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雜談養生

(2013-09-05 04:22:03) 下一個


有朋友的前車之鑒,而且自己的眼睛也確實出了毛病,便下決心少上網,少看書,不進書店,從根上徹底改正。自覺那份狠勁超過了大禹。看到書店,別說三過,就是七八過,百十過,也絕不入。沒想到,一日,腳步照舊不由自主邁進了一家店門,驚覺“誤闖白虎節堂”後,亟待抽身,偏偏沒收住掃過書攤的餘光,一本薄冊子《老老恒言》映入眼底。掙紮了一會,終究沒抗住,像做賊交罰款一樣走向櫃台。於是,有了本篇雜談。

養生是自古以來顛倒眾生,極具誘惑力的神秘話題。它麵對的是人類聞之敬畏肅穆的生命,圍繞的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真個是“教我如何不想她”。

從小在學校和家裏接受的是艱苦樸素與英雄主義教育,腦子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講究吃喝玩樂貪生怕死可恥,國難當頭、大敵當前、窮人遭欺、工作困難時奮不顧身可敬。

所以,最初接觸養生,難免帶著偏見:愚蠢的迷信、不靠譜的煉丹術、長生不老的妄想,都是為了剝削階級的奢侈荒唐提供保障。

曆史上最講養生的是什麽人?皇家。手下擁有最多的人群貢獻最佳服務,衣食住行醫療的水平無人能比,然而並未見他們提高平均壽命。從秦始皇到慈禧,以舉國之力,換不回長生不老。如果誰一擲千金,專門搜求皇家秘方,那是跟自己有深仇大恨。

最會養生的是什麽人?不是社會上層,更不是底層,而是中層。即那些家境殷實、生活無憂、有文化、沒野心、遠離社會政治的人們。南朝著名的藥學家、文學家陶弘景,其父官職不高,隻是個縣令,可他從年輕時就受到當權者的青睞,與上層來往甚密。中年厭倦了齷齪的朝政,辭官隱居。官不當了,曾經的關係讓他的生活質量並沒有降低。不僅地方政府每月按時供應茯苓、白蜜等補品,皇帝也慷慨賞賜布帛。盡管不時被垂詢國政,讓他得了個“山中宰相”的名聲,但到底不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壓力不大。因此活了
81歲(一說85),還寫出了心得《養性延命錄》,成為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的養生經典之一。另一位寫出養生經典著作《老老恒言》的清代曹庭棟,一生不涉仕途,“家世文學,侍從相繼,鼎貴者百餘年。”隱居鄉間,以琴棋書畫自娛,享年“九十餘乃終”。

現代養生,喜歡養顏、養體。古代養生,特別重視養老。除了有專設的養老禮儀,還要根據老人的特點,分不同年齡段,供給特殊的食品衣物,允許享有一些特權。據《禮記
/王製》,老人五十歲可以吃得比一般人好點,六十歲可以兩天吃次肉,七十可以在肉外另加一道美食,八十可以經常享用珍味,九十幹脆就在寢室吃飯,走哪兒,飲食跟到哪兒。六十以後,每長十歲,還可以依次擁有從鄉到國、朝各級官府執杖(不是古代叫拐的短手杖,是高過頭頂的長杖)長驅直入倚老賣老不必客氣的特權。漢代朝廷會在老人七十歲時頒發杖,在杖頭安置銅質或玉質的“鳩”,以示尊崇和祝福。我曾在一些博物館看到“鳩首”,大小如雀,有些飾有精美的金銀錯紋,顯見確實在一定範圍實行過這種製度。從“鳩首”顯示的等級,可知大概類似於大陸幹部離休製,普通百姓能否享受到,大有疑問。

中國的養生,戰國時初具規模,形成了以道家為基礎的理論體係,略一接觸,便能感覺到充滿了順應自然的無奈情緒。莊子說,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無限的知識奧秘,那不是把自己置於高危境地了嗎?為了保身、全生、養親,別和自然較勁,逆天沒好果子吃。梁惠王看庖丁解牛悟出了養生道理,聽了莊子的勸告,有幾人能煥然釋然?

癡迷的人真是不少,他們不是順應自然,而是想超越自然。頤養天年的潛台詞是長生不老,所以一些人把心中的養生希望都寄托在奇藥異術上。這是一條“曲曲彎彎細又長”的小路,至今望不到盡頭,時不時展現一片海市蜃樓,刺激起陣陣趕海狂熱。

推手是曆代帝王、官家、闊佬,受益者是術士半仙,被損害的則是廣大愚夫愚婦。

養生是一種綜合係統,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東晉人張湛《養生集》說:“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從內在精神、外在形象、體育鍛煉、言語淨化、日常生活、到醫藥衛生,都與養生密不可分。片麵專注哪一項,都不能達到良好效果。如果像皇家那樣每日置身詭譎的政治漩渦中,單靠秘方采補,死得更快。

醫學和養生既相關又相異。醫學是治已病,養生是治未病。古人把養生治未病作為“聖人”(《素問》)的專職,普通人不具備這種能力,因為無論精神還是行為層麵或是預見方麵,治未病都比治已病更加深奧複雜。江湖術士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大肆裝神弄鬼。

當然,養生不能神化,但養生也不是藍、灰、白領的勞力者所能玩的。原因很簡單,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他們被生活和工作的重擔壓迫得極少閑情逸致,沒條件和工夫講究。孔子是養生達人,現代醫學經常重複他的良好習慣,“食不語”,這絕對有益於腸胃消化運動,但現代人能有幾人做到?晚餐幾乎是許多家庭成員一天中碰麵的唯一機會,也是一天中彼此交流最多的寶貴時光,能不趁機多說幾句嗎?尤其是從事營銷生意的男女,不抓緊趁著餐桌上的氣氛趁熱打鐵,訂單就泡湯了。孔子的另一個習慣,“寢不屍(睡覺不能像挺屍似的,即不能仰麵朝天)”,也是醫家常用語,體力勞動者恐怕多數都難照辦。陝北鄉親們的標準姿勢是:大字橫陳,睡個毬朝天。在地裏勞作一天,不如此,他們覺得不解乏。養生要求“澄心靜慮”,把頭腦放空,無知無欲無念,一般腦力勞動者就算真心要“禁錮思想”,也擋不住私心雜念,各種問題紛至遝來。還沒有風吹草動,剛剛起於萍末,便腦轉血沸氣不勻了。能不亂七八糟攪成一鍋粥,捋出頭緒,已經是訓練有素,頭腦清醒者了。再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小有經》),不涉世事,不食人間煙火,像嫦娥姐姐一樣守住千年寂寞,幹脆先殺了他,或賜兩丸唐塔用過的藥吧。如果真能達到“十二少”,那得是怎樣的沒心沒肺才能修成的境界,和行屍走肉又有什麽區別?這種養生秘訣,少的是人生情趣,少的是人味。這樣即使像彭祖一樣活個八百年,又有什麽意義!我可以少看電腦,少看書,但是沒本事少思、少念,因此絕對入不了傳統養生之門。

另外,適合養生的環境、用品也不是一般人能具備的。曹庭棟老先生“終其身未出鄉裏,家素華膴,不問治生事”(這一點很重要,不問不理,才能遠離貪欲、焦灼等有害健康的情緒),“天性恬淡”,“朋儔絕鮮”,“辟園林於城中,池館相望,有白皮古鬆數十株,風濤傾耳,如置身岩壑,終日焚香鼓琴,意致曠遠”,“年屆大耋,猶姬侍滿前”。這條件滿天下能有
5%的人達到就不錯了,他能寫出《老老恒言》,豈是空談者可比!明代著名劇作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開列的諸項,且不說上千種養生食譜藥方,光是一條條修身養性的“四時幽賞”,就絕非拚搏職場者所能奢望,所能幽得起,賞得來的。

現代人,尤其是中國人,有幾個不是打小拚了身體,苦了自己,點燈熬油傷眼力昏讀,才能換來一點生活保證,及至老了,在思想、學識積累到最佳狀態時,已經目眊體衰,進入“已病”境地,再撈養生稻草,“聖人”也無回天力,許多人的徹悟根本來不及著述發揮,最後都隨軀體化煙被風吹去。這是人生的無奈,誰都不可能僥幸。

美國人也重視養生,以強體塑身為主。路上常見,汗流浹背,頂著烈日,長途奔跑。心髒強勁了,可是五六十歲膝蓋出毛病必須做修補關節手術的人多了,而且勤於鍛煉的克林頓、小布什也沒有躲過搭橋支架。這是方法問題,還是生命規律?

朱德以自創的類似導引呼吸的動作健體,董必武則以書法養心。二人相約比試,結果均享九十謝世。也許這個例子不足以說明什麽,但可以給人一點啟發。

順應自然,無疑是養生的最高原則。從無奈到自覺,是認識的一個飛躍。生老病死,不可抗拒。所謂養生,就是保持適應各個年齡段的健康生活。《靈樞
/本神》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曹庭棟很欣賞宋代張耒說過的話,“大抵養生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起居寢食之間爾。” 我也覺得這是傳統養生理論中最接地氣的,較之傾耗財力精力搜尋奇方異術高明太多了。不過,若像老曹那樣刻意去追求精致,連粥都能整出上百種,卻也大可不必。

迅雷風烈不驚,病痛生死不懼,奢靡長壽不屑,人間冷暖不悲不喜,一切不強求,凡事不固執。生也,樂在其中;死也,樂在其中。無所謂養,無所謂治,能則能,不能則不能。我順應自然,我不養生。隻要不損人,不害己,“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好了。

我撇開《老老恒言》,又捧起《野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