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明朝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

(2010-05-14 18:50:19) 下一個
英國人也在圈地,中國人在圈地,清朝人的貴族也在圈地,他們把大量的土地圈占,變為牧場,放牧放馬,把大量的百姓抓來當做農奴,恢複到奴隸製的生產。

不能夠把曆史發展當作一個宿命論,很多時候是偶然的,曆史大勢從落後到先進,這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在具體環節上,兩三百年在整個大曆史中還是很短的,是有很多偶然因素決定的。所以我想從明到清的曆史轉折,正是因為從明轉到清,中國走向落後,事實也是這樣,所以我所描述的,既是事實,也應該就是原因。

========

毛佩琦:明朝社會成就遠超漢唐(多圖)

這篇文章是給大家洗洗腦子,因為大家從小被無良曆史學家蒙暈了,對咱們的大明朝沒有正確認識,總是覺得明朝是一個昏庸腐敗、國家貧弱、專製殘暴、抑製思想的朝代。但毛佩琦教授近日在暨南大學的演講,用大量的事實論據證明,明朝不僅不是無良曆史學家所汙蔑成的那個樣子,而且是一個社會成就遠遠超過漢唐的先進朝代。正是因為滿清入關對這個偉大文明的斬斷,造成中國喪失了與西方平起平坐的發展機會,最後導致百年來被動挨打,積貧積弱,以至於坐在電腦前上網的你今天的生活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如意。

如果滿清不入關,中國和西方同等速度發展,我們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的呢?看看毛佩琦教授給大家揭示的鐵的曆史事實吧。


圖:毛佩琦教授在CCTV百家講壇講明史(就此想問問百家講壇的製片人萬衛老師(旗人後代),毛佩琦教授在本文中說的觀點,怎麽在你的節目裏看不到呢?是你不讓毛老師講還是怎麽回事呢?)

============================
毛佩琦:明代成就遠邁漢唐(轉)
(在暨南大學演講實錄)

之一:康熙皇帝在朱元璋墳前題字:治隆唐宋
毛佩琦:今天我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從明到清的曆史轉折”,本來這個題目有一個副標題,副標題是寫“明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清在強盛中走向僵化封閉”,後來陳處長說,是不是把這個題目說得更加通俗一點、更加貼近聽眾一些,好,那就改為“中國為什麽落後、挨打”,就變成這樣了,但是我講的主旨還是這樣。
毛佩琦:我們講從明到清的曆史轉折的時候,是不是應該首先來簡單地回溯一下明朝本身是一個什麽樣子。我們講轉折,是講從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是一個階段。可是明朝本身是一個什麽樣子,大家是不是很清楚呢?很多人認為很清楚,很多人的頭腦裏有各種各樣的影象,現在就開始反應在自己的腦子裏了,明朝,這是一個極端專製的朝代,朱元璋殺人殺了很多啊,疆域這麽小,皇帝被別人抓走了,還有昏庸皇帝不上班,還有宦官專政,還有錦衣衛、東廠等。
  那麽明朝是這樣的嗎?很多人也會產生一些疑問,為什麽會有疑問呢?大家知道,我們能夠看到的很多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是明朝留下來的,比如說長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北京一線的長城,從嘉峪關到山海關,是明朝留下來的,這不是反映強大的國力嗎?這和我們印象中的王朝是一樣的嗎?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是明朝人建的,是舉世無與倫比的,清朝入關之後沒有什麽大變化,隻是加了一些材料,比如大房子變成小房子,大的格局還是明朝留下來的。我們看到十三陵,這樣規模大的皇家陵寢,和清朝比起來,再看東西陵,相形見絀。為什麽清朝取代了明朝,明朝是什麽樣子?我們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什麽局麵啊?多壯觀啊,27800人的艦隊,兩百餘隻船,最大的寶船四個足球場大,遠行非洲東海岸。有一位英國退役的海軍軍隊叫孟席斯,寫過一本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他說最早中國人繞過好望角,實現了全球環球航行,當然他的觀點以及支持他的觀點的理論根據不足,我曾經當麵多次跟他說這個話。
  我常常會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如果有機會到南京中山陵去看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時,也不妨到他附近的明孝陵看一看,那是埋葬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地方。在通往明孝陵的路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上有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隻有四個大字,很容易看,什麽字?“治隆唐宋”。什麽意思呢?對朱元璋的歌頌啊,說他對國家的治理,或者說明朝的社會、明朝的政治,遠遠超過唐朝和宋朝。這個字誰寫的啊?清朝康熙皇帝寫的。這個話,被他的孫子乾隆皇帝一再重複。乾隆皇帝在他自己寫的詩當中多次說到,太祖、成祖這些人很能幹,治理超過唐宋,但是他的子孫不太好,多次說這個話。好了,我們現在看到這四個字,“治隆唐宋”,就和我們以前得到關於明朝的印象是不一樣的,你認為明朝是一個黑暗的、腐敗的,可是我們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說法,是一個治隆唐宋的時代。那麽明朝是不是治隆唐宋呢?朱元璋對國家治理得怎麽樣呢?大概明朝是曆史上延續時間第二第三久的朝代,277年,而且明朝的製度為後來的清朝繼承,無論是政治還是法律製度、選官製度、科舉製度等等,都曾經達到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巔峰,有很多例子,包括社會的建設。明朝是什麽樣子?大家要記住一句話,“治隆唐宋”。


圖:明孝陵康熙親筆題字

之二:滿清奠定版圖是謊言:明朝鼎盛時期實際控製麵積大於清朝全盛時期(精神影響更遠勝)


圖:明時期形勢圖(宣德八年)


圖:清代形勢圖

毛佩琦:還有一點,在一些教科書當中,包括一些外國研究中國曆史的一些學者的著述當中,對明朝疆域的描寫也給我們造成了很多印象,比如美國人寫過一本插圖的中國通史,很簡單,一小本,帶很多插圖,裏麵畫了一幅明代的疆域圖,他把明代的疆域畫在長城一線,長城以北不是。我想這樣畫,至少沒有全麵反映整個明朝的情況,與事實不符。你不能說畫清朝的地圖,你把膠東割讓、東北割讓,那是清朝末年,要說明是什麽時候,至少沒有全麵反映明朝的疆域情況。而且它所反映的實際上也是不準確的,明朝的疆域不是在長城一線,至少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事實,就是在明朝永樂年間曾經在東北黑龍江一帶建立了努爾幹都斯,整個東北地區,包括大興安嶺、黑龍江以北地區,明朝政府對這些地方實行有效的管理。什麽是有效管理?包括駐軍、包括當地的首領要承擔國家的軍事義務、承擔相應的賦稅,這就是有效管理。和蒙古地區和西域地區是怎樣的關係呢,我們知道張騫通西域,漢朝、唐朝一再通西域,留下了很多跟西域交往的佳話,可是大家不知道明朝有多少使節通西域,現在我們可以隨便舉出很多,有的人甚至在西域住了很多年,而且還在哈密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個衛,封了哈密王,這個王不是虛銜的王,在這裏要貫徹政府的指令、政令。以哈密衛為橋頭堡,外國公使來了,不認識表文,在哈密衛翻譯,對我們是友好還是不友好,是他們來判斷,然後放行。這是在西部。
  那麽在蒙古地區,大家都知道有一個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曾經在1449年,正統14年,在河北懷來土木堡和瓦剌的戰爭中成為戰俘,這成為後人批評的一個口實,說明朝是不是衰落了,皇帝都被抓走了。不僅我們這樣說,明朝人也這樣說,但是明朝人有一個說法,他們說什麽呢?他們把明英宗被抓走的這個事件,和北宋末年徽宗、欽宗被抓走的事件相比,徽宗、欽宗一抓就沒有再回來了,為什麽明英宗回來呢?用明朝人的話來說,當時是全盛之天下。皇帝雖然走了,但是國力沒有衰落,瓦剌雖然這場戰爭贏了,但是整體國力不能跟明朝抗衡,明朝迅速組織50萬軍隊,立刻取得勝利,明英宗被迫送回來了,雖然明英宗的弟弟已經做了皇帝,不是很希望明英宗回來,但是瓦剌還是趕緊把明英宗送回去了,你在我這裏,我整天還要朝拜啊。
  很多的曆史書都說到一句話,涉及到對清朝的評價,怎麽說呢?說是清朝的一個最大功績之一,是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現在我提一個問題,土爾扈特部回遷中國,渥巴錫在見到乾隆皇帝時,給乾隆皇帝送上第一件禮物是什麽?是他的祖上在明朝永樂八年受封時得到的漢文印信,這是一個曆史細節啊。說明什麽問題呢?為什麽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明朝就已經有人封了,有印信憑證。為什麽他們要回到中國來?明朝人奠定了他們對中國的向心力,有憑證在這裏,現在清朝人做皇帝了,我回來把這個印信交給你。還有一句話要問大家,為什麽在明朝的時候他們不回來,在清朝的時候要回來呢?他們受了欺負往回走呢,明朝的力量可以夠著那裏,清朝的時候夠不著啊。
明朝的疆域是到長城一線嗎?明成宗曾經五出漠北、三離陸廷,其中兩次是攻打韃靼,一次攻打瓦剌,每次出征韃靼無影無蹤啊,聽說明成宗來了,他們頭年冬天就走了。那麽明朝對蒙古地區究竟是什麽樣子呢?剛才我們說了明成祖曾經用武力攻打那些不服不順的人,韃靼和瓦剌,但是明成祖也同時封了韃靼的阿魯台為河寧王等等,這些王,我們應該看作是明朝的地方政權,他們接受封號,蒙古有一個後裔,這個後裔直到清朝還活著,後來也是一個學者,研究蒙古史的,他說元朝的宗室從來沒有正式表現對明朝的臣服,宗室臣服不臣服重要嗎?現在我們看在東歐有一些國家流亡在外的王,是把他作為現在國家的象征?其實他們歸附不歸附這個國家不重要了。蒙古主要的政權首領,像阿魯台等等這些人,他們接受明朝的封號,定期給明朝朝貢,這種朝貢是象征性的,不是說明朝剝削他們,這以後我們還會講到的。
  當時的管理是鬆散的,那是我們的民族製度,當地的宗教不改變,當地的製度不改變,隻要你不說我不是明朝的子民,定期到這裏來行一個禮,朝廷給他們的賞賜是大量的,厚往薄來。隻要你有才就選拔你做官,還有當地的貿易也是不改變,當時明朝的軍隊裏有很多韃官、韃軍。明朝疆域是什麽樣子呢?我們也不妨引用古代文獻上所說的一句話,這個話出自哪裏呢?出自《明史成祖本記》,就是那個奪了侄子的權篡位當皇帝的朱棣,也出自《明史西域傳》,是什麽話呢?它描寫明朝的疆域,說明朝的疆域是什麽樣子呢?是北及大漠、南及明海,俄羅斯不知道西伯利亞為何物,北及大漠,南及明海,最遠最遠的海邊了。明朝的影響,是東西抵日出日落之說。因此在這個情況概括為一句話,“蓋兼漢唐而有之”,把漢唐那些偉大都有了,還有一句話,成祖晚年,已經遠遠超過了漢朝和唐朝了。所以明朝是這樣的一個朝代,強大遠遠超過了漢朝和唐朝,這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明史說的,明史是清朝入關之後,經過幾代人反複修訂寫成的。

之三:明朝經濟社會、民主生活成就遠超清朝

圖:明代紅夷大炮 就是這種炮將酋長努爾哈赤炸成重傷不治身亡(清代一直無法鑄造出此類武器)

毛佩琦:現在我們就得出了八個字,明朝是治隆唐宋的年代,明朝也是遠邁漢唐的朝代,有人說毛佩琦在給明朝翻案,我說不對,三百多年前就有寫了,我們沒有翻案,不過把舊話念一遍,事實告訴大家。為什麽我們的青年朋友不知道這些東西呢?曆史學家的責任,搞曆史的這些人幹什麽呢,一天到晚吃幹飯不把這些告訴大家。今天我來,就把書上幾句話念給大家聽,如此而已。告訴大家,明朝曾經是一個遠邁漢唐,曾經是治隆唐宋的強盛朝代。大家可能說石破天驚,真的是聞所未聞。這個方麵,我們就不說了,我們還要說我們這個主題。接下來就說明朝曾經是一個治隆唐宋的年代,曾經是一個遠邁漢唐的時代,既然是如此,明朝那些昏庸的皇帝,那些腐敗的宦官,那些特務們,東廠等等,是怎麽一回事呢?這個我簡單講講。
  從明到清的曆史轉折,那麽明朝除了治隆唐宋、遠邁漢唐之外,後來也衰落下來,否則不會被後來的清朝取代。但是這個衰敗是什麽樣的狀況呢?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明朝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這話是什麽意思呢?我們都知道一個詞匯,資本主義萌芽……中國大陸地區的很多學者提出可以說中國在明朝中後期進入近代史,這個觀點大概在海外一些學者,他們更早地同意這個觀點,就是近代史什麽時候開始。也有一些學者相對保守一些,可以不說近代,但是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了曆史的轉型,就是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轉型怎麽轉,兩個方麵,一個是舊的東西在衰落、衰敗,它的勢力和影響在減弱,另外一方麵是新生力量在發展。如果舊的東西太強大,新的東西不可能出來,舊的東西很適應曆史的發展,還有生命力,新的東西也很難發展。一個社會在發展的時候,在進步的時候,實際上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是舊製度、舊思想、舊文化的衰敗,新製度、新思想在發生發展。那麽明朝中後期所出現的社會轉型就可以這樣概括,首先明朝的國家對於社會的控製力在削弱,傳統的程朱理學逐步被王陽明所取代,士大夫有一些可以相當於現在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承擔社會責任的,有著社會根本思考的有覺悟的人,應該說是知識分子,不是說僅僅讀了幾年書就可以成為知識分子,明代的士大夫,他們主體意識、參政意識越來越強烈,因此出現了所謂東林黨。他們提出對施政的意見,可以直指皇帝,比現在美國人罵總統還厲害,他們可以罵皇帝。皇帝看一看,竟然對這些知識分子沒有辦法,誰罵我我也不聽,算了,這些東西我假裝沒有看見,上一個奏章說皇帝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皇帝假裝沒有聽見,咳嗽一聲把奏章擱在這裏。
  最後這些奏章,我們現在可以看得見的,在四十年代有燕京哈佛學院編了一部書,可以看到12本書,5號鉛字的,都是罵皇帝的。有人說明朝專製皇帝昏庸到極點,但是專製嗎?你看萬曆時候,士大夫罵皇帝,罵了白罵,一擱,到現在我們也能看得到。我說的什麽意思?皇帝、皇權、傳統思想,對於社會、對於人們思想的進步力量在削弱,這一種削弱恰恰給新思想的發展留下了機會。新思想怎麽發展呢?它天天管著你,你一有舉動就打倒你,就不會有新思想,之所以明朝有這麽多新思想,尤其是大家瞠目結舌的《金瓶梅》,這麽解放。明朝人追求利益、追求金錢、追求**,馮夢龍編了一個順口溜,如今看英雄漢錢第一,當時不僅僅要有錢,而且還有假錢、假白銀、假酒、**、賭博、流氓惡棍,各種黑暗腐朽勢力,社會控製在解體。


圖:東林黨人顧憲成

  但同時,除了腐朽的東西,人們的自主意識,人們在組織會館、社團,集會結社,尤其突出的是自稱東林黨繼承人的傅社,他們提出了自己的參政意見,可以說傅社是中國,或者說中國近代政黨的雛形,有組織、有綱領,還有入社的條件。就比如說如果你的老板天天不管你,很自由,如果天天來,你就很難受了,如果你一個製度控製得很死,社會結構很完整,這樣一個社會,它對於社會的控製非常嚴厲的情況下,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是無法滋生的,滋生了也會被扼殺了。
那麽與此相適應、相一致的,就是明朝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剛才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現在很多人不用這種萌芽的說法,說新的經濟因素,近代的經濟因素,手工工廠,手工勞動的規模化、組織化,雇傭勞動的大量使用,貨幣普遍流通,白銀作為標準流通貨幣,全國市場的形成,海外貿易的發展等等。那麽這些東西是在什麽前提下出現的呢?一個前提,就是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達,已經發展到極限了,要提高生產力,要改變經營操作模式。第二個,匠戶製度的破壞,就是傳統的經濟製度被破壞了,人有了更多的自由,去訓練他的職業,農業、手工業當中的商品經濟因素發展了,整個社會發生了變化。海外貿易呢?也在發展。有一個說法,說是明朝是一個最封閉的社會,說朱元璋說過片板不能下海,後來到處也找不到原始出處。為什麽在明朝一個時期,嚴厲禁止百姓下海呢?是因為沿海的倭寇太猖獗。朱元璋在平定天下時,張士誠有一批力量逃往海上,所以明朝曾經有一個時期是不準百姓下海。不準百姓下海是什麽意思呢?是不是國家就閉關了呢?沒有!實際上明朝的官辦的,官方管理和控製的海外貿易一直沒有停止,明朝在地方,像泉州、廣州這些地方,還有寧波等地,設置了市舶司來管理海外貿易。海外的貿易者持明朝發給的有效證件,叫做堪和,進行所謂堪和貿易。嘉靖十九年,在浙江沿海,海上曾經發生了兩批日本人自己打起來,怎麽打起來了呢?自己都說是正牌的供使,都說自己有堪和,我是合法貿易,另外一夥人也說自己是合法貿易,結果就打起來了,爭供之意。
  可以說在明朝,很多外國的商人,無論是官商還是民商,他們拿著明朝的有效證件是可以從事和中國的貿易,這種貿易在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進一步打通絲綢之路之後,當時說西方三十餘國來到中國朝貢進行貿易,還帶著一個什麽麒麟,實際上不是麒麟,就是長頸鹿。最近陽江發現了“南海一號”沉船,中央台采訪我,說為什麽當時把長頸鹿叫麒麟呢,麒麟是我們想象中的動物,現在我們在一些陵墓裏,或者是在圖畫裏看到,認為這是一種吉祥的象征,說如果發現了麒麟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非洲人對長頸鹿的發音,大概跟麒麟很接近,明朝人所以認為長頸鹿就是麒麟了。永樂年間三十餘國來中國朝貢,我開過中非關係論壇,四十多國的非洲首腦來了,我說哎呀明朝的時候就來了三十多國的首腦了。明朝沒有實行嚴格意義上的海禁,官方的貿易一直沒有停止。到了隆慶年間,大家也許不清楚,隆慶就是嘉靖皇帝的兒子,萬曆他爹。到了隆慶皇帝繼位的時候,史書上有說,一個新皇帝上來要改元,前麵是嘉靖,他自己的年號是隆慶,然後準販東西兩洋。如果說在龍慶年間之前,朝廷沒有實行海禁,但是僅僅是允許官方的海外貿易的話,那麽龍慶之後就允許老百姓到東西兩洋貿易了。這是在龍慶年間。
  從此以後海外貿易是時鬆時緊,但是整體是呈現一個開放的態勢。剛才我們說所謂明朝的社會轉型,包括政治層麵,包括經濟層麵,包括對外交往方麵,那麽這種對外交往、這種開放的態勢,因為一個新的事物出現,使整個明朝後期的知識界發生了一個新的情況,是什麽情況呢?就是西學東漸。西學東漸就指的是西方學術逐漸傳到東方來,這件事的契機是意大利人基督教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最後在北京建立了一個教堂,這個教堂現在還可以看到,大家如果有興趣到北京的前門的西邊,宣武門,那裏有一個拐點有一個教堂,就是利瑪竇建立的教堂。利瑪竇當時所帶來的學問是中國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這是全新的東西,可是我們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和科學家們,能夠和他們對話,當時科學家是誰呢?徐光啟等等。
  中國在明朝末年的西學東漸是一個平等的對話——到現在我們跟西方的對話還是不平等的,可是當時是平等對話,因為我們中國在很多領域,雖然在理念和根本理論上可能不一樣,但是在水平上是接近的。
比利時傳教士吉米格曾經在來華時帶來七千部圖書,都有什麽啊?既有宗教、哲學、人文科學的,又有自然科學的,可以說涵蓋了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天文、算數、地理、測量、農業、機械等等,七千部圖書啊,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其中很多被翻譯成中文,那麽西方當時最先進的作品,幾年之內可以翻譯成中文,當時沒有這麽多翻譯,也沒有什麽電子郵件、電腦,那是在交通很不便,現代科技手段交流很缺乏的時候,中西有一個平等的交流機會,應該說是平等的,不是西方強勢文化來壓迫我們,學也得學,不學也得學,不學就得挨打。所以後來清朝人林則徐說師夷之長以治夷,可是徐光啟說的什麽話?“要超勝”,心胸不一樣了。清朝說師夷之長以治夷,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求貫通,是要求中西學術貫通,然後超過西方,這是明朝人的姿態,明朝人的心胸不一樣。
  更不一樣的是明朝科學技術界追求新知,開放態勢,是由民間而向上發展的,是從民間啟動的。像徐光啟等人,是從民間開始,最後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反過來,清朝是什麽樣子呢?清朝是官方控製了,不許民間這樣。康熙皇帝身邊曾經有很多數學家、地理學家,也編製了世界地圖,也編製了數理精用,但是地圖繪好了不許出版,天文書也不許別人看,數學書也不準別人看,隻準我康熙看,這樣對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好處嗎?這些科學家成了皇帝的擺設,宮中的弄臣,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許接受西學的。


圖:明崇禎青花罐

  我們進入主題吧。主題是什麽?明朝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別看明朝末年衰敗了,但是整個國家是一種開放的態勢,是活潑前進的態勢,從民間到皇帝都是這樣。明朝末年遇到了內憂外患,內憂是李自成等起義,外患是滿洲人造反,分裂國家,在東北自己搞獨立政權,搞起來了,消耗了明朝的力量。意大利傳教士畢方記給崇禎皇帝上了一道奏書,說是為了明朝中心更加強盛起來,提出幾條建議,第一用西法修曆書,中國人很注重曆書,為什麽?皇權神授,誰拿到曆書就可以解釋天的權力,我們現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了,也不會用老年號,我們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年號,這表示我們正統。所以明朝的皇權神授,曆書很重要,洋鬼子也投中國皇帝所好,用西法修曆書,崇禎皇帝同意了,和徐光啟一起修曆書。第二個建議打開海外貿易,控製海外貿易所得到的金錢,使國家強大。開礦業,增加國家的收入,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收入,這些建議看起來是形而下的,實際上它包含了西方治國的基本理念,是價值觀的轉變,和農業社會的傳統是不一致的。崇禎皇帝說好啊,這麽忠心,愛我大明,表彰,發匾牌,匾牌一路從北京到澳門,整個國家從上到下是一種開放的態勢。
  皇宮裏也是一種開放的態勢,對於異域的文化也是接受的心態。我們可以給明朝再概括一句話,這句話就叫做明朝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這個態勢很明顯的,中國經濟發展占全世界生產總值是遙遙領先的,當時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主要產地是拉丁美洲,西班牙在那兒建立殖民地。當然後來鴉片戰爭,白銀也是賣得差不多了。為什麽萬曆皇帝這麽著急到全國各地開金礦、銀礦呢?很多人對萬曆皇帝批評,說他母親就出身低*,他很愛錢等等,這種批評很狹隘,皇帝富有四海,他看中這些錢嗎?萬曆皇帝主張開礦時,周邊很多人說得很對,現在國家的經濟要發展,開礦是很對的,現在我們看開礦也是很對的。問題在於開礦的時候,很多人在執行政策借機撈錢、貪汙中飽,這些都得打擊,借機危害百姓,是應該抨擊的,但是萬曆皇帝想要開礦,要得到更多的白銀,應該說有商品經濟發展的大背景做支持,所以明朝是一個從衰敗中走向活潑的朝代。
  我們轉到清朝吧。清朝是什麽樣子的?有人說清朝多麽了不起,康乾盛世,清朝最後實現了統一,所以清朝取代明朝,就是天經地義的正義,凡是抗清的都一律是反對祖國統一,違背曆史潮流。這個話不妥啊,這是少數人得出的非常偏頗的結論,這種認識是一種倒退。現在有一些人在論點裏,當然雖然是少數人,影響很大,彌漫著這種論點,我想這是很不對的。那麽清朝是一個什麽情況呢?清朝為什麽能勝利呢?清朝是勝利者,就是當然的合理者、正義的代表嗎?不是。恩格斯曾經說過,落後民族總是被它征服民族的先進文化所征服,大概是這樣一句話。這話是什麽意思呢?我們把這句話分析一下。落後民族,主語,它可以征服先進的民族,不是說它因為先進就征服落後的。有一個朋友,北京大學曆史係畢業,當過光明日報出版社的總編輯,那天跟我一塊,他寫了一本《北風烈》,我說我有一個想法,我說為什麽中國傳統社會延長,就是因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的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的差別,每一次當南方發展不錯的時候,北方一入主就把南方發展的成就吃掉了一塊,中國就要重新來一次。幾次重新來,中國不就落後了嘛?他說對,我也跟別人老談這個話,可是別人也不聽,可是我說一句話他們就懂了,你是現代人很有智慧,可是在山裏被狼吃了,狼很傻,但是可以吃你。


圖:康熙皇帝

落後是可以戰勝先進的,清朝入主不代表進步,它最後不調整、不改變它的政策,不能夠在關內站住腳,所以它要重新回到中國傳統的政治軌道,於是出現了一個問題,明朝人準備去拋棄的東西,明朝人認為這些東西已經限製了新的萌芽,限製了新事物的發展,準備扔掉的東西,清朝人拿過來加固,所以有文字獄,有強大的思想控製。清朝的文字獄多厲害啊,清朝修了一部《四庫全書》,被稱為浩大文化工程,存之久遠什麽什麽的,仔細一想不對,《四庫全書》是一次文化大浩劫,為什麽?收錄《四庫全書》這些,隻是全部留存書不到一半左右,那一半都遭受禁毀,燒掉了,比秦始皇燒書還厲害。而且收錄到《四庫全書》的書,都要經過修改,不是本來麵目,不是文化浩劫嗎?所以現在才有國家古籍整理小組出版整理的書籍。正是在中國滿洲人進關控製了華北地區,實行圈地的時候,他們圈地幹什麽?英國人也在圈地,中國人在圈地,清朝人的貴族也在圈地,他們把大量的土地圈占,變為牧場,放牧放馬,把大量的百姓抓來當做農奴,恢複到奴隸製的生產。可是英國人圈地搞什麽呢?是為了養羊、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在歐洲和中國走向了兩個方向,一個倒退到農奴社會,一個向資本主義大踏步邁進。
  就是在所謂康乾盛世的時候,中國自己所謂強大的時候,西方完成了工業革命,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蒸汽機、紡紗機等等,英國大踏步地前進。中國重新加固傳統的統治機器,重新把準備拋棄的那些東西拿回來,再統治老百姓。本來我們麵臨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可是因為出現了一個朝代的更換,統治者換了一批,相對落後的人,一個單位,說這個單位領導很開明,這個單位就好起來,換了一個單位領導不怎麽樣,會不會推遲發展,國家也是一樣的。治國理念如果倒退了,從一個開放的,雖然看起來是衰敗的,但是從活潑開放的態勢進入封閉的態勢,禁止百姓和別人來往。
  在這裏我們要用一句馬克思的話,為什麽清朝人要實行這樣的政策呢?要實行閉關鎖國,不許老百姓跟外國來往呢?馬克思說,推動這個新的王朝實行這種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害怕外國人會支持很多中國人在十七世紀的前半個世紀裏,被滿洲人征服不滿的情緒,由於這種原因,才禁止中國人與外國人有任何往來。不要說康熙皇帝多麽開明,學會了高等數學等等,但是老百姓不讓學,但是明朝是老百姓、民間學的,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出現了一個大問題,清朝人抱著固有的大國心態,對於外國任何新事物不接受,在承德避暑山莊,皇帝對外國人說,天朝大國無所不有,跟你做什麽買賣呢,你們趕快回去。最後一步步走到鴉片戰爭,也是被迫的,船尖炮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例子也是很多,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在博客裏也有這樣的文章,從明到清的曆史轉折——明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清朝在強盛中走向僵化封閉。那麽最後我用兩個小例子來結束我們今天的講座。利瑪竇曾經跟徐光啟共同在萬曆年間翻譯了一本書,叫做《歐幾裏得幾何學》,一共是12卷。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了前六卷,翻譯完了以後徐光啟有一個感歎,因為當時利瑪竇的年紀也很大了,徐光啟說以後完成這件事,不知道何年何月何人完成。後六卷是清朝道光年間,前六卷和後六卷的翻譯,前後大約相距二百四五十年。
  利瑪竇來中國,帶來了一幅世界地圖,現在可以在南京博物院看到原件,這個圖也被刻印為書在知識界廣泛流傳,那麽就是說中國人已經知道在中國之外還有先進的文明,還有高等文化,還有五大洲。中國人當時不封閉,可是大家知道一個事實,就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林則徐曾經委托魏源修撰海國圖誌,被毛澤東說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這次睜開眼和徐光啟當年睜開眼,又是一個250年。這兩個250年,正好是中國從先進到落後的250年,正是中國好像強盛了,但是被拋在先進世界的外圍,脫離了世界發展一致的軌道。中國從先進到落後,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很多學者,文化學者、政治學者、經濟學家都從不同的領域找出其中的原因,我也根據我的體會,提出一點解釋吧。我的解釋,明朝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它曾經有一個和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清朝在強盛中走向僵化封閉,最後被拋在後麵,形成了最後被挨打的局麵。謝謝大家。

圖:崇禎書法手跡

如果滿清不入關,中國有沒有希望真正發展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毛佩琦:這是很多人都要問的問題。曆史就是這樣的,沒有辦法假設,我們也不知道清朝不入關明朝會向何處發展,但是我們隻看到一種發展的態勢,這種態勢是可以跟世界同步發展、平起平坐的機會,不幸的是,當時這個機會喪失了,我們隻能說到這樣的一個層麵。

  清朝的皇帝有一個特點勤政,而明朝的皇帝都有一個特點怠政,為什麽會這樣?
  毛佩琦:要說為什麽明朝的皇帝出現了一些不勤政,而清朝的皇帝個個勤政呢,大概明朝更多是依*製度的自身運轉,皇帝很省心,他不用去幹事,國家照樣能轉,所以才維持了277年,萬曆皇帝最不勤政的時候,三十年不上朝,就是不在那個大殿上舉行跪拜的儀式,但是也是要處理問題的。嘉靖皇帝長期處理問題,就是在現在中南海所在,不上朝但是可以處理政務。萬曆年間抗倭援朝戰爭是他一手指揮的,所以上朝不上朝不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標誌。這是第一。
  第二,明朝的製度,剛才也說到了宦官的製度,明朝的宦官,不要把宦官看作成為一個好像說國家的腫瘤,必須要切割掉,不是這樣的。宦官是明朝政治製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正常運轉的一部分,它是皇帝用來控製朝廷來和文官抗衡的一種權力架構。所以明朝也有很多好宦官,最好的就是鄭和嘛,還有在政治層麵起到很重要作用的,當然也有壞宦官,起到不好作用的。所以清朝就有人寫過《明史記事本末》,有一卷就是“宦官*賢”。宦官和朝廷內閣全部把事辦了,皇帝玩去吧,就是這樣的。我說得比較簡單,但是我想有製度層麵的原因在裏麵。
  再有,就是講到明朝皇帝的權力問題。現在有一個說法,說明朝皇帝權力集權,專製主義最集中,如果說這個說的是朱元璋的話,可能的,但是明朝後期的皇帝不是這樣的,特別是內閣形成以後,內閣有很大的權力,我們看書發現很多明朝重大決策,都是采用了內閣和九卿,在殿堂上實名投票製度決定事情。就象隆慶年間和蒙古安達王談判,進行貿易往來,封他為王,這也是在朝廷上投票,寫上同意或者反對。這種製度很帶有民主性的精華,這是毛主席說的,中國古代有很多民主性的精華,皇帝不是那麽專權,不像清朝,除了皇帝和少數幾個親王之外,內閣是沒有權力的,所以清朝是最專製的。明朝到後期,其實皇帝沒有很大的權力。
  再一個,我們看明朝的皇帝沒有權力,也是有很多例子的,比如說明武宗,跑到江南去玩,不過隻去了一次,但是乾隆皇帝去了五次。但是明武宗去江南,遭到禦史的反對,拿著刀坐在那裏,不讓去。我們看明朝的製度時,要看到這個層麵,嘉靖皇帝很厲害吧,從湖北安陸跑到北京做皇帝以後,也想把自己的父母抬高地位,弄到廟裏有一個牌位,但是大臣說不行,你怎麽把自己的爹媽弄來,弄了幾十年,才勉強把自己父母的牌位弄到廟裏,明朝是用製度來約束皇帝的權力。明朝的製度也是很複雜,很有意思的。
  明武宗蓋了一個大宅子,蓋了什麽呢,就是在宣化蓋了一個宅子,被群下批得一塌糊塗。而清朝修了什麽呢?圓明園、頤和園等等。明朝的皇帝朱元璋留下家法,誰敢敗壞,你想腐敗,雖然也有腐敗的一麵,但是也要受到家法的控製。一有舉動,就會有大臣的抗議批評之詞,明朝和清朝的風氣是不一樣的,清朝的皇帝是沒有人敢管的。

  我們的落後、挨打內因和外因是什麽?
  毛佩琦:從先進到落後是250年,這250年是清朝統治的250年,走向僵化封閉,倒過來說,邏輯就是這樣的,因為走向僵化封閉,盡管你自己可能是強大的,但是你在世界範圍就落後了。就是這樣。

  明朝最後衰敗最主要的原因到底是天災還是由於政府的運轉機製不良沒有辦法把糧食運到災民的手中呢?
  毛佩琦:我想明朝滅亡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製度已經不適合新的曆史發展的要求。明朝的傳統製度應該被新的東西取代,但是新的東西取代了,絕不是清朝應該取代的,因為清朝是拿舊製度取代了,而不是新製度。明朝和李自成之間是兩敗俱傷,清朝是乘虛而入,得到了勝利,不是一個好領導,不是一個開明前進的領導,所以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曆史當然也不能假設了。我建議大家看一本書,北京師範大學顧城教授寫的南明史序言,就說到這個話,不能夠把曆史發展當作一個宿命論,很多時候是偶然的,曆史大勢從落後到先進,這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在具體環節上,兩三百年在整個大曆史中還是很短的,是有很多偶然因素決定的。所以我想從明到清的曆史轉折,正是因為從明轉到清,中國走向落後,事實也是這樣,所以我所描述的,既是事實,也應該就是原因。
  
   
======================================


圖:《白猿獻三光圖》(十四世紀)
另:附博主查到的明代社會成就一覽(清代所無)

1 天文 氣象:
西元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一百三十二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係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西元1879年才出版隻有十六幅的雲圖。)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
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禎曆書》

2 數學 物理:
1450年吳敬撰<九章算法比類大全>
1584年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他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聲音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
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3 醫學: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我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我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嶽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嶽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1640《景嶽全書》64卷成書
1641年吳有性撰<瘟疫論>
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4 農學:
1376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
1511年中國種植玉米 (有疑點,可能不正確)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傳入中國
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5 地理學: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
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1639年顧炎武開始編著《肇域誌》《天下郡國利病書》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遊記》正式成書

6 化學、冶煉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誌>記載以火爆法的采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五金》中有關於密封加熱冶煉"倭鉛"(即鋅)方法的記載。明代的錢幣"永樂通寶"(西元1403-1424年)有的含鋅高達99%。歐洲到十八世紀才開始冶煉鋅。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歐洲到西元1771年才開始煉焦。

7 機械製造:
(1372年造碗口銃,口徑11cm,上有銘文說明為水軍裝備.
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
14世紀著《火龍經》
14世紀末發明“神火飛鴉”
1405年鄭和船隊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的遠洋船隻"寶船",船長150餘米,容千餘人
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
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
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箭頭上龍頭下圓柱,柱體分層裝火箭,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誌》、《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附圖樣。 )
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
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
1598年趙士禎呈<神器譜>,記載銃器製作及使用方法(附圖樣)
1626年王鉦編成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機械工程專著<新製諸器圖說>
1637年宋應星撰成中國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1642年南京出現遂發火槍。
附:
嘉靖年間,萬戶進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成為現代載人飛行先驅,現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環形山。


nullnul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