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流言、曆史、迷信

(2017-04-21 10:11:16) 下一個

相邦呂不韋招攬的食客們,生於亂世,感觸匪淺,說出來發人深省。《呂氏春秋》曾經總結了一種社會現象;“亂國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顧其實,務以相毀,務以相譽,毀譽成黨,眾口熏天”。一個“黨”字,一個“熏”字,用得出神入化,具有點石成金的神奇,難怪呂大人有敢於布告天下,賭以千金的自信。這段描寫活畫出流言世態的四個特點:一、流言是亂國的現象;二、隻要能達到毀譽的目的,不管是否真實;三、流言容易依毀譽內容分群聚類,抱團成黨;四、傳播得多了,不難形成氣候,影響視聽。這段話一出,流言被釘死在惡俗榜上,永世不得翻身。也許,中國一直沒有離開“亂”字,所以許多舊俗陋習相沿至今。即使不是亂世,仍然盛行。隻要上網看一下,就能明瞭。網絡所傳消息基本符合流言特征。不獨中國,外國也撇不清白。美國大選也是流言的最佳製造期,去年,全世界的人都領教了流言的魅力與威力,億萬人被流言撩撥得心煩意躁,判斷力下降,理性遭扭曲。

流言並不一定盛行於亂世,在專製社會和自由世界都有可能出現,當人們處於無力、無助、無奈、無知、希冀僥幸、尋求救援的狀態下,最容易產生與接受流言。如果再有從旁煽惑推動鼓勵的強大力量,如媒體、著名的知識人以及居高臨下的道德輿論等,那就一發不可收拾。

流言被蒙上惡名,出自呂氏。呂相爺門下食客,恐怕也有為專製皇權張目,打擊社會輿論的用心。所謂流言是相對於官方新聞或消息而言,在一些人眼中,可以和謠言、妖言、誹謗等劃等號,也可以跟輿論宣傳、人心所向、民情宣泄等掛鉤。流言和後出的蜚語連在一起,更加不堪,徹底坐實了負麵名聲。但在另一些人看來,有的流言可以是八卦、熱鬧、忽悠,有的也可以是真相、傳說、傳奇。

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否定流言,斥責其為價值低廉的花言巧語,其製造者是挑撥大眾的騙子,肯定是偏執的。曆史上,流言往往帶有部分事實真相,或準確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心理。越是被官方言之鑿鑿斥為無稽之談,越會在後來的事變中得到驗證。憑怪力亂神贏得好奇心與風傳興趣,或如《呂覽》所說的猛毀人狠捧人的,隻是其中一部分。

流言為了傳播迅速,造成轟動,一般都是借危言以聳聽,誇大難免。又因為隱秘神奇,超乎常人想象,滿足眾人心理需求,影響力滲透古今,一方麵衝擊著時政時人,另一方麵也給後世治史者留下了極大困擾,皓首窮經,仍然難辨真偽。而曆史最初都是口述,其緣起、傳播、真實性和流言相差無幾。至今,口述史仍然是曆史學的一部分。究其實,文字記載就是口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相毀相譽的過程,即製鬼造神的過程。對巨魔大聖,這一過程往往會積累千百年,一點點添油加醋,一點點完善豐富。最後,模糊的麵目清晰了,殘缺的四肢配齊了,鮮活地向我們走來,坐在我們中間,聊著振聾發聵的話題,讓我們目瞪口呆。

上世紀前半葉,以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派,最大的功績在於揭示了中國古史係統是經過千百年逐漸增飾塗彩而形成的。就像古代闊人的棺材,用厚厚的油漆層層覆蓋,讓人看不到樸素的原木。

相毀相譽的手段,往往把文學創作與史學記錄攪合在一起,用世俗情感剪貼、粘合甚至篡改著史實,極大地增強了魅惑感人的力量,被汙染的更汙,被美化的更美。

大體上說,與流言並行的編造古史活動,主要集中於文學和史學的成熟發展期----漢唐。

編造者可以在民謠、民歌、民間傳說之上,進一步提煉出故事,創作成小說戲劇。比如家喻戶曉感動無數人的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漢代劉向在《烈女傳》裏改編了《左傳》中齊國杞梁妻的事跡(《左傳》又是根據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整理成書),唐《敦煌曲子集·搗練子》確定了孟薑女的名字,五代前蜀僧貫休的詩構建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從中可以看出,時間越晚,故事的人物越豐滿,故事的情節越完整。

曆史上的迷信活動也常常借助流言蓬勃起來。且不說遠的,先看四十年來圍繞健康長壽的夢想,風靡一時的打雞血、喝紅茶菌、甩手療法等等,以及各種走馬燈般粉墨登場的大師們,無不是隨流言的傳播,釋放過轉瞬即逝的流星光芒。

在古代最典型的例子要數割股療親的迷信。本來古人對身體發膚是很愛惜敬畏的,不得輕易毀傷。儒家還將其列入孝的行為之一。所以,刑法對罪人身體發膚的毀傷是羞辱和懲罰。禁忌是從用自己的部分肉體貢獻長上打破的,始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他在追隨重耳流亡的路上,曾割下自己的一塊大腿肉,煮給重耳充饑。然而,這件事在《左傳》和《史記》裏都沒有記載。民間卻因對介子推的同情而流傳,再經古代傳媒寫家《莊子》和《韓詩外傳》渲染,與“忠”的觀念結合,廣為人知。那麽它是怎樣又與“孝”結合在一起的呢?其間還有三大推手。其一是從巫術發展而來的中醫藥學,目前知道最早的醫藥書《戰國五十二病方》就赫然列有11種人部藥,包括人發、人尿、頭脂、頭垢、乳汁、人骨、人血等。唐朝開元年間,陳藏器被玄宗讚為“茶療鼻祖”。一經禦封,聲名鵲起,他所著的《本草拾遺》斷言人肉可以治療虛弱症。這話本身不錯,人肉和其他動物肉類一樣,都有滋補作用,隻是吃人肉有悖於道德觀念。怎樣突破道德屏障?宗教可以淩駕其上,直入人心。其二佛教的力量,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佛祖舍身飼鷹救鴿一類傳說感動了千千萬萬人,還在南北朝時就出現了佛教徒舍身供養的記載。於是巫術與宗教嫁接,忠與孝聯姻,其所散發出來的狐媚氣偏能惑眾。輾轉病榻,久治無效,求告無方,渴望救命稻草的人們,你傳我,我傳他,流言滿天,萬人景從,群起仿效。有學者檢索古籍,發現有記載可循的最早割股療親的是隋代毗陵郡晉陵縣陳果仁。在此之前,可能已經發生,隻是沒有文字記載。其三上層社會的鼓勵。前兩種可以算是風起於萍末,流言的興起,後一種則是推波助瀾。上層社會的鼓勵可以分為兩個層麵:一為政府嘉獎,立牌坊、封誥命、獎勵物品和旌表、入正史等。盡管明太祖和雍正都明確禁止過,但多數政府卻不吝獎賞;另一為文人學士作文表彰,文人對此看法不一致,比如韓愈反對,柳宗元卻讚賞,但是反對者遠不如讚賞者影響大,畢竟疾病難以抗拒,醫療條件有限,貧苦弱勢者眾多,這是最後的希望。一些文人名家,不僅僅停留在口頭,而且親力親為,近代著名知識人蔣百裏、蔡元培等都曾幹過(頂尖海龜、大教育家尚且如此,愚夫愚婦更別提了)。另外,社會輿論對這種行為的影響也很大,鄉裏周圍一般對此會表示極大尊敬,也鼓勵了這種行為。從傳說演變為流言,從流言形成一種惡俗,終成一段讓我們哭笑不得的愚昧史。

人原本天生具有反叛基因,許多人一開始學說話,剛能夠表達自己的意願,常說的一個字就是“不”(大約兩歲左右)。招致大人反感,每每強行扭轉矯正。聽啥信啥,那是成人製定的兒童規則,是小學生乖孩子的水準,也是受自身學識與思維程度的限製。還是統治者希望的群氓精神狀態。思想家和創造者強調獨立與自由,不能容忍人雲亦雲,被人牽著鼻子走。他們最可貴的品質之一是總要問為什麽,絕不輕信。明代創立“江門心學”的陳獻章有段名言:“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做學問需要這樣的精神,對世間萬事萬物都應如此。對待流言,也不例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