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收徒當如端木賜

(2013-04-25 03:04:31) 下一個


端木賜是老幾?可能有些人對這個姓名感覺陌生,如果說出他的字----子貢,保險有所耳聞。

他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七名資優生之一,在前十名特優生中屬於“言語”出眾的第二名,在《論語》中,他的名字是所有學生中上榜最多的。在孔門弟子中,他是最有錢的;在春秋時期的有錢人中,他是最有學問的。牛人呐!

據《韓詩外傳》,子貢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官,穿著整潔的白色禮服,奔走在國際路上,不以武力威脅,不以錢財賄賂,便使不同國家親如兄弟。這個理想很讓人感動,足顯子貢的善良。看看現代世界,和平這麽難維持,可以知道生活在“無義戰”春秋時的端木先生,其理想終究和夢想沒有區別。和平的使命無法圓滿完成,但子貢的外交才能是當時公認的,楚昭王就很沮喪在自己的國家找不出一個能跟子貢相比的外交家。子貢不僅“學而優則仕”,而且學而優則商,做得十分成功,被譽為官商、儒商的典範。他出身世家,從不缺錢,比起八輩貧農一朝暴發更能看透並品嚐貧富滋味,所以主張窮了不做沒臉沒皮諂媚權貴的事,富了也不能驕橫跋扈作威作福。當然,明白淡定如他的人也不能完全照辦,好在他有底線,知錯知恥。在衛國做大官時,出門前呼後擁,排場大,威風足,卻仍然不忘舊情,跑到貧民窟去看望落魄的同學原憲。原憲沒有特意更換衣服,照常穿著破舊衣衫出見。子貢一時臉上掛不住,責怪道,你老先生有病啊!原憲不卑不亢地回答,“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隻是貧,不是病。子貢想起曾與老師一起討論過“貧而無諂,富而不驕”,老師說,不錯啊,但更好的是窮時樂觀積極,富了不忘時時處處克己守禮。看來是白學了,比起原憲差遠啦。真正有病的人是我。以後他一直為說過的這句錯話懊悔,一想起來便羞愧難當。

不管子貢有多少值得讚賞的優點,我特別看重他的是作為學生的品格。

師生之間,應有年齡差距。差得太多,則代溝難平,很難理解認同老師的思想。如果年齡相當,很容易混成哥們兒,彼此可以隨便,可以親密無間,但很難有敬仰之心。差多少合適呢?我以為三十歲左右最好。我的導師長我三十五歲,那時,一見老人家滿頭白發,心中總漾出孺慕之情。

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三個學生最為稱道,最滿意的是顏淵,窮得三餐不繼,二十九歲就已自殘得跟個小老頭兒似的,還青春無悔,人前人後笑模笑樣地跟著孔子虛心玩命學習(這種學生別說當今沒有,春秋時也僅顏回一人而已);最放心的是子路,一個合格的保安,自打收在門下,孔子的耳朵清靜多了,惡聲惡語再也聽不到了,而且子路一根直腸子,不藏著掖著鬥心眼,好相處;最倚重的是子貢,不單是一起在陳蔡患過難,或者“有事弟子服其勞”,每每不負重托,為孔子排憂解難。就說“厄於陳蔡”那次,看到老師被圍困餓肚子受苦,子貢便不辭辛苦跑到楚國,說動楚王出兵迎接孔子一行到楚國好吃好喝住高級賓館。這次天差地別的經曆,讓孔子感銘終身。更重要的是,子貢家底雄厚,出手豪爽,連按規定可以報銷的贖金都自掏腰包,老師遊學遊說的盤纏自不在話下。要不然仲尼老不事生產,總是待業,哪有底氣出國瞎溜達?三個學生中,子路略少於孔子,相差九歲,所以他常常忘記身份,想說就說,沒輕沒重,弄得孔老師也要哭笑不得,急扯白臉,賭咒發誓。他和孔子不像師生,倒貼近朋友。另兩個,子淵小三十歲,子貢小三十一,他們與孔子的關係就是標準的師生如父子。

孔子曾經感慨與他同在陳蔡受苦的學生已經無人在身邊了,這話肯定能傳到端木賜的耳朵裏,那他會作何感想?毛澤東在陳毅追悼會上傷感地說,井岡山的老同誌不多了。一句話惹得旁邊的粟裕大將頓時老淚縱橫。我那九十多歲的老師患癡呆病,有同學去看望,他起立握手,衝口而出的卻是我的名字。聽到這個消息,我淚下如雨。

子路死後,孔子病倒了,自知來日不多。子貢聞訊,急火火地趕來。老師正強扶病體倚門懸望,一見子貢,立刻埋怨,賜呀,你小子咋來得這麽晚呢!那口氣,我們做兒女的一定都不陌生。孔子逝世,別的學生都遵禮守製三年,唯獨子貢在墓旁陪伴了六年。這種感情遠遠超過了師生父子,假若哪個教師不為之動容,羨慕得要死,就不是合格的廚子(中國教育習慣填鴨式,教師跟廚子差不多)!

為人師者最期盼的就是學生個個聰明好學。如果教室裏都是愚鈍不開竅,或者聰明卻“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腦子全用在夜店、飯館、花前月下,說啥都沒反應的孩子,那教師還不得四處尋摸上吊投河仰藥哇!子貢聰明自不待說,伶牙俐齒,能說會道,連孔子也自歎不如。舉一反三對他來講是小把戲,能與老師一塊討論《詩經》的資格認證輕而易舉拿下。做外交官,出使一次便讓齊魯晉吳越五國關係發生巨變,十年之內都籠罩在他的影響下,當今中國外交部與之相比,恐怕也要興楚昭王之歎了。最拿手的是做生意,倒買倒賣,想啥成啥,錢來得嘩嘩的。孔子讚他是“辯人”(口才好)、“達”(做事練達)、是“瑚璉”一類華美貴重的適用之才。對國家來說,用於國政外交,沒一點問題,對孔子來說,也是存錢上供的“匣子”(瑚璉的現代俗名)。尤為可貴的是,子貢勤學好問,《論語》中他的問題最多,每回都能問到點上,什麽仁呀、為政呀、貧富心態呀、為人處事的態度呀等等。孔子不待見樊遲,因為小樊同學太沒眼力價,盡問些老師從小就不愛幹的事。可對子貢這樣的學生喜愛有加,也特別樂意把心得真諦傾囊相授。如果有學生光問我熟悉的東西,保準偷著樂;若老問我不懂的事情,肯定不勝其煩。偶爾孔子對子貢務實的商人作風不滿,批評也是婉轉溫和,“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不像對宰予,開口便是“糞土”、“朽木”。

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的一大樂事。英才素質高,基礎好,教起來容易,畢業後成功機率大,尤為重要的是回報率高(這也是世界各名校打的小算盤)。孔子學生的出路主要是做官,許多人占據了諸侯國、卿大夫家與權勢家臣手下的主管職位,即使不談師生同學情誼,僅僅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也會力捧老師,借以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像人喜歡吹噓老祖先曾經闊氣過自己有貴胄血統一樣。《論語》就是孔門同學會拚湊筆記宣傳老師的成果(類似以後族譜中的家訓)。子貢在吹捧老師的活動中,貢獻最大,第一個稱老師為“聖人”,堪比“日月”,是他心中的紅太陽。孔子幾次拒絕聖人的桂冠,他不是假謙虛,而是真不情願領受。但是,子貢擁戴老師也是真心實意。他不是像有些人那樣虛假偽裝,或像一些人那樣盲目崇拜,他是經過切身感受後深思熟慮的結果。據說,子貢本來頗自負,在做孔子學生的第一年,很是瞧不起老孔,認為那點破學問還不如自己。第二年開始謙虛了,認為孔老師也就和自己差不多。第三年才承認自己比老師差遠啦。以後進一步認識到,孔子“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別人是沒辦法比的。所以當別人恭維他“賢於仲尼”時,子貢說自己隻是高及肩膀的半截宮牆,遮擋不住裏麵的風景,別人可以一覽無餘。而夫子好比幾丈高牆,如果找不到大門,那就看不到裏麵富麗堂皇的宮室。齊景公認為子貢吹得過分,子貢說,我哪敢亂忽悠,隻怕說得還不夠呢。我稱讚仲尼老師,就像給泰山附加兩捧土,增不了高度;即使我不說好話,也像抓走兩把土,泰山不會降低一樣。有人詆毀孔子,子貢反對說,仲尼老師是無法詆毀的,其他的賢者,頂多是丘陵,人可以逾越。孔子則是日月,想超越他都找不到路徑。誰要詆毀他,不但絲毫無損,反而暴露了無知。

由於子貢位尊(曾在魯衛兩國任相)多金(家財千金),又兼利口善辯,各國都不敢怠慢,叱詫風雲的勾踐也要跑到城外迎接,親自駕車送到賓館,因此說話管用,對提高孔子身後的地位立了頭功。孔子在地下最想說的一句話大概是,賜呀,我總算沒有白教你,不枉師生一場。

感情深厚,聰明好學,知道什麽是老師的強項,有地位,有錢,肯於資助,樂於抬轎子。這麽多亮點集於一身,我沒有理由不說:

子貢,每個教師的夢中學生。

問題來了:這個世界並非隻有孔子一個教師,子貢對孔子以外的其他教師則可能是噩夢中的惡鬼。如果都喜歡子貢這種全力捍衛誇耀老師的學生,那麽,必然成為其他教師的學生貶低打壓的對象。因為在子貢眼裏,別人頂多是個可以跨越的小土坡,而自己的老師是無法測量的大海,高不可及的日月。其他教師和學生情何以堪?筆仗、口水之爭自此興,且無休止,無結果。

孔子說,“盍各言爾誌”。這是一個好教師的胸襟。

我愛吾師,我更愛真理。雖然會讓一些教師私心不爽,但這才是一個好學生應該具備的品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