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香腸絮語

(2010-12-17 03:56:42) 下一個

古人說,六十七十非肉不飽。根據現在的醫學知識,到了這個歲數,腸胃功能衰退,吃什麽都是一點兒就飽,肉則更難消化。莫非古人的體質迥異現代?

 

       幼時,不喜食肉者罕見。團聚餐桌,鷹視狼顧,舉筷逐肉,頃刻間盤光碗淨。年輕時,有酒有肉,友情更深,談興更濃。一位朋友一邊貪戀酒香肉膩,一邊放話,別說“天子呼來不上船”,就是老婆呼來也不回家。自五十歲後,我對肉的興趣依舊,但是被各種警告嚇的,已經不大敢像年輕時那般受用了。有時眼饞得厲害,垂涎不止三尺,目露凶光,狀似災民,無奈隻能靠回憶當收斂口腹伸爪抓撓的靈藥。哦,全無顧忌的豪爽、狼吞虎咽的快意、橫掃餐桌的威勢、青春胃囊的寬容,飯後拍著凸起的肚子,自誇“萬物皆備於我”的滿足,一去不複返了!

 

        用來吃的肉很多,一般人吃些家禽家畜,自然正常。窮人逮著什麽吃什麽,蛇鼠蟲蠍,糟糠下水,沒有挑選餘地,聽著都玄玄乎乎。富人則一心嚐鮮,專揀別人吃不到、吃不起的招呼,龍肝鳳髓、猩唇熊掌,免不了奇奇怪怪。

 

        自從人類脫離茹毛飲血時代,在填飽肚子的前提下,追求的是味道的美感。於是廚師的行業興旺發達,一流高手的絕活就是把五個主味調和出千百種子味,充分調動、刺激並適應人類的味覺習慣和潛能。

 

        香腸是五味調和後的產品。能從運輸排泄物的腸子,到填充美味餡料的香腸,還真得需要些超人想象力才行。最初可能是圖方便,易於保存,就象一些遊牧民族用動物膀胱儲存飲水一樣。對中國來說,它可能是個舶來品。據一些資料顯示,最早由歐洲的高盧人發明,公元前八世紀,相當於我國春秋初期就出現了。如果那時傳入中原,至少肉割得不方不正則拒吃的孔子肯定不會用正眼看它。傳說香腸在中國的出現又和老饕蘇東坡有關,他見人用竹筒燒肉,突發奇想。當然這不靠譜,很可能是由歐洲或中東商人沿絲路帶進來的。不管怎麽說吧,大概宋朝前後,華夏人家也享用上了香腸(臘腸)。《東京夢華錄》裏記京城汴梁馬行街夜市有賣“灌腸”的,應該就是其中一種。假若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末第一個吃香腸的中國人,特別是飽受傳統文化熏陶的中國人,其勇氣之高,絕不亞於前者。畢竟香腸形狀不雅,容易引出倒胃口的聯想。

 

        雖然害怕防腐劑一類玩藝,已經不大染指香腸,但是它們曾經給過我的快樂,將是永遠的回味。

 

        小的時候看到香腸,我隻知道好吃,並沒有想到其他物件上去。記憶中,北京流行的香腸以含澱粉者為多,有的幹脆就是一管帶有肉味的澱粉,名曰“粉腸”。盡管沒肉,仍然大受歡迎。街上常見小飯館賣煎腸,即為切片的粉腸,在平鍋上煎熱,色紅外焦,香氣四溢,相當誘人。平民百姓來上一盤,嘴就砸吧得響亮起來。再加一個火燒,一碗粉條丸子湯,臉色紅潤了,眼睛也滿意得眯成一條縫,一整天都精氣神十足。肉食店裏品種不多,有純肉的廣東香腸,要肉票,價錢也貴,不逢節日,很少吃到;就是逢年過節也未必能在餐桌見到,肉票有限,鮮肉的誘惑力更大。含澱粉多的粉腸、小泥腸、蒜腸、臘腸(臘腸也有純肉的)等不要肉票,常上家裏餐桌。我最喜歡蒜腸,裏麵有些碎肉,有時還有肉丁,蒜香十足。文革後,火腿腸大行其道,粗大、肉多、實惠,味道也不錯。

 

       香腸是風靡全球的美味,連最厭惡食用動物內髒的美國人也不會拒絕它。 美國香腸品種也不多,純肉更少。好吃一點的,多為外來品牌。初到這裏,我還真不習慣快餐中的香腸,胡椒、肉桂的味道太重。後來發現德國香腸不錯,尤其是蒜腸,比國內更勝一籌,很合我的口味。大概中國在進口克虜伯大炮的時候,順便也把德式香腸引進來了,所以國內一些香腸與其味道十分接近。這也是我為什麽喜歡它的原因之一,從小習慣了那種風味。

 

       德國的香腸據說有1500種之多,大概穩居世界第一寶座。 香腸是填充的藝術,調和的智慧,它可以囊括世上所有的食材,包容味蕾能夠分辨的所有味道。不同的餡料,配以適宜的調味品,頓時可登大雅之堂;相同的餡料,也可以調成不同的口味,眾口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心愛。香腸的發明,從根本上顛覆了腸子的原生態,中文稱為香腸,確實極為恰當。

       

        從某種角度來看,廚師有點像魔術師,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於平常處現驚喜,經他們之手調和後,原本藏汙納垢的腸子變成了美味。在他們手裏,香味可以分出許多種,而且香臭可以互相轉化,甚至香臭不分,香就是臭,臭即為香,造就一批逐臭嗜臭無臭不歡者,令人驚歎功夫高超,以致能夠改變人的味覺習慣與觀念。

 

        廚師的職能是和羹調鼎,“和”是其最高境界。絕頂大師則不止於此,他們更上層樓,竟從“和”字體味出社會真髓、遊戲規則、家國法度、政治圭臬。中國廚師的祖師爺商代開國宰相伊尹精於烹飪,善於總結,並上升到理論高度,看《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的伊尹用烹調原理向商湯解釋治理國家的經略,不能不讓人由衷佩服。春秋戰國思想家們往往用烹飪說事,最為人所熟知的是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可想而知他們並不陌生廚藝,廚藝對思想的啟迪作用,顯然不可小覷。由此,我設想當今的政治家們在從政前都應該學習一門烹飪課,體會如何調和五味。中國官吏尤其要學習製作香腸,在有限的空間裏使用恰當的材料,配出適宜口味。也許這有助於上台後製定和執行政策中規中矩,免得偏鹹、偏甜、偏辣、偏苦、偏酸。即使眾口難調,至少可保多數人容易接受並欣賞。這不算無理要求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大坐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ymyheart的評論:
多謝四方眾鄉親,我今沒有好茶飯,隻有“香腸”敬親人。
謹祝全家安康,節日快樂!
bymyheart 回複 悄悄話 作家兄:過節總和吃食聯著,吃又難免總和過去的事情和家鄉聯係著。我們的生活就在這些日常的糾纏中味道中蔓延著。今天和昨天聯係著。剪不斷理還亂。
謝謝你一向的漂亮文章,非常欣賞。借此祝你合家節日愉快,新年吉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