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好奇心哪裏去了?

(2012-02-09 04:09:02) 下一個

亞裏士多德說過,“全部科學都是由‘好奇心’引起”。人們可以舉出許多其它原因來說明科學產生的條件,但沒有理由否定好奇心的特殊作用。

 中國古代曾經對具有強烈好奇心而做出重大發明的人十分崇敬,並載入史冊。翻開《世本》等古籍,許多最早的發明者都有記載,而且逐漸被尊為神,追贈為部落、部族的首領。如嚐百草的神農氏。

 另外,古人對精神活動的重視遠超現代,對自創一說的思想家一律尊稱“子”。早期的思想家不但對社會、政治、軍事、文化、道德、教育等有濃厚興趣,對科學技術也有較多涉足,有些本身就是科技發明家,墨子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所造可以飛行的“木鳶”,至今讓人驚歎。演習攻防城垣的器具,連公輸般(魯班)也自愧不如。戰國時墨家是與儒家並列的“顯學”,那時突然出現的許多工程、冶金鑄造、絲織等方麵的科技進步,應該與此有關。

 古代西方世界雖然多有發明創造,但是知識界則“對技術發明和專門學問以外的發明絲毫沒有興趣”(戴爾斯《古代技術》),缺少對科技發明家的尊重,不僅很少記載,而且地位低下,他們更加關注與科技分離的純學術。出現了一邊是思想家學問家的閃亮登場,而另一方麵科技精英暗淡缺席的狀況。

 在中國,一連串科學巨星的名字,如張衡、蔡倫、馬鈞、祖衝之、葛洪、、、、、、以及改變世界,促進其加速發展的四大發明,表明我們的祖先確實值得驕傲。為了提高久已丟失的自信心,被我們反複吹噓了多少代。

 然而,無法回避的是,從11世紀以後,中國再沒有對人類的思想、科學技術提供過具備強大影響力的創造了。無論是思想啟蒙,解釋與改造世界,文學藝術創造,還是從蒸汽機到電腦的發明,中國人都隻能遠遠觀望,根本插不上手,能跟在後麵小跑緊追就沾沾自喜了。尤其近代以來,中國除了地大人多讓人垂涎厭惡外,在歐美人眼裏,變成誰都能夠隨意擠兌、隻配做點綴應景的可憐蟲。我相信當李中堂坐在西方列強中間,蔣總統廁身美英蘇大國會談,毛主席麵對斯大林時,肯定不是滋味,那是傷透自尊心的屈辱記憶。

 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好奇心”的缺失與轉移,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普通人忙於生計,無暇他顧。而有閑暇鑽研並繼承傳統文化遺產的人則被統治階級有意識地引導向利益豐厚的官場,好奇心被凝聚在如何構造自家的“黃金屋”與尋找泄欲的“顏如玉”上。從科舉製確立的隋唐開始,知識階層便集體墮落成厚顏無恥沒有希望的人群,他們的全部知識都是用來維護專製、升官發財、勾心鬥角與欺壓百姓上。由掌握話語權的這些人發出的聲音與堆砌的文字會告訴人們什麽呢?那就是全社會瘋狂追逐的權和錢。而攫取這些的目的是實現最大程度上的享樂。於是一個個王朝都毫無例外地在驕奢淫逸中消融垮台。曆史上,無論是《聖經》中記載的被上帝毀滅的,還是被人類自身葬送的,世界各國的文明瓦罐也沒有逃脫在窮奢極欲的石井台上摔破的命運。盡管心裏都跟明鏡一樣,但是及時享樂的影響力遍及古今中外,沒有人能夠抵擋誘惑,沒有人能夠扭轉乾坤,沒有人能夠阻遏流星。

 經過長期的專製文化,尤其是反右、文革對思想文化的禁錮,現今的中國人自改革開放以來,對鐵幕外的好奇心首先被引向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富裕物質生活,許多人又開始想起革命的初始原因----過好日子,而且這個“好”已經不是麵包、牛奶、土豆燒牛肉所能滿足的了。人們的欲望被無限大地刺激起來,相互比拚,一切以錢為焦點,一切以奢華為時尚,一切以醉生夢死為目標。

 89年,為了防止學生上街遊行,有的學校便開放通宵電影專場,影片都是原來控製極嚴頗為稀罕難得一觀的內部參考片,果然,大多數學生被迷住了,兩晚上熬下來,白天隻能蒙頭大睡。什麽國事天下事,都不如奇詭香豔的故事吸引人。事後,領導被讚聰明,既保護了學生,又免去了責任。這條成功的經驗,就是來自古今中外統治者的錦囊秘籍。

 改革三十年最成功的經驗,不是搞活市場,而是一手控製思想,一手放開娛樂。因此,最吃香的和被糟蹋的最厲害的行業就是文藝和體育。這兩個行業原本就有的虛榮、浮誇、偽裝、奢靡、惡俗、淺薄全被充分調動起來,向社會各階層擴散,並被瘋狂追捧。從領導到普通人,個個沾染油頭粉麵、虛情假意、表裏不一、變化多端等表演做派。如果說,出身演員的裏根說:“政治就像娛樂業一樣”,一語道破了現代政治的部分屬性,那末許多中外領導者雖然不說,卻在事實上照此操作著,則是不言自明的。

 美國自二戰後,隨著電視的普及,通過好萊塢、百老匯、男女歌星球星們,極大地推動了“娛樂至死”的精神,並將其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19世紀文學家狄更斯訪問美國,所到之處受到帝王般的待遇,乘馬車,會被熱情的人群簇擁著送回旅館;進劇院,觀眾全體起立,音樂從頭開始。這種對偉大作家的尊重與敬愛,早已轉移,如今隻能從文體明星們亮相的星光大道上看到類似的瘋狂了。幸好,美國僅僅希望人們追求娛樂,並不限製移情別戀,允許自由創造,才有了蘋果與微軟等領軍全球的大牌。也幸好美國沒有迷戀學位、高分等外在的虛榮,才有了一批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對許多國家來講,這後一點常常被忽略淡化。

 互聯網流行後,雖然突破了輿論控製的“金鍾罩”,起到了烽火台的傳遞作用,但是好奇心依然聚焦在八卦新聞、人肉搜索、起哄架秧子上。哪個網站若缺少這些內容,必定門可羅雀。

 當人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被吸引、限製、集中到奢華與娛樂上,還有閑暇顧及其它嗎?至今中國沒有真正原創的新思想、新技術、新發明,光靠原始積累的狠勁,與數億人的沉迷金錢享樂,能持久嗎?現在人人都能看到問題所在,可是解決的方法呢?靠呐喊,靠棒喝,期望頓悟、猛醒、回頭,效力有限。這是早就深植於全人類的超級病毒,抗藥性極強,何況有些人還在明裏暗裏培育著擴散著。用不著巫師們說什麽末日將臨,人們自己就在不顧一切地毀滅著自己。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熱衷造假製劣,把美麗化為醜陋。就連許多人爭取的自由也是隨心所欲的享樂,追求的民主則是自己主宰別人的一切,渴望的平等更是淩駕於他人之上,“這裏有玫瑰花,就在這裏跳舞吧!”管它何時天譴降臨。

 有人樂觀前途,光明在即。我溫習曆史後,卻不敢舒心一笑。人類的好奇心能不能再呈多樣、深入一些呢?“心”敵得過“物”嗎?是物欲促成理想,還是理想抑製物欲?好逸惡勞是人類的天性,從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看,就算取消控製,放任自流,好奇心能增加轉向提升思想、知識、科學發明等精神領域的分量嗎?積重難返,積習難改,千百年來的慣性刹得住嗎?曆史作出過回答,未來能否給出一套嶄新的證明?隻有未來知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