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進和菩薩六度的深切關係

(2010-08-08 21:54:03) 下一個
精進和菩薩六度的深切關係 :

維摩詰經上開示,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仍然在六度當中,精進是很困難的,由於精進的程度差別不同,所以才會有不一樣的「不退」的分別。所以有人是信不退,有人是位不退,有人是行不退,有人是念不退,乃至諸佛具足不退,這個不退的原因,都是根源於精進的程度差別不同所導致。 有的人很精進,每一次說法的聚會,他一定會到,但是回去以後叫他念佛,他不念, 叫他打坐也不坐,叫他複習也不複習,叫他讀經也不讀; 乃至善知識寫了好書,他也不讀。可是說法時,他一定來聽; 這是因為信具足了,就是這樣。但假使你告訴他說這道場要維持, 像古時候最簡單,至少房屋也要修護,那也得要花錢, 你跟他說: 老兄啊, 你多少護持一點錢好不好 ? 好啦; 我下次護持啦! 下次他來,你若不提,他也裝著糊塗又忘了,故意忘掉。然後再三的跟他提起.... 好啦! 我護持啦, 到功德箱投進去一元錢,這表示什麽? 他還沒有入初住位(布施度),他隻是信不退; 他對三寶有具足信心,但是你要叫他護持,門兒都沒有,這就表示說他隻有信不退,那就表示說他的精進還不足夠。

如果是往世就一直修菩薩行下來,不必人提示,他一看: 電梯用電要錢,冷氣用電要錢,水要錢,什麽都要錢,他會覺得道場中不論用什麽都要錢,他就主動掏出來了,兩百塊、三百塊錢就護持了,你不必去告訴他。見了三寶,他主動就會供養,不必你告訴他。這就是他已經進入初住位(布施度)了,那也表示他有在精進。過一段時間,也許他想想。我是該受戒了, 就來請求為他傳戒,這表示他已進入二住位(持戒度)了。過一段時間他又想想: 自己身口意行還是不夠好,應該修忍。所以他開始轉變自己,麵對眾生時, 能處處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受不平時能自我虛心檢討, 這表示他已到三住位(忍辱度)了, 能修忍,他就可以發起一些禪定,所以他也隨分開始修學禪定。腿痛,腿痛不是問題,小事 ! 因為他發覺不這樣努力,始終隻是原地踏步,所以他想: 「我要精進。」起了這個心而不怕苦,那就進入四住位(精進度)了。精進的結果,開始學禪,可是剛開始不懂什麽叫作禪,結果學到定去了,那個禪定也很好嘛! 終於開始修禪定,也許證得初禪或末到地定了,五住位(禪定度)就進入了。可是後來又想一想: 「禪定再怎麽修,還是外道境界,還是不能出離生死。」他想一想: 「我還要更精進.」可是要精進什麽呢? 精進學般若智慧啊! 所以他開始學般若就表示他開始進入六住位(般若度)了。

這個時候,我們說他很精進,可是到此為止,就稱他為「外門廣修六度萬行,那還是屬於信不退。」終於有一天修學般若, 福德因緣具足了, 他真正了解到原來般若就是要斷三縛結, 要斷我見並且找實相心I他便努力學觀行求斷我見,學怎麽參禪、怎麽做功夫,後來參禪終於破參明心了。破參以後,他承擔下來,不退轉,那就發起般若根本智而常住七住位中,這也是精進。這表示他的精進又到另一個層次了,從此叫作位不退。再更精進一直學,學到通達了,就是初地心了,從此以後是行不退,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修行及利益眾生。這樣一直修,表示他精進又到一個程度了。到了八地,是念不退,因為七地以下,有時候也會念退,有時候想:「好累; 散散心,去走一走。」念退了。有時候被人家汙辱,佛的正法送給人家,還要被冷眼否定,還要被捏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汙蔑,想一想: 「唉呀; 累死了,這些人,算了,不理他們了。」很氣, 也許他會很氣,不一定。可是想一想,也許五秒鍾,也許十秒鍾,也許三分鍾、五分鍾不等,他想一想: 「怎麽可以說不度? 發了十無盡願,怎麽還不度眾生? 不行! 現在不度,要多久的時問不度? 一世、二世以後你還是得要幫助他們,不然你怎麽完成佛道的道業? 」還是要度嘛! 想一想,又回來利益眾生了。念退: 退個幾秒鍾,退個幾分鍾、十分鍾,他想一想還是又回來了,但他是行不退,有時會有念退,這是七地以下,表示他的精進不如八地菩薩,因為八地菩薩不會有念退的情形。

所以這個精進,跟各人的佛道修證有關係,有的人修十信,一個大劫就完成了。但是有的人修十信,乃至一萬大劫才能完成,這差異很大的,所以精進是不容易修的. 在淨土門中不是有一句話很有名嗎? 「念佛一年,佛在心田。念佛三年,佛在眼前。念佛十年,佛在西天。」越念離佛越遠了。很多人都是這樣,以前學佛時佛光山、法鼓山,哪裏都去,可是後來呢,還是喜歡在世俗法中混,什麽道場都不去了,也不念佛了,這表示精進的最基礎還沒有完成。所以精進這一度是要一直修的,隻有到了等覺地十度完成的時候,精進度才算完成。,因為初地開始修十度,一地一度,但精進是含攝其餘九度的,所以得要到等覺地才具足圓滿精進波羅蜜。因此精進是有它的層次差別,如果菩薩不精進,當然無法成就佛國淨土。因為修到十地滿心時說: 「等覺地要舍身、舍命,隻要為了眾生, 性命和身體隨時要布施出去, 這哪是人幹的啊 ! 那不成, 我可不要修了。」如果這樣想,那百劫修相好就不能完成,如何成佛? 所以精進是不中止的,要生生世世一直修下去,因此精進的人才能具足成就佛國淨土。菩薩自己這樣的修,當然三大無量數劫當中也是這樣子修,也是這樣教導他的徒眾。所以當他成就佛國淨土的時候,勤修一切功德的眾生,會來往生到他的淨土中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