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說起自己扯淡上的事兒上專業而專業上的事兒上扯淡時,談到這個壞習慣是小時候養成的,我這樣寫道:
「我這個毛病其實在童年時代就已經初露端倪,有這麽一件事特別能說明問題,那就是在我幾歲的時候,我看到一個人寫關於削蘋果的事,他說他能把蘋果削得幹幹淨淨但蘋果皮從頭到尾不會斷掉。我對這個很感興趣,於是練了一段時間,最後練得又快又好。我還弄了個塑料球,把削完的蘋果皮裹在它的外麵,這樣,一個蘋果就好像變成了兩個蘋果。我練就了這樣一副好手藝,讓我爸感到很驕傲,來客人的時候他就讓我削蘋果皮,然後端上一個盤子把削完了的蘋果和裹上了蘋果皮的橡皮球一起端上來,供客人欣賞品嚐。客人讚歎不已,賓主都洋溢在一片歡樂向上的氛圍當中。
我好長一段時間都對這個童年時代獲得的最大成就頗感自傲。我覺得我這個成就可能是舉世無雙了。但這一段時間我忽然覺得,我是不是在不需要專業的事上太追求專業了。蘋果皮削得好不好,實在是沒有多大意義,削了皮,蘋果好吃就足夠了,把時間花在其它的事兒上好不好。而我爸對我的指導也是有點偏,讓我在不值得驕傲的事情上驕傲過分了,所以似乎他也有在不需要專業的事兒上過於專業了,我的這個問題似乎繼承了他的基因。這樣想來,我的爺爺,我的祖先,都有這種傾向,看起來真是遺傳基因造成的呢。“
這篇大作發表之後,我其實有些恐懼,是不是別人也有這種毛病呢,是不是大家都有這種遺傳病呢。如果是那樣,我會不會遭到抨擊呢?
慶幸的是沒有,甚至我爸都沒有反對,看來有這個毛病的隻是我自己,我的祖先沒有,別人和別人的祖先更沒有。我懸著的一顆心漸漸地就放了下來。
不僅如此,一些朋友還說他們也做過這樣的事,這絕不是扯淡之事,是生活之必須,無此便不成生活,有些人還說我能把這些他們也做過的事兒用文學藝術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生活大師了,我聽了竟有些飄飄然了。
不僅如此,有些朋友還給我寄來一些有削蘋果皮場景的歐洲名畫,說我已經把削蘋果皮這個事古今中外所有的藝術都整合在一起了,這個行業將在藝術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了。哇,這讓我感到在成名的道路上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這樣在完全沒想到的情況下開辟了一片藝術天地。
於是我在“你問啊”大學(這是我開辦的一所私立大學)的美術係給學生上了一堂課,內容是這樣的。
這是尼古拉斯-梅斯的一幅畫(Nicolaes Maes,1634 年 1 月-1693 年 12 月(1693 年 12 月 24 日下葬),他是荷蘭畫家,以風俗畫、肖像畫、宗教畫和偶爾的靜物畫著稱。他是倫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學生,後來回到家鄉多德雷赫特工作了 20 年。梅斯為荷蘭風俗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是 17 世紀最後 30 年在阿姆斯特丹工作的最傑出的肖像畫家。
鮮紅的色調統一了這幅畫,將女仆的服裝、她削的蘋果和桌上的土耳其地毯聯係在一起。這幅畫是在梅斯離開倫勃朗工作室幾年後繪製的,從柔和的輪廓和光線效果中可以看出畫家在老師那裏學到的一切。另外以前的畫家是將女仆作為喜劇或性暗示場景的主題。通過這幅敏感而高尚的作品,梅斯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創新。
上麵這幅是他的另一幅削蘋果畫,光線真是美妙。
這兩幅為現代作品,作者不詳。
這是趙半狄《削蘋果的女孩》,該作從600萬元起拍後,最終以1104萬元成交。不好意思談了錢。
這個也叫《削蘋果的女人》,是在約 1663 年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彼得-德-胡克(Pieter de Hooch)的一幅畫作,現藏於倫敦華萊士收藏館。
與他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這是一幅風俗畫,展現了當時寧靜的家庭場景。精致的壁爐、毛皮和母親衣服上的刺繡顯示了一個富裕的家庭,兩個人物之間的丘比特暗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這幅畫對光線的敏感處理--尤其是自然光照射到原本無光的室內空間--讓 19 世紀的藝術史學家將其歸功於約翰內斯-維米爾,因為這幅畫確實與維米爾的作品非常相似。不過,維米爾的作品通常描繪的是一個獨自工作的女人,而不是《削蘋果的女人》中的家庭場景。現在大多數學者也認為,德-胡克是受維米爾的影響,而不是相反。
1908 年,霍夫斯泰德-德-格魯特(Hofstede de Groot)對這幅畫寫道:
「在一個房間的右角,坐著一位麵向觀眾的婦女。她身穿鑲有毛邊的黑色天鵝絨外套、紅色裙子和白色圍裙。她膝上放著一籃子蘋果,正在削皮。她右手拿著一個長長的蘋果皮,遞給站在左邊的一個小女孩。女人腳邊的地板上放著一個浴盆。左邊是一個壁爐,爐火上有一個水壺。壁爐內鋪設了代爾夫特瓷磚,並用淺浮雕壁柱圍了起來。女人身後掛著一麵黑色鏡框的鏡子。陽光從右側上方的窗戶射入,照亮了牆壁和鏡子的一角。地板由棕色和白色瓷磚組成。畫麵非常髒亂。總體效果不錯。這幅畫的風格與魏斯巴赫(Weissbach)的作品有些相似,但主題卻不那麽迷人;畫幅為帆布,26 英寸 x 21 英寸。瓦根(Waagen)在《補編》第 87 頁中提到,此畫由赫特福德侯爵收藏,他於 1848 年從 C. Perrier 手中購得(售價 283:10 英鎊)。Bürger, Gazette des Beaux-Arts, 1866 年,第 xxi 卷,第 561 頁將其描述為維米爾的第 16 號作品。1893 年在倫敦皇家學院冬季展上展出,編號 55。現藏於倫敦華萊士收藏館,1901 年目錄第 23 號[2]。
這也是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的作品,畫家是加布裏埃爾·梅曲(Gabriël Metsu,1629–1667),工於曆史畫、風俗畫、肖像畫和靜物畫等諸多繪畫類別。他生前繪製過100多幅作品,但現在僅有十餘幅留存。
他是畫家雅各·梅曲(Jacques Metsu,c. 1588 – 1629年3月)的兒子,他的父親來自於埃諾伯國,但幾乎終生住在萊頓。加布裏埃爾·梅曲1648年加入萊頓畫家行會,是最早加入行會的成員之一。他可能曾在烏得勒支師從尼古勞斯·克努普費爾(Nikolaus Knupfer)和讓·威尼克斯(Jan Weenix)學畫。
這都是加布裏埃爾·梅曲的削蘋果作品,看來他對削蘋果與我小時候一樣入迷。
這一幅看上去就很現代了,也很英國女人,是英國畫家埃德溫-哈裏斯(1855-1906 年)的作品,他來自伯明翰的 Ladywood。
哈裏斯 14 歲時進入伯明翰藝術學院,師從查爾斯-摩根、F-G-傑克遜和愛德華-R-泰勒 。同班同學包括沃爾特-蘭利、威廉-約翰-溫萊特和威廉-布萊克斯皮爾 。哈裏斯被任命為助理教師,兩年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從事繪畫和授課工作。
1880 年,他與溫賴特一起升入安特衛普的維爾拉特學院。他們在伯明翰所受的訓練使他們成為當時英國畫壇的佼佼者,兩人被選為十二名精英學生中的一員,這些學生有單獨的畫室,可以創作真人大小的裸體畫。他開始在伯明翰皇家藝術學院(RBSA)舉辦展覽,並且是為鼓勵年輕藝術家而成立的 "藝術圈"(Art Circle)的早期成員。
典型的美國畫。作者約瑟夫-克裏斯蒂安-萊恩德克(Joseph Christian Leyendecker,1874 年 3 月 23 日-1951 年 7 月 25 日)是美國最傑出、經濟上最成功的自由職業商業藝術家之一。他在 1895 年至 1951 年期間為數以百計的海報、書籍、廣告、雜誌封麵和故事創作了素描和油畫。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為《科利爾周刊》(Collier's Weekly)創作的 80 幅封麵、為《星期六晚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創作的 322 幅封麵,以及為 B. Kuppenheimer 男裝和 Arrow 品牌襯衫及可拆卸衣領創作的廣告插圖。
科內利斯-畢肖普(1630 年 2 月 12 日-1674 年 1 月 21 日)是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約 1650 年,他在阿姆斯特丹拜費迪南德-波爾為師。1653 年,他回到多德雷赫特,並在那裏結婚。根據 Houbraken 的說法,他是第一位以一種巧妙的方式繪製雕刻浮雕木板的人,這些木板因此大受歡迎。有一次他應邀為丹麥宮廷作畫,但卻意外去世,留下妻子和 11 個孩子。
在這些子女中,兩個兒子亞伯拉罕和雅各布斯以及三個女兒都成為了畫家。他們都是他的學生。
科內利斯-格羅恩維爾德(Cornelis GROENEVELD)也是一位荷蘭藝術家,生於 1882 年,卒於 1952 年。
約翰-菲利普-法爾特(John Philip Falter,1910 年 2 月 28 日-1982 年 5 月 20 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以其為《星期六晚郵報》創作的多幅封麵畫而聞名。
這個是誰的作品?(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