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看“底線”

(2012-12-06 04:25:31) 下一個

馮小剛是中國不多的幾個每有新作必定轟動、萬眾矚目的導演之一。與以往不同,這次馮導下了大力氣,在深厚積累的基礎上,把埋藏18年的震撼與感動,舉案齊眉,奉獻給觀眾。讓人還未看片,就已經存了一份敬意。

 我在網上看了個槍版,還沒結尾,便戛然而止,斷片了,頗為掃興。說實話,僅從看過的部分而言,略感失望。但我不想全麵品頭論足,也沒這個資格,畢竟沒看完整,隻想就網上關注的問題談點看法。

 《一九四二》一出,立即引來無數長評短論。許多人集中到“底線”問題上(即吃人和有奶便是娘等),特別糾結,分外沉重。道理並不複雜,隻是曾經饑餓的人重保命,不曾饑餓的人講尊嚴道德,正在饑餓的人混不吝,說不到一塊去。

 曆史喜歡把一些兩難問題擺在人們的麵前,看人如何掙紮選擇。苦難深重的中國曆史,更是常常用極其尖銳的非生即死的血淋淋大拷問,殘酷地折磨著國人的靈魂。

 《一九四二》在大饑荒的背景下,敘述了饑餓與民族矛盾、官民矛盾同時並存的史實。為了抗戰,河南人已經做出了巨大犧牲,那個不容商量殺敵有限自以為得計的花園口炸堤行動,讓河南損失了幾十萬畝良田,幾十萬條生命。但是當饑荒來臨,災民們還是用腳步做出了“公投”。首先撲向了古稱“天府”、有帝王之氣、沒有日本鬼子的陝西。可見他們的心底認定了中國人會幫中國人,中央政府會賑濟救助。否則他們為什麽不去投奔已在日寇鐵蹄踐踏下的、更加富庶的江南,或自然條件與陝西差不多的河北平原?想到此,不由人不捧上一掬熱淚。的確,多災多難的魯豫一帶,民多彪悍,嘯聚山林,扯旗造反,幾成專業。可要說他們沒有做人底線,如何解釋他們的第一反應?

 中原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爭天下先逐鹿中原一說。那些帝王與政治家們究竟是看中了這裏的地理形勢,還是自古響馬成堆的人民?顯然後者的比重不如前者。不錯,且不說貪腐弊病,當時的各級政府,限於無法掌控的條件,不可能完美救濟,全力賑災,然而,重視程度呢?這也不能把握由人嗎?大災之年照舊不能減免糧稅,災民何以生存?既然“君之視臣如土芥,”那麽,別怪“臣視君如寇讎”。連亞聖孟夫子都是這種態度,尋常人等就別挺著了。再說,還有其他地方的排擠歧視。西安人至今提起“道北”(曆代河南災民的聚居區)仍帶一絲鄙視的語氣,可知當年這些“河南蛋”進入陝西受到的是怎樣的“歡迎”了。

 得不到救助,到其他地方又遭受欺辱,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你會怎麽辦?現在不虞饑寒交迫的人們常常說得大義凜然,擲地有聲。災民們隻能長歎:飽漢子不知餓漢饑!

 饑餓,是每12年便有一次大饑荒的中國常年籠罩的陰雲,是我們民族漫長曆史的共同記憶,曾是五十歲以上中國人最熟悉的感覺之一。那是一種四肢軟弱無力的虛飄,內心卻翻騰著最後一搏的衝動、不斷產生的幻覺刺激著不顧一切、邪念橫生的感覺。如果在反映八十年代以前的作品中沒有饑餓的描寫,就不是中國作家。

 作家老鬼曾經回憶過三年困難時期一段意味深長的事情,當時小胖姐姐也正在長身體,每天定量根本不夠,但是自我定力極強,絕不覬覦非分。那份在饑餓麵前保持的高貴氣質,讓為了填肚子屢屢偷竊的老弟敬佩不已。不過當前心貼後心時,要讓他學姐姐的榜樣,那可辦不到。出自同一家庭,接受同樣教育的姐弟倆,截然相反,何況其他芸芸眾生。

 在長期饑餓得有氣無力奄奄一息的情況下,是看重生命(包括廣義的和狹義的),還是政治倫理道德?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一個可以把人逼瘋的艱難選擇。大多數人一定是抓住前者,秉持後者的則是極少數,所以史書會特意為他們樹碑立傳。對於前者,我不會苛責、鄙視,隻有同情理解尊重。當身處相同境地的時候,很可能我也是這一撥的一分子。對於後者,我則仰慕、敬重。我不會絕對排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隻要真心出於自願),對不食周粟、不食嗟來之食、不為五鬥米折腰、寧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剛烈誌士強人倔種惟有衷心佩服。

 《一九四二》沒有肯定哪一種行為,把決定權交給了觀眾。它能夠喚回中國人久違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之心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