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淺議繁簡體之爭

(2011-11-22 16:51:24) 下一個

網上隔三差五就會出現關於漢文字繁簡體的爭論,就我所見,爭論者真正嚴肅認真平心靜氣進行純學術討論的少之又少,大多是從政治立場出發,“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毛概括的這兩個“凡是”,不是毛思想特有的,而是國人千百年來的共同思維特征。因此,本來簡單明了,並不複雜的問題,被攪成渾水一潭。

 

        語言文字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大概否定此說的人不多。既然如此,工具是否趁手、是否好用,是否易學,才是最主要的。是否長得好、是否內在美,則是皮毛。筷子用竹木製,還是金銀製,作用沒有不同。所以爭論雙方除了意氣相較之外,實在沒有必要繼續舌戰筆拚。從海外中文教學來看,學生和家長早就用腳步投票證明了。如果有人寧願比別人多花些力氣掌握繁雜筆畫的漢字,舍棄簡單易記的,那是個人癖好。偏愛金銀筷子和習慣竹木筷子的人隻要不幹擾他人各自去用好了,非要說從金銀筷子能看出亡國征兆,或者從竹木筷子嗅出品味不佳,都有些言過其實了吧。

 

        任何語言文字都有自已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從未停止過。大體上來講,全世界的語言文字都經曆了從簡到繁,又由繁趨簡的演變,中文也不例外。從七八千年前的刻劃符號,變為五千多年前的圖畫;從三千年多前的甲骨金文,變為兩千多年前的隸書,再變為一千多年前的楷書。古人為什麽不斷改革文字?論美觀,誰能超過鳥篆?論形神內涵,誰比甲骨金文更豐富?為什麽他們不保持優良傳統,而願從俗?曆史上沒有進行文字改革的國家民族,無不埋葬了自己的文字。那些早就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馬雅文字,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等等,無言地向我們訴說著什麽呢?不會是因為它們太簡單,太醜陋,太沒有內涵了吧?

 

        簡化字方案是由中共頒布的,但是提出建議並參與製定的人無不是博學鴻儒頂尖學者。許多反對簡體字的人既不了解文字的發展曆史與規律,又不了解人民大眾的需要,僅憑個人好惡,不是太輕率了嗎?就拿行政命令強行規定來說,也不能簡單地劃入專製惡行。繁體字擁護者所私心喜愛的繁體字,就是由古代專製政府通過規定以四書五經為科考內容而促使天下學子埋頭漢文,才使漢字得以保存流傳至今。否則早就改用其他文字了,就像日本占領下的東北和台灣。

 

        繁體字對人的思想影響,和簡體字一樣,沒有太大作用。繁體字並不能保證人們的思想意識歸於傳統。比如,繁體字流行的港台地區,許多人張口就是中英混雜,取英文名字十分普遍,而且成為時尚。使用簡體的大陸、新加坡也沒有因此比港台更加洋化,無論好壞,還是漢文化色彩。歸根結底,文字就是個工具。對工具的作用不能誇大到支配人的地步,也不能無視其造成的不便。

 

        方塊字和拚音字母孰優孰劣,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讚頌圖畫內涵之美,稱許音響聲色之妙,與感性理性有關,卻又不能一概而論。其他國家民族都完成了從圖畫向音符的轉變,唯獨中國停留在半途。如果把中國五六百年的落後狀態歸罪於此,肯定是不公平的。但是若說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遲滯了中國前進步伐的作用,也不算太過分,畢竟脫盲學習過程要比其他語種長一點。

 

        方塊字不是十全十美的,文字改革還會繼續,不變是不可能的。未來中國的語言文字究竟是沿用方塊字,還是另創一種單純起音符作用的拚音,這才是中國學者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傾向後者,這是關乎全體國人子孫後代方向路線的大是非,而不是多幾筆少幾筆換湯不換藥的雞毛蒜皮。骨子沒變,拉個雙眼皮,墊個鼻梁,打個瘦臉針,隨它去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