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思想的遠行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橋水基金瑞達利歐的做事法則

(2023-12-04 15:51:40) 下一個

美國著名的橋水基金老總瑞·達利歐在中國並不陌生,他的書《原則》、《原則實踐》、《變化世界的秩序-周期》都一直在書店熱賣。他的這些有關原則的書,雖然很多是老生常談,但也值得一讀,隻不過,我覺得應該把它們稱為“做事法則”,而不是原則。原則應該隻有那麽幾條,反映一個人的基本觀點,比如三觀。我們說一個人做事有原則,應該是指這些基本觀點,而不是上百條做事法則。況且我覺得達利歐這個人也沒什麽原則,如果說有原則,那就是賺錢以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我從來沒聽過他講價值觀,一切是為了更有效率而已。原則如果有上百條,那就是沒原則。正如他自己所說:“原則是應對現實、實現你人生願望的方法。原則可以反複應用於類似的情況,幫助你實現目標。每天,我們每個人都麵臨大量必須處理的事務。假如沒有原則,我們將被迫逐一考慮多種類型的事情,主動去應對,就像第一次經曆這些事。相反,假如我們把每件事都看作同一類型事物的又一個表現,以妥帖的原則來應對這些類型的事物,就能更快地做出更好的決定,從而擁有更好的生活。” 也就是說,他說的“原則”就是“方法”,或“做事法則”。客觀上他的這些書確實讓人、尤其是年輕人在職場上和生活中有一套不錯的做事法則。我們不必要在談法則的時候談價值觀。但是要清楚這些詞匯的區別。

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也不是缺點。寫文章的人都有這個動機,而且所有人在說話辦事的時候也都是想要闡述自己的觀點,以便讓別人認同。從古到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都是一批人的生活方式:古有宗教流派,今有媒體大V。和吃飯、繁衍一樣,好為人師也是人的強烈本能。正如達利歐在一個序言裏的用詞:“現在,我的這一願望空前強烈:我希望幫助你製定適合你自己的原則,把這些原則寫下來,以便你輕鬆參考,並與其他人分享這些原則。之所以有這樣的願望,是因為我已經看到,這種原則性的思考方式,對包括我在內的數百萬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些法則其實也是老生常談,不過把它們上升到“原則”就會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加減乘除符號表達出來就更惹眼球。比如:“還沒想就別做”,“現實+夢想+決心=成功”,“痛苦+反省=進步”。

達利歐的這一套方法是這樣開始的:“大約40年前,我偶然發現了一個流程,那就是思考所遇到的現實情況,並寫下妥善處理這些現實問題的原則。我把這一做法用在以下方麵:最初是投資,接著是構建我的公司——橋水的文化,然後是我生活的方方麵麵。”

好處是什麽呢?他說:“這讓我和其他人能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追求什麽,現實是如何運行的,我們應該使用什麽原則在不同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定。這讓我們變得更成功。這些原則大都很清晰,方便我們編成計算機代碼,然後讓計算機像人類大腦一樣接收信息,並與我們一起做出決定。我們的事業獲得了巨大推動,因為借此做法,我們能以更冷靜的方式,迅速做出更多、更複雜的決定。這種原則性思考的流程,改變了我對現實的看法,進而改變了我處理現實問題的方式,使之變得更有效。”

所以這些做事法則的目的是更有效:有效率、有效果。這裏也反映出達利歐這個人非常相信這個世界的事情是機械的,有著簡單規律的,因果關係比較清楚的,也因此,他非常相信這些做事法則的有效性。他說:“我看到:因一係列因果關係的驅動,幾乎所有事物都以不同的形式反複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因果關係不斷重現和演化。我看到,這些因果關係在推動著一切的發展,因此實際情況一直如此。我了解到,在宇宙大爆炸時,宇宙的所有法則和力量都被創造出來,並被不斷向前推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法則和力量相互作用,就像一係列協同運作的複雜機器一樣:星係的結構、地球地理和生態係統的構成,我們的經濟和市場、債務危機、世界秩序的變化以及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機器”,並由各種“機器”組成,如循環係統、神經係統等,這些機器創造了我們的思想、夢想、情感,以及我們個性的其他方麵。我開始看到,過去發生的一切和現在發生的一切,都像機器一樣運行,一起進化,帶來我們每天遇到的現實。”

這些想法,當然也是牛頓時代人們開始有的想法,宇宙是個機器,因果關係是確定性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此對事情有個事先準備好的法則,用就是了。達利歐也推崇自然選擇,這不隻是說優勝劣汰,而是了解進步來自於自然進化過程:鬣狗攻擊並吞食角馬的自然過程讓鬣狗更快更狠,也讓角馬有所進步,同時也讓自然係統進步。他的《原則 實踐》一書的最後一句話是:願進化的力量與你同在。

達利歐在1975年成立他的橋水基金,他開始有這些想法,雖然在媒體上發表意見時經常錯,但是基金越來越好,說明這一套對他有幫助。很大原因是他的這個“如果發生了這個,那麽就做這個”規則思維,比一般投資者麵對市場變化驚慌失措要好得多。(他也接受了現代金融的方法,如Beta/Alpha這一套評估計量方法。)

因此,達利歐相信這些法則,也想向更多人推廣這些方法,興趣也更多轉向這個工作,甚至有了使命感。這都沒什麽,誰喜歡就學,不喜歡就罷,沒有逼迫。但是好為人師與權力搭在一起,比如,以權逼人學習,就成問題了。達利歐這些東西在書店裏給大眾提供做事法則當然很好,賺錢也是應該的,無可厚非,但他在自己的公司裏強行要求員工學習這一套,雖然這也講得過去,畢竟這是私人公司,你不喜歡可以離開,但過度就會走樣,因應了俗話:物極必反,或者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在一個方麵極端,另一個方麵就會走樣。我們看看。

鬣狗攻擊並吞食角馬這個故事是要體現他的領導哲學。為了促進“自然的進步過程”,達利奧在幾方麵實施他的想法和法則。第一:實行一套“徹底透明”的製度:批評是受歡迎的,甚至是鼓勵的,隻要批評是直接針對對象而不是在他們背後提出的。達利奧寫道:“我相信,徹底的真相和徹底的開放對於這一快速進化過程的發生至關重要,它可以防止秘密性,這種秘密性會隱藏應該做的事並阻礙公開辯論。” 第二:員工表現打分表。既然有了透明,就有透明的打分。第三點係統化,這些都要在計算機上實現。

對第一點,達利歐要做的是記錄和“公審”,這有點像我們熟知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討論會,可想而知,極端要求下必然造成虛偽,人們隻好找一些不痛不癢的事交差。當然也多次造成大的矛盾衝突。第三點則花了幾千萬美元以及大量人力和時間,2021年才告罷。自從他開始搞這些愈演愈烈,橋水基金的表現也開始走下坡路。據說在高潮時期,橋水基金的 2000 多名員工中,隻有不到 20% 的人“被分配到研究或投資引擎”,其它都在做原則相關的事情上。我覺得這很誇張。

不過對於他本人來說,這一套給他帶來世界名望。他不僅是對衝基金億萬富翁,而且是托爾斯泰一樣世界範圍的人生導師了。

對第二點,打分表越來越複雜,包括“堅韌性”、“公開性”、“真實生活性”這些難以定義甚至讓人忍俊不禁的抽象定義上。而且,既然公開,誰敢給老板打低分呢?達裏奧本人可能收到誠實的反饋嗎?有一次,達裏奧邀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尼爾·弗格森到西港(橋水基金總部所在地)。弗格森回憶道,達裏奧提出了他的最新理論,即經濟也可以被程序化——曆史必然是周期性的,通過了解其節奏和輪換,人們可以準確預測哪些國家會成功或失敗。弗格森不同意。 “沒有辦法對曆史進程進行建模,”他禮貌地說,“也絕對沒有辦法對重債國家做出的選擇進行建模。”這時達裏奧開始不高興了。他搖了搖頭,腿在顫抖,站起來尖叫道:“尼爾,你他媽的那個模型在哪兒?”聽眾鴉雀無聲,客人也隻好閉嘴。 但弗格森不是說了嗎:“沒有模型”。

達利歐的這種模型其實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係統動力學”,那時金觀濤等人編撰翻譯的走向未來叢書裏有一本是羅馬俱樂部的關於人口預測的係統動力學。這個模型就是把各種因素的因果關係以及權重大小輸到計算機進行預測。不過似乎後來這個就無聲無息了。

總的來說,人類曆史事件不是那麽可以預測。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的進程充滿了偶然因素,我們都深有體會。但是達利歐不這樣認為,他的書《變化世界的秩序-周期》當然持有這種必然性和可測性的觀點。我們讀當然可以學到不少知識,但不可認為就是必然。人的有限性和非理性也經常破壞這種必然性。

在這個人工智能的時代,很可能人的記憶和觀點可以被儲存起來並在將來重生。也許達利歐也是想把自己的思想程序化以便長生不老。但我認為這樣的長生不老沒有意義,如果能,我們還是要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機器人,而不是以對規則。

對我個人來說,我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在摩根斯坦利工作的時候學到的,那就是“做正確的事”。至於什麽是“正確”,那就看個人的價值觀了。我認為這樣的一條原則,遠大於幾百條做事法則,這些法則當然很重要,但不要在關注他們的同時,忘記真正的原則,也就是,不要隻看到樹木,不見森林,而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有原則的基礎上,練習並掌握他的做事法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