖然說美國也有討價還價一說,但遠沒有國內那麽普及。比如,食品不用討價還價,衣服不用討價還價,雖然買家具和買汽車時,會有很大的討價空間,但這兩件東西都不是日常消費品,即使是需要討價還價,討價次數也有限。
在美國,比較常見也比較值的討價還價,應該是在購屋買房時。筆者來美國十幾年,在美國兩個不同的城市買過兩次房子。每次購屋,我們都經曆了有趣的砍價和殺價的過程。
在美國買房的基本程序是,找到房地產經紀人,明確要買的學區,在感興趣的學區內留意要出售的房子,挑出價格和樣式都能接受的房子,簽買房合同,和對方談價錢,最後成交。
我們在聖路易斯郊區買第一個房子時,就經曆了一次長達十天的討價還價過程。1999年時,我們看上了聖路易斯西郊的一套330平方米的別墅。這個房子在1988初建時,出售價是19萬。過了十年,賣方要價26萬。十年漲七萬,這樣的漲幅基本是比較合理的。在看了幾十棟房子之後,這個有著四個臥室,三個廳,三個廁所的別墅,成了我們首選的房子。當時,屋主急著要搬走,而購房者卻寥寥無幾。在這樣的情況下,討價還價就是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先出價20萬,他們返回23萬。我們再要價21萬,他們加了五千塊後,雙方最後決定拍板同意。一個二十幾萬的房子,成交價比列出價少五萬,這樣的殺價還是很成功的。
我們搬家到華盛頓附近後,我們又經曆了類似的討價還價過程。這次,還是屋主急著要走。經過幾番回合,一個列出價為65萬的房子,最後被我們以57萬拿下。
在美國買房時,除了在房價上要大砍特砍,其他方麵也有做文章的空間。比如,讓賣方修理破損的室內設施時,那些可修可不修的地方,一定要爭取拿到補償資金。還有,讓賣方提供房屋保險,也可以變相達到討價還價的目的。
其實,不管在哪裏,學會討價還價,是我們需要的一種生存本領。工薪族掙錢不易,討價還價就是為自己贏得利益的一種間接方式。
在美國,除了私家購物,即使是公家交易,也有一定的講價空間。
幾天前,我為我們這裏的中文學校發招生廣告時,我和美國報紙的廣告部門打過交道。在我們這裏,一個大約600字的廣告,在美國的兩家報紙上做一星期的廣告,大約要收費$520美金。美國的中文學校屬於非盈利部門,一切資金均來自學費。平時,學校的各種支出都是精打細算的。一看這個價錢,校長連連搖頭。
就在我和校長在討論價錢問題過程中,那家廣告部的負責人沉不住氣了。他主動來信說,如果我們誠心在那裏做廣告,他們會給我們一定的折扣。瞧,美國的報紙廣告費裏,也有講價空間呢。
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學會討價還價並不是件丟人現眼的事。我很不解,為什麽一位在紐約商店裏和經理合理討價還價的同胞,會受到那麽多人的批評。
11-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