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陝西話與英語

(2015-06-07 07:13:37) 下一個


上大學時,同學常常拿令人頭疼的英語開玩笑,說這種“鬼話”最初是陝西話發展出來的,“得是(讀若DEI
SI,意為是嗎)?”“YES!

最近看到也曾在陝北插隊的王克明所著《聽見古代----陝北話裏的文化遺產》中“臊子”詞條說,“現在流行甚廣的意大利麵(spaghetti),恐怕是源於中國北方農村的餄烙(應為食字旁,無字,故代),而拌麵調味的sauce(今譯“沙司”),與中國北方鄉村澆麵調味的“臊子”音同義通,很可能是同一個詞,應該也是從中國傳出去的。”(麵條的起源,爭論很久了,2005年,考古學家在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距今4000年的以小米和高粱混合製作的麵條,暫時結束了爭論。據考古發現,意大利最早的麵條可上溯到公元前7世紀。阿拉伯地區就更晚了。老王舉的番茄醬麵條(spaghetti)出現於18世紀,不足以證明什麽)

王克明隻是推測,並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顯得有點武斷。然而從情理上考慮,也不是沒有可能。一般不同文化的交流,往往先從飲食開始,而且通常都是諧音直譯,如豆腐、宮保雞等。所以,從“臊子”轉為sauce相當便捷,反過來說,從sauce轉為“臊子”亦不困難。但是就像1+1=2要證明起來就不簡單了一樣,要追溯“臊子”轉為sauce,或sauce轉為“臊子”也絕非易事,如各自出現時間的確定,語源的軌跡,都要花費大量的功夫,而且還未必能夠完美論證。即使令人信服地論證出來,意義也不大。所以還是作為無事閑聊的八卦吧。(有一種說法,羅馬著名美食家阿皮西烏斯在公元1世紀撰寫了一本烹飪手冊,其中有“蘿卜沙司魚排”等菜式。王克明提出的最早證據則是在宋朝。與阿皮西烏斯相當的年代,古籍文獻上還在稱“醬”“醢”之類。如果對羅馬烹飪手冊翻譯無誤,似乎也可以說“臊子”一詞是西方遊客帶到長安來的。)

在我的印象裏,漢語中因佛教、絲綢之路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傳入所帶來的諧音直譯的外來語較多,而外語中除了漢文化圈諸國,其他則諧音直譯的漢語較少,像瓷器、絲綢、茶這樣有名又受熱捧的物件都沒有得到諧音直譯,隻是近年才逐漸被老外采用了一些。

現在,漢語有與日語相同的一種發展趨勢,對外語的諧音直譯越來越多了。它將對民族心理和文化人格產生什麽影響?日本曾經鼓吹脫亞入歐,中國會不會導致文化自卑感以及歐化傾向,值得關注。

我樂見外語中有漢語的諧音直譯,每每聽到,便覺開心。但是我卻不願聽到漢語中夾雜外語,每每聽到,便覺別扭。大概是心理不健康吧,如果這是一種病,已經侵入膏肓,沒治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