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無人完美是人類真實麵目

(2010-06-10 04:47:07) 下一個
國內一位著名清史學家埋頭四十年校注一本《康熙順天府誌》。看書名可知純屬學術著作,與商業賣點掛不上鉤,引不起一般人重視。在擱筆之後,老先生突然“聊發少年狂”,放了一個震天雷:挑出一個錯,獎金一千元。這一招當然不是他的原創,眾所周知,兩千多年前,秦國相邦呂不韋選編了一部《呂史春秋》,就曾在鹹陽懸賞,如能改動一字,賞千金。清史學家沒有販過珠寶、更不曾“販國王”(秦漢史家何清穀先生語),僅販過幾本書還因觀點不合人意被打了耳光,自然家私有限,和呂大人沒法比,賞金小了點,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忘記了,除了財產與相邦不在同一級別,還有《呂氏春秋》乃合全國大多數精英集體創作而成,另外最主要的地位與權力更是天上地下。有呂相的威勢在,哪個敢指手畫腳,妄加評議!改兩個字事小,萬一觸動雷霆之怒,充軍或發去修長城和陵墓則不得了。一個普通學者也想複製那種得意,不是癩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氣嗎?其實學者的話不過是說說而已,從上到下誰倒把它當回事了?偏偏有個山西大學的教師較真了,他不吝功夫,逐一揭開了420處內外傷疤,帶著晉商一絲不苟的執拗,索要42萬元獎金。遍體鱗傷的清史家沉默了,食言了,絕口不提獎金許諾。山西教師不依不饒,一紙狀子上訴法院。對此案結果如何,我並不關心,隻想就清史家的表現略陳己見。

清史家懸賞挑錯,和當年呂不韋一樣,絲毫沒有鼓勵批評的意思,目的是向世人昭示在他的書裏根本不存在任何錯誤,同時也和熟悉商業運作的呂不韋一樣,不無商業炒作意圖。

對自己的勞動成果鍾愛有加,人之常情。從古至今,讀書作文的,“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都不難理解。一個人有自信心,敢向天下豪傑挑戰,勇氣可嘉。一個學者有自信心,那是因為準備得紮實,研究得透徹。缺乏自信心,則是底氣不足,功夫欠火候。然而自信要有一個度,過猶不及,自信與自滿、自誇、自高自大、妄自尊大,並沒有萬裏之遙,而是比肩兄弟。孔子最崇拜周公,但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權威學者,公認第一,但“使驕且吝”,不知看點顯擺在哪裏?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敢於自詡盡善盡美的人,尤其是研究曆史的,恐怕首先就暴露了自己的無知。一句引用濫了的莊子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清史家不會不知。以有涯探無涯,誰敢說窮盡了?即使搜集了目前所有的資料,仍然不能保證以後不會出現新的甚至是相反的證據,就算搜絕了,也不能肯定得出正確結論。否則,何來學術之爭?大到一個學說,小到一個考證,道理相通。古人早就明白這一點,所以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為什麽?曹植說的更明白“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且不說垃圾作品,細數汗牛充棟的古今典籍,哪一部、哪一篇是無懈可擊的?何況,清史家的辮子一大把,打個折,也有上百條。

著述如此,再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可曾有過沒有錯誤的人?

中國的不用說了,外國的呢? 我很尊敬美國民權領袖金博士,一個了不起的英雄。當我聽到他一邊穿梭往來、奔走於爭取民權運動之途,一邊召妓縱欲,而且專挑白種女人,頓時感覺有點呆傻。

我也十分敬重甘地,一個氣宇不凡的導師。 當聽到1900年便做出禁欲決定,1906年付諸行動的甘地,在風燭殘年經常跟一些年輕性感的女人一起洗澡,同睡一床,讓追隨他的總理尼赫魯都十分不以為然,霎那間我的腦子有些缺氧。這是怎麽話說的?就算如某些人所說聖雄老人家是為了考驗自己的定力,那麽,女人在他眼裏又是什麽呢?是實驗品嗎?

常人思維,容易偏頗,往往認定人有一惡便百惡齊聚,有一善則百善同歸,壞人不會有善意,好人不會有惡行。有一處看不順眼,便否定全盤。喜歡一點,則對其它視而不見。臧否全憑個人好惡,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這種思維曾經嚴重擾亂了曆史研究,攪渾了人物評價,簡化了複雜的社會道德,降低了智力水平。

理想主義由不滿現實而生,追求人間不存在的“嫦娥”“桃花源”“烏托邦”。作為思想史的成果,其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若推行到現實社會中,四處碰壁也是可以預期的。何況,理想主義從未能真正擺脫人類的思維局限達到極純的境地,從來都抹不掉時代的汙痕。不完美的人,能夠產生完美的思想嗎?

周公告誡兒子在治理魯國時,“無求備於一人”。應該是閱人無數後,高度概括的至理名言。就憑這句話,他當得起中國古代第一政治家的稱號。

年輕時,我欣賞“嫉惡如仇”。經曆豐富後,我更願意接受周公的肺腑之言。

人不是神,凡被神化的人,最後無不現出凡胎俗質。而人類編造的神仙也清洗不掉一身毛病,無論宙斯、上帝、玉皇、王母,不是拈花惹草,就是專橫跋扈。“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聖賢如堯舜如孔孟,依然不是毫無瑕疵。聖賢高明之處在於能夠聞過則喜,知錯就改。其他人則多是文過飾非,死不認賬,決不改悔。既然人皆有錯,人寫的書能夠幸免嗎?

由此,我們再看山西那位教師的做法,不難發現他和清史家犯了同樣的錯誤,隻是表現不同:一個自誇無瑕,一個求全責備。都是基於世界上有純粹凝結,有完美存在的幻覺。

承認不足,坦白局限,這是老實態度,正視了人類社會的事實。如果把這說成謙虛,頗有溢美之嫌。“寡人有疾”,這是真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老祖宗的慧眼。美國人愛說“沒有人是完美的”,這是真相。

拒絕簡單明了的真相,臉定得平平地說瞎話,這本身就是“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難免被人毀清譽,揭畫皮。何以做到君子三樂之一“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呢?

經過這次教訓,我想那位清史家不會再隨意誇口了。但是吹噓自己美若天仙、潔白如玉、內外修養深厚無比的人還會不斷登台現眼,他們永遠不願認可世上無論人還是事,都沒有完美的真相。對別人繼續苛求,對自己始終躊躇滿誌,沾沾自喜,看不到身上固有的殘缺與汙點,更容不得有人指摘挑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