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美利堅

書為天下英雄膽,善是人間富貴根。
個人資料
正文

書法藝術欣賞淺論

(2010-01-07 10:59:02) 下一個
書法藝術欣賞淺論
--
2005-04-13 10:29:47

--------------------------------------------------------------------------------

  ——編者按
  
  《書法藝術欣賞淺談》作者:王光明,係通海縣秀山鎮人,生於194412月,現為通海縣文聯書畫協會理事長。
  《淺談》將玄妙異常、高深莫測的書法藝術欣賞理論,以樸素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多角度、較係統地作了闡述,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現全文刊登以饗讀者。
  
  
  時代風尚不同:名畫家來楚生先生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談話:“我小的時候,男人頭上都留有長辮子,偶爾看到一個男人頭上沒有長辮子就看不順眼,到民國以後,男人頭上的辮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習慣了,偶爾有人還留有長辮子,反而覺得不倫不類,不順眼了”。其它如時代風尚變了,衣著也隨著改變,高領、低領、長裙、短褲,因時尚不同而變,書法藝術欣賞也同樣因時而變,有的崇尚古代傳統書風,時下又有流行書風、現代書風等不同的書風,隻要你凝神一想,這樣因時而變的例子很多,給書法藝術欣賞帶來了困難。
  書法藝術是一門抽象的美學,它所體現的形態,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寬博與鬆散,凝重與滯拙,劍拔弩張,雄健流暢,秀美險峻等等,這當中的差別具體界定起來實在很難辨析,除了欣賞者能與作者心領神會才能體會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對書法學習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尤如看象棋比賽,一個“妙”招出現,程度高的觀眾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幾步才能領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書法藝術欣賞更是這樣。唐朝大書家懷素與顏真卿一起討論書法,懷素說:“每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真卿說:“何如屋漏痕?”懷素說:“得之矣”。宋朝大書家蘇東坡,黃庭堅二人在一起筆會,把寫好的字掛起來欣賞,東坡說黃庭堅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筆劃如死蛇掛樹”,黃庭堅謔東坡說:“你的字也不怎樣呀!就象石壓蛤蟆”。二人相視撫掌大笑,他們的書法水平已達到師法造化的地步,欣賞過程中故能互通神韻。
  從以上論述來看,書法藝術欣賞的確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認識,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因為書法藝術欣賞就是通過欣賞這一手段獲得一種美的感受,稱之為美感。美感是怎樣產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美的對象作用於人的感官的能動反映。從廣意上講,它包括審美意識活動各個方麵和各種表現形態,如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感受等。狹義來說,則專指審美的感受。
  一般說來,人類的感覺主要有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種,是高級動物所獨有的共同本能,作為審美的感官主要是聽覺和視覺,所謂“目迂之而成色,耳聞之則成聲”,書法藝術欣賞正是一種視覺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是通過視覺感官獲得的一種“遷想妙得”是人類之所以作為“萬物之靈”的奧秘所在,我們稱之為“第六感官”,也就是通常說的“內在眼”,曆史學家有曆史眼,書法家有書法眼,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內在眼,書法藝術欣賞,就是通過這隻內在眼感受到書法藝術的美感,這種美感,具體呈現在書法藝術欣賞過程中,有以下五種:
  一、立體感:又稱雕塑感,有的也稱質感。書法藝術的立體感,大致有以下兩種因素構成:
    一是漢字獨有的結構,這種結構在世界文字中別具一格,方方正正是其最大的特點,而且在每一個字中總有一個主要的橫筆或豎筆作為主筆,其餘點劃則作為襯托,這就是書法“間架結構”,“間架結構”是整個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謂的“軸線”原則,林語堂先生說得好:“中國書法作為中國美學的基礎,其中全部含義將在研究中國建築時進一步看到”。一所房子有軸線,一個大建築群有軸線,正如中國書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點劃環拱中心”,又如臨寫漢字要在“九宮格”中安排筆劃,都在遵循這一原則一樣,曆代書家都重視研究這一原則,不論什麽書體,上下縱橫,都通過這一原則,寫出曠代罕見的神品、妙品。大凡學書者,都是先求平正,後追險絕,又複歸平正,前一個平正,中軸線顯而易見,後一個平正則是前一個平正的飛躍,不論你的字寫得多麽了草,欹側,險絕,都能保持在一中心軸線上,重心仍然很穩,不會感到搖搖欲墜的感覺,可見漢字結構與古代建設的共同之處,有了這一個重心,立體感則躍然紙上。
  其次是書法的書寫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筆,用它鋪毫抽鋒,皆能揮灑自如。宗白華先生說:“中國書法用中鋒寫的字,背陽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線,周邊稍淡,叫‘綿裹鐵’,圓滾滾的產生了立體的感覺。”元代趙孟睢獨紀な??稀分性疲骸敖嶙忠蚴畢啻??帽是Ч挪灰住幣?蟊時手蟹媯?妹懇壞慊?寄艸氏至⑻甯校?比晃頤遣慌懦獠嚳媯?飫鎦皇喬康髦蟹嫘闖隼吹南嚀醺?艸氏窒嚀醯牧⑻甯小?br />   二、節奏感:書法的節奏感稱為“筆意”,郭沫若先生說:“構成節奏”總離不開兩個很重要的關係,一個是時間,一個是力的關係”,這種解釋對我們理解書法節奏感很有幫助,書法的真諦也是一種運動與節奏變化的過程,楷書“永”字八法的八種筆劃各具不同的節奏,在用筆上,藏、露、順、逆、講節奏;在用墨上,枯、濕、濃、淡是節奏;在字體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節奏;在書寫能力上,八麵出鋒,縱橫馳騁,四平八穩也是一種節奏。縱觀大自然萬事萬物,節奏無所不在,鬥星轉移,日落月出,潮漲潮落,都是一種節奏。
  唐·張懷瓘在書論中稱書法是“無聲之音,無形之象”,他講的是章法的對稱、穿插、呼應、斷連,猶如一首旋律優美、動人心魄的樂曲。王羲之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話充分顯示書法的節奏感,他說:“每書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又說:“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鋼鈞;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節奏自見。唐大書家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草書大進,筆劃欲如舞蹈,忽輕忽重,忽枯忽潤,忽大忽小,急中有緩,動中有靜,最富有節奏感。無獨有偶,酣醉如泥的懷素和尚,潑墨揮毫,有的字筆下生風,活潑飛動,有的字舒緩飄逸,從容不迫,好似一曲激昂豪邁的交響樂,又好似一個輕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節奏在他的書法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宋朝米芾風趣地說:“沈遼排字,蔡襄勒字,蘇軾畫字,黃庭堅描字,他自己是刷字”,這“排、勒、畫、描、刷”就是不同節奏寫出來的字,可謂認識節奏感的知音。
  三、朦朧感:書法的朦朧感,首先是由書法形象的特點決定的,它所顯示的形象,既具體而微,又抽象而玄。
  朦朧者,含蓄,蘊藉也,詩有朦朧詩,畫有朦朧畫,如“唐韋莊詩:“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花十裏堤”。就是一首朦朧詩,表現的是一種煙雨淒迷,恍惚如夢的朦朧境界。徐悲鴻的畫:《漓江春雨》迷離恍惚,如煙似夢,也是一種朦朧景界。“花看半開,酒飲微醉”,“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妙就妙在一個“半”字,它含蓄、有期待、有渴望,讓人神秘,讓人尋覓,如門戶大開,一覽無餘,則索然寡味。
  “詩貴曲,畫貴蓄,書貴藏,學貴悟”,講的都是一種朦朧美。唐二王父子的書法,唐太宗讚王羲之其字“煙霏潔露,若斷而連”,讚王獻之的字:“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古往今來,朦朧美的書法代表作,如陸機的《平複貼》,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張旭的《古詩四首》,顏真卿的《祭侄稿》,懷素的《苦筍帖》,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等。當代書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誌敏等人的作品,飄然出塵,雲海滃鬱,都十分朦朧,讓人浮想聯翩。
  孫過庭在《書譜》中曾經指出:“伯英不真,點劃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乍顯乍晦,若行若藏。”這狼藉、縱橫、顯晦、行藏就是朦朧,欣賞這樣的作品如望海上蓬萊,月中桂子,展現的是一種神韻,核心是一種豐神,從中得到一種朦朧美的享受。
  四、空間感:中國書法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審美情趣,就是要達到一種淡泊、空靈的境界,這種境界主要通過空間感來體現,宗白華先生運用美學觀點,強調:“一幅好的字表現一個美的空間”,他們巧妙地運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以虛代實,因虛得實,黑白對比來顯示中國書法空間感的最大特色。鄧石如先生說:“計白當黑,無筆墨處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說的都是一個空間感。宗白華先生對此更有生動地描繪:“中國字若寫得好,用筆得法就成功一個有生命有空間立體感的藝術品,若字和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能偃仰顧盼,陰陽起伏,如樹木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如流水淪漪而先後相承,這一幅字就是一回舞蹈,一曲音樂”。當代大書家於右任先生認為:“寧可犧牲形式上的對稱,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當”。故他的作品給人以淡遠、簡樸、空靈的感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空間感的表現形式同時還要掌握虛與實的變化,莊子說:“虛室生白”,“唯道聚虛”,萬象皆從虛空中來,又向虛空中去。笪重光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築群,要留有空曠的場地,房屋要開門設窗一樣,好讓人有回旋餘地。書法作品要有一定的空白,字與字,行與行有空白,天頭地腳也是空白,有虛有實,達到此處無墨勝有墨的境地,所謂“精鶩八極,心遊萬仞”這正是書法藝術空間感所產生的巨大魅力。
  五、時代感:時代感也就是新鮮感,新者,新穎也。縱觀一部書法史就是一部求新求變的創新史。
  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漢代隸書的興起,晉代以來書法創新達到鼎盛時期,王羲之獨具慧眼,以其深厚的功力將行楷書發揮到淋漓盡致,顏真卿突破二王規範,形成正麵開張、氣勢磅礴的顏字都是一種創新。
  從字體的發展創新來說,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鍾鼎文,秦篆、漢隸、魏碑、真書、行書、草書逐步演變、發展而趨於定型。從字的風格來說,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人尚意,明書尚姿,清人尚變,這“韻、法、意、姿、變”充分表現了時代感所賦予的生命情操。
  牛頓名言說得好:“如果我比笛卡爾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王羲之沒有在一脈相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鍾繇、衛夫人的規範前卻步,顏真卿也沒有在王羲之“書聖”麵前怯場,為中國書法創新做出了典範。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書法界掀起了一股股書法熱潮,甚至出現了“現代書法”、“流行書法”,的確不能說不是種創新,的確值得歡呼,但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就是要充分顯示其民族性,深深紮根於文化傳統中,“數祖忘典”離開傳統,離開中國書法特有的基本功這土壤,去搞“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書法要變,要創新,才有生命力,有誌氣的書法愛好者,應當站在王羲之、顏真卿等巨人的肩上,再創新風。
  上述立體感、節奏感、朦朧感、空間感、時代感,是相互製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我們學習欣賞書法藝術,從這五個方麵入手,就能提高欣賞能力,從而也能提高書寫水平,達到臻入化境的境界,五感具備則眾美生。
  眾美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歸結起來不外乎“自然美”、“綜合美”。
  “自然美”就是佛教禪宗說的“任性天然”。由“即心即佛”的佛性論,發展到後期成為“任性天然”,從“自在解脫”變為“純任自然”,做天真自在佛的禪宗思想,也波及到書法領域之中,在書界形成一股不甘拘於法度限製,而崇尚自然的風格。這在宋明書法中表現最為突出,這一時期的書法家,許多都很愛參禪悟道,抄寫經文,從中感悟到“任性天然”的通禪境界。如黃庭堅的《鬆風閣》,行文舒展豪放,筆法變幻莫測,大開大合,飛動錯落,簡直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超凡出塵的天然個性。米芾的《蜀秦帖》則靈活多變,虛實相生,飄逸灑脫,寓老練嫻熟於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壯遊》詩,通篇流暢飛動,深得法度而又使法於自然,極盡個性,將自然之美的神韻盡顯其中。以此相反的則是唐人書法,他們把法度看到很重,因此書法多為循規蹈矩,小心謹慎,嚴肅不苟。嚴重束縛了書法自然美的發展,扼殺了人們對自然美的追求,壓抑了書家對自然美的衝動。宋人書法敢於追求自然解脫,不受其約束,是返樸歸真,性任自然的最好體現。我們在書法創作中,應力求追求一種自然美。刻意求工、巧於安排、矯揉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無疑是不可取的。
  “綜合美”也就是“神韻美”,筆劃的線條美,單字的結構美,僅隻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壞的先決條件,隻有在此基礎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領略到書法作品的神韻。清人劉熙載說:“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數字,大如一行至數行。一幅至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險,章法要變而貫。”強調字與字,行與行的連貫性,要求做到“氣脈連貫,虛實相生,錯落有致”。
  氣脈連貫就是在氣勢上相互接應,相互聯絡,渾然一體。虛實相生就是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要有空白相隔,既不可過滿,過滿則擁擠雜亂,又不可過疏,過疏便單調寒乞。錯落有致就是在法度中求變化,錯綜中見奇趣,充分應用錯位,不穩定,不對稱的方法,收到活潑、流暢、氣韻生動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每書做到意在筆生,胸中要有全局,處處關照全局。正如一個優秀的音樂家,隻有對演奏的作品有深透的理解,把握每一個樂章,每一組旋律,才能指揮演奏出具有豐富感情色彩,具有感染力的曲子一樣。我們隻有通過綜合地去欣賞,才能領會其作品中的神韻美,也就是平時說的神采、氣韻、意境之美。
  書法藝術欣賞的過程與書法創作的過程是相反的,書法創作是集點畫以成字,組字而成行,組行而成篇。而書法欣賞則是第一印象就要審視作品章法中所反映的神采、氣韻、意境,通過這些無形的,隻有心領神會感悟到的神韻美,也就是綜合美、自然美。然後才去剖析它們的結字、點劃,用筆這些有形質的形式上的美。因此,可以說,書法藝術的欣賞過程就是一個美的享受過程,也是一個美的再創造的過程。
  我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已形成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麵,隻要我們悉心領會,是能夠提高欣賞能力的,同時也能對自身書藝有一個質的飛躍。以上所談及的書法欣賞論述,僅是個人的淺見,供同好作為引玉之磚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若塵liu 回複 悄悄話 這種好文似乎不多見.
有一拙見作為補充:形能達意.如蘭亭就是清秀淡靜,順風和暢,而JI侄文稿就是那種由平靜到情緒難以控製.即使如老毛的作品,不管其書法地位 ,但其書法及詞意卻是大氣的統一.....大凡大作都似乎有這個特點.
yimei1926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收藏了,謝謝!
yijuhua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