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代人物雕塑印象點滴

(2013-10-17 04:52:49) 下一個


參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物雕塑絕對是一大看點。

拿破侖率軍攻占埃及,指著金字塔對手下說,將士們,四千年前的金字塔在注視著我們!這句話包含的曆史感、責任感和自豪感超過古往今來任何一篇描寫金字塔的散文。

當我注視一尊古代人物雕塑時,會幻化出與先民前輩眼神交匯,精神交流的感覺,遠比一座建築、一片廢墟激發的震撼強烈得多。


古代的人物雕塑是祭祀、宗教、墓葬、建築催生出來並一同成長的。

與建築結合得最好的是希臘。奇思妙想,高超技藝,典雅的象牙白使雕塑與建築渾然一體,看一眼終身難忘。如果登上雅典衛城,沒有被帕特農神廟的浮雕和厄瑞克塞翁神廟的女神雕像柱所迷倒,大概有兩種人,一種是把拍攝“到此一遊”紀念像看作比欣賞世界藝術創造傑作更重要的遊人;一種是徹底從感官刺激中解脫出來,達到了“物我兩忘”境界的高人。

中國古代建築上的雕塑裝飾,除了牆體的磚雕,屋脊上的裝飾設計是一大特點。紫禁城的皇宮自不必說,民間建築也引人注目。廣州陳氏祠堂的屋脊雕飾極具誇張、熱鬧等民間藝術的色彩,不過我覺得是與建築結合得最差的範例。那些高大突出、五彩斑斕的雕塑,喜慶、花俏有餘,雅致、和諧不足。猛然一瞥,有疊床架屋的壓迫感,怎麽看都覺得是畫蛇添足的敗筆。尤其是與故宮殿堂對照,一個是統一中的融合,威嚴中透著沉穩;一個是分裂中的割據,喧囂中展示雜亂。


與使用目的(如祭祀、墓葬、宗教等)有關,古代的雕塑大多強調服飾、性別和人物麵目特征,注重形象美感,缺乏動感,展示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

古埃及雕塑給人的印象首先是女性化的俊美麵龐與醒目的假發、假胡子。千篇一律的表情讓人摸不清他們的感情好惡,成組群像幾乎完全一樣,全是孿生兄弟。

亞述人的雕塑與此一脈相承,無論貴族、士兵,長相、服裝統一,動作整齊劃一。

希臘羅馬的雕塑就技藝而言,是最成熟的,有對美的癡迷,對生命的熱愛,對理性的訴求,彰顯個性的不少,但從年代之早、雕鑿之精,把握之準諸方麵,都無法與地球另一端的奧爾梅克人頭像相比。中美洲奧爾梅克文化的雕塑是一朵與其它地方截然不同的奇葩。三千年前一出現就顯示了獨立的審美觀:真實的美(不是修飾整容的非自然美,在其他文明看來,往往有點醜陋)和對內心世界的刻畫。看到那個碩大的黑人頭像,你會覺得陰鬱得讓人窒息,驕橫得令人心口發緊,它可能是一個正在深度思考的首領模型,也可能是被俘敵人的不屈寫照。沒有誇張,沒有美化,沒有裝腔作勢,怎麽看怎麽有味,怎麽看怎麽生動。就連他那厚厚的嘴唇,都能讓人想起周星馳設計的“香腸嘴”造型。不知星爺是否從這裏捕捉到靈感?假如舉行一場公元前人頭像評選會,冠軍的寶座非他莫屬,尤其是在知道當時中美洲沒有金屬工具後。


在希臘雕塑中,最受矚目,爭議最多的是現在陳列於梵蒂岡博物館裏的《拉奧孔》。拉奧孔是特洛伊的祭司,曾擔心中計力阻木馬進城,得罪了支持木馬計劃的神。雅典娜派兩條蟒蛇滅掉了拉奧孔一家。且不說這是世界上第一座為說真話受盡殘酷折磨的智者樹立的紀念雕像,單看它獨具匠心的構思與驚悚感官的表現力,無疑是古希臘,也是全球最優秀的雕塑之一。萊辛據此寫了著名的美學大作《拉奧孔》,不僅探討了詩與畫的區別,而且提出了雕塑美學的一個重要原則:選擇最具動感的“一刹那”。《拉奧孔》的作者成功表現了從夢中驚醒後,恐慌、絕望、無助的那一刻。站在像前,我忍不住猜想作者創作動機:是給說真話的癡人當頭棒喝,看看,這就是下場,神靈不容?還是同情敢於泄露天機的拉奧孔,譴責心胸狹窄惡毒的神靈?或者隻是秉持客觀立場,重現一個事件?想得頭疼,終於無解。其實,不管作者的動機,觀者大概會是百人百種心得。我除了震撼、戰栗、讚賞,沒有別的感覺。


稍微涉獵過西洋美術史,一定會知道羅馬人複製的希臘名作《垂死的高盧人》。

到過鹹陽茂陵霍去病墓,必將對《馬踏匈奴》留下深刻印象。且不說它在一組頗具抽象派藝術風格的雕像中特立獨行,光憑突破了傳統的“勒石紀功”(以文字為主)形式,便不朽了。

單個看去,都能引起由衷讚歎。放到一起比較,立刻產生異樣的感覺,先前若隱若現的想法一下會從心底鮮活地湧現出來。

同是紀功雕塑作品,也幾乎同時。一個完全寫實,一個以寫實為主,兼及寫意。垂死的高盧人在無力中透著剛毅,在虛弱中透著不屈,作者並沒有把失敗的高盧人塑造成徹底軟癱的絕望與卑微的臣服者,而是在慶祝戰功的同時對敵方保持了一種高貴的敬意,用敵人的頑強反襯自己的英雄。馬踏匈奴以戰馬的沉穩和匈奴的絕望掙紮構成鮮明對比,對匈奴的刻畫在驚恐萬狀中猶帶凶殘的猙獰,充滿了仇恨、鄙視和壓倒敵人穩操勝券的快感。一個比例準確,處理複雜,深入了人的精神世界和表達了更高層次的歌頌,不愧世界級的頂尖藝術作品;一個雖有匠心,卻表達粗糙,隻是突出了表麵的東西,在較低層次上頌揚了赫赫武功,沒有引領觀者進一步思考的魅力,終於隻是石匠的傑作。這裏麵蘊含了不同文明對人性、人道與武功威懾力的不同理解,及其對雕刻藝術表現力的不同認識。直至今日,大量文學藝術作品仍然沿襲著《馬踏匈奴》的思路。由此可見傳統的力量,與國人思維的惰性。

希臘在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之間,完成了藝術從單純模仿埃及到成熟創作的轉型。中國的雕塑藝術差不多與其他文明同時萌芽,三千多年前,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商朝和古蜀國文明足以證明。但是中國古代的人像雕塑極少突出個性,千人一麵的現象普遍。戰國時出現了令人振奮的轉變,直追其他文明,為華夏掙足了麵子。如秦俑的麵部幾無雷同,有些還有生動的表情,描寫細膩,講求個體差異,是真正的藝術作品。奇怪的是,幾十年後,這種藝術追求被所謂“漢八刀”的古拙做派完全取代了。人物雕塑倒退了上千年,看到的盡是批量生產的玩偶。這種現象值得藝術史家深入探討。


東漢時,中國的雕塑一方麵繼續沿著西漢的道路發展,出現了人物形象更加模糊的浮雕畫像石,另一方麵風格迥異傳統的創新道路也開辟出來。創新最早表現在動物雕塑,尤其是馬的造型藝術上,而且從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絲毫不輸希臘羅馬雕塑藝術的鎏金馬,以後更創作了令世界叫絕的“馬踏飛燕”,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頂峰。人物雕塑最吸引眼球的是“說唱俑”,侏儒身材、手舞足蹈、縱情笑唱,誇張的表現手法極大地豐富了感染力,使人在他麵前如現場觀看表演,不僅聞其聲,也會情不自禁地跟隨一起愉悅歡笑。以後,中國的雕塑藝術中,誇張手法的重要地位基本奠定,集中反映在人麵鎮墓獸、天王、力士的造型上。其影響可以在現代藝術中看到,而且有煥發青春的勢頭(在北京
798隨處可見)。

直到宋代,人物雕塑的世俗化才逐漸可以與刻板的肅穆的無表情的“翁仲”式分庭抗禮了。清代時,連宗教藝術也日漸活潑。昆明的筇竹寺五百羅漢曾讓我眼睛一亮,從小看慣的北京碧雲寺那呆板陰森的五百位根本不能與之相比,天差地別。他們就像鄰家大叔、兄弟一樣,平凡真實、可親可敬,各有性格:急躁的、穩重的、狡詰的、智慧的、憨厚的,華貴的、村野的,不一而足。看到這裏,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時代進步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要說中國的雕梁畫棟,不去佛山祖廟和台灣新北市的三峽清水祖師廟看看,那才是頂級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