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習慣把國人按地域劃分為南方人、北方人,或者更精細地縮小為各省、各地區(如陝西分為陝北、關中、陝南)人。不同地方的人在體質外觀、脾氣秉性、生活習慣以及語言口音等方麵都有很大差別,北方人到江浙和粵閩去,跟到外國差不多,聽不懂,說不清,急得撓牆吐血。
美國早在18世紀就有人提出,不要特意區分哪裏人,我們都是美國人。這種摒棄地域意識,強調國家觀念的傾向,隨著人口流動的頻繁,越來越成為身份定位的主流認知。南北各地的差別除了口音(與中國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它方麵則與其說是地域,不如說是種族和移民祖國的原始胎痕,以地域劃分人的觀念越來越淡薄了。
現在地道南方人應該主要生活於小城鎮和鄉村。以我在南方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經曆,很少碰到幾輩世居的南方人,大多數人說話沒有南方腔(黑人除外,他們的美式英語本以南方口音為主,北方土生土長的黑人也是操這種特意為之的口音),也沒有人承認無“精魂食品(“SOUL FOOD”南方農家菜,以烤玉米糕、油炸食品為主)”不歡,就好這口兒。
然而老輩人把南北界線看的很重,由於雙方的經濟結構、勞動力來源與政治經濟利益乃至觀念各異,導致慘烈的內戰。失敗的南方雖說不再反叛分裂,但悲壯、屈辱的記憶卻長久保存下來,至今在南方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當年南方領袖與軍隊將領氣宇軒昂的雕像。亞特蘭大石頭山上的巨型浮雕是其中的代表作,節日慶祝活動,放映鐳射秀,每當出現南方總統與將領縱馬奔馳的畫麵,歡呼尖叫便立刻和禮花轟鳴相互呼應,撞擊山岩,震撼人心,激蕩熱血,就像美國人每次以無比的熱情和衷心的驕傲迎接從戰場歸來的親人一樣。那是他們心中的英雄,雖敗猶榮。
曆史上,美國南方從地域上說,是指東南各州,不包括加州、新墨西哥、德州,甚至沒有佛羅裏達。上帝在分配五色土時,給了美國南方與中國嶺南同等待遇,都是紅土地。但是相同的土地卻產生了不同的社會形態。美國南方與北方的最大區別,剛好與中國相反,北方是發達的工業化、民主化社會,南方則是封閉的、盛行奴隸製的農業社會。有位作家在內戰結束後從印第安納州到弗吉尼亞州去接管莊園遺產,“辭別了發展迅猛的、世界性的和萬花筒似的西部,前往生活閑適、環境恬靜的弗吉尼亞,那裏沒有壓力感或緊迫感,沒有對未來的憂慮,明天要幹的事跟今天完全一樣。”假如排除有遺產保障,不必為生活發愁的因素,他的感受可以算作南方與其它地方不同的寫照。有人說,北方人愛賺錢,南方人愛花錢。在南方人看來,北方人“是一批見錢眼開的店小二:精明但無尊嚴,勤奮但缺少悠閑階級的風采。”
由於南方比北方經濟落後,所以在我眼裏的南方人首先應該是指印第安人,其次是出生與長期生活在南方的帶有濃重口音的黑人和“紅脖子(從事畜牧和農業的白人)”們。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遊手好閑,帶有據說與濕熱氣候有關的暴力傾向。不僅“3K黨”從中產生,而且從南方走出的美國第七任總統傑克遜的家訓,就是為了名譽不惜挑戰法律。傑克遜牢記母親的臨終遺囑:“遇事不要過分,盡可能地避免爭吵。但要時刻謹守作為男子的氣概。遇到人身威脅、毆打和誹謗時,不要訴諸法律。對一個真正的男人,法律不能合理地彌補這些事的侮辱。”一生中至少參與了13次攸關名譽的決鬥,這在世界近代史的政治家中頗為罕見。因此,有人總結南北方教育的側重點分別為:北方父母培養子女的內在良知和對犯錯的內疚感(GUILT),南方則是灌輸名譽感和有關個人尊嚴的羞恥感(SHAME)(如果把他們移民中國,那就是“老炮兒”)。外來人尤其是從冷漠的北方來的人,若僅僅看到熱情好客,便忘乎所以,觸犯了涉及男子顏麵的問題,那得有足夠強大的承受力準備迎接南方人的挑戰。
南方人內心深處對北方人有一種疏離感或隔膜感,一提起北方人,總是稱之為“洋基”。每當紐約棒球隊“洋基”打敗南方隊後,南方人會自嘲:碰到“洋基”,哪能不輸。而南方的口音和個性也會成為其它地方的人開玩笑和嘲諷的話題。如見到南方人故意模仿把“YOU”念成“YO”。把南方人因為生活節奏緩慢而形成的說話和行動慢的習慣,說成具有思維遲鈍的怪癖特征。對講究禮貌、好客則貶為做作。對南方的中下層“紅脖子”幾乎就沒有多少好評,一般都把保守、排外、淺薄無知、自以為是、好麵子、嗜酒、好賭、熱衷武力等等帽子扣在這些據說是古代凱爾特遊牧人後裔的頭上。南方人安於閑適的生活,樂天知命的態度也是沿襲其凱爾特先祖,因為放牧生活有大量空閑時間與過剩精力,都被用來宴樂尋歡和打架爭鬥。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從內戰結束到今天,南方總體上的暴力犯罪和謀殺率都高於東北諸州。”“北方的殺人案多是由於入室搶劫等對陌生人的犯罪,而在南方則常常因酒吧鬥毆或三角戀情而導致凶殺。”當然,現在犯罪的主體已經不是那些凱爾特人的後裔,而是其他族裔。
在美國精神的塑造中,歐洲新教起了很大作用。有人說:“美國人不像歐洲人那樣墨守妨礙變革的傳統和陳規舊習。革命的傳統和共和主義思想使他們感到自己是一個新型的、與眾不同的人。”不過,這用來說北方人可能比較恰當,而南方從表麵看來教堂林立,被人稱為“聖經地帶”,但是這裏的人更具有保守主義價值觀的特點。有人認為,南北方人的差異是他們繼承的思想傳統不同:北方以英國的清教為主,因此“刻苦工作、勤儉節約、自尊自重、忠實可靠、自我約束、自力更生和為實現長遠目標不惜放棄眼前的利益。”作為美國人,他們喜歡顯示與故國的區別。而南方的莊園主們則喜歡模仿英國人,繼承了英國騎士文化的傳統。這不由得讓人遐想,當年如果不是航向偏差,抵達了馬薩諸塞,“五月花號”原計劃到弗吉尼亞去安家。造化弄人,陰差陽錯中,奠定了南北差異的基礎。
好像有過殖民地曆史的地方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醉心於模仿原宗主國上層社會文化風俗習慣,以其為文明製高點,提升自己的心理定位,俯視芸芸眾生。比如台灣的日式流緒、香港的英倫情結、上海的老克勒孑遺等等。
在美國曆史上,對南方莊園主的讚美不絕於耳。1857年,弗吉尼亞州長亨利·懷斯把莊園主們描述為“身居僻鄉不失文明,生活歡愉不忘仁慈,在社交中舉止穩健優雅,一有閑暇便去提高自己在道德、行為、哲學和政治方麵的修養。”有的曆史著作說“南部人喜歡自我標榜的形象是鄉村紳士派,其舉止風度忠厚謙和、熱情好客、悠閑自得、善騎獵、對婦女有騎士風度、對同等人尊重,對下等人仁慈。” 中國人聽了是不是感覺有士大夫的影子? 中國不少人迷戀美化鄉紳、貴族作派,視為模範,也與此相仿。也許有人會對我使用“美化”一詞不以為然,那就以“仁慈”為例,試釋一下:仁慈的背後是包容,沒有包容,就不會仁慈。但是,包容本身就不是平等意義上的寬容謙讓,而是居高臨下大人不記小人過的容忍大度。人們常說的“有容乃大”,其邏輯關係應該顛倒過來:有大乃容。一般來說,包容往往是地位、輩分、年齡、實力或精神層麵高出一等的人才能做的,低一等的則不是包容,而是忍受。美國南方的莊園主都是靠買賣和使用黑奴維持莊園經濟的,黑奴們的悲慘境遇,不僅現代人義憤填膺,當年反對蓄奴的北方人也是激烈痛斥,並且不惜訴諸武力。因此,他們的“鄉村紳士派”和“騎士風度”,不能不大打折扣。
南方上層社會中,確實有些在道德修養上相當突出的優秀人物,對南方莊園主的讚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與這些人直接相關。比如內戰時的南軍主帥羅伯特·李將軍被人描述為:“獻身於戰場的英勇漢子,槍林彈雨下鎮定自若,以犧牲自我來拯救同袍和家國。行事磊落,舉止優雅。對戰事精通,對女性敬從,最後,對昭昭天命堅忍的順受。”而第一位總統華盛頓謙遜、謹慎、公正、誠信等品質,更是令後輩無數敬仰者心悅誠服,以致讓人很難把他們與蓄奴主聯係在一起。這些人的精神麵貌受益於重視希臘和羅馬的文學與道德倫理思想,《伊利亞特》《奧德賽》與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都是他們在《聖經》之外的必讀書。對此,同樣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華裔當不無感慨吧。
有人認為,“悠閑的生活使南方人有時間投入民間文學藝術的創作和對烹飪技術的探究”,為美國文化增添了光彩。他們貢獻了唯一被稱為美國菜式的“精魂食品”,創造了藍調、鄉村音樂和搖滾樂,在他們中湧現了大批蜚聲全球的藝術家(如“貓王” 艾維斯·普萊斯利)和文學家(自稱“南方作家”的馬克·吐溫、諾獎獲得者福克納和《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等)。連“南方生活的貧乏”也被福克納說成是促使“藝術家不得不靠想象去創造他自己的世界”的有利條件。身為美國最初13個州中的第一大州弗吉尼亞,既是南方各州的頭把交椅,也是早期美國史上的老大,前五位總統,有四位出自那裏。可以說,南方人對美國社會的貢獻足以讓人肅然起敬。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氣候環境、人文氛圍對人的精神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如果你喜歡南方的山水,那麽對在這片山水中成長,並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環境而變化的人,會愛屋及烏嗎?其實,不管哪裏的人都是千人千麵,很難像古代人口稀少時那樣容易形成較多共性。沒有人會把南方人都看成越老越活躍的前總統卡特大叔,伶牙俐齒、鬥誌昂揚的馬丁·路德·金,或者憨萌的阿甘,更不會把他們都視為異類。他們也都是普通人,具有凡人所有的一切。如果在采摘季節,到農家果園,聽聽別致的南方口音,感受好客的熱情,欣賞鄉村音樂,品嚐南方風味菜式,也是令人愉快的體驗。
北方的產業空心化嚴重,而南方根基結實,完全不落後。 Wichita, Kansas 是美國飛機製造業中心。南方各州現在比底特律出產更多汽車。現代,豐田,本田都在那裏有大廠。亞特蘭大的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 Charlotte 現在是銀行中心。德州就更不用說。科技傳播沒那麽難,太平洋都可以過,美國南北難道有長城隔開?
要說區別,是氣候的區別。濕度大些,溫度高些,東南的綠化好些。我特別喜歡 Virginia。 Shenandoah 山穀真美,真美。
這些以訛傳訛的 misconception, 能消停不?
The south is a better plac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