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孔子世家譜》修成有感
(2010-02-04 03:37:08)
下一個
前不久,費時十三年,耗資上千萬,人力難計數所修訂的最新《孔子世家譜》終於告成。《總譜》《支譜》,船載車裝,蔚為大觀。
也許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我卻認為不無意義。有關孔氏宗族的記載,最有價值的,肯定首推孔子思想片斷,然後是孔府檔案,最後也要算上族譜。中國古代汗牛充棟的各種家譜,曆來受到曆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重視。孔氏宗族生於文化,佑於祖宗,養於國家,是中國第一宗族,因而《孔子世家譜》便超越了一家一姓的私事,為文化人類學研究增添了寶貴資料。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是由一個個直係結構的家庭,到一夥夥包容近親分支的家族,再到一群群囊括遠親旁支的宗族所組成。從孔子延續下來的孔氏宗族,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有清晰脈絡可尋、年代最久的最大的血緣集團。因此,孔氏宗族也是現今研究宗族組織、宗法製度、文化傳承的最好標本。
這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宗族,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尊崇和保護。衍聖公一家活得儼然西方國家殘留的王室,孔府像是國中之國。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宗族都沒有那種好運,在天災人禍衝擊下,傳不了多少代,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即使得以延續,也是人丁單薄,構不成建城立國的規模,頂多可以聚居一村,名曰某家莊之類。
孔氏宗族也經曆過危難,這一點孔子有先知,“小人”難養。給不給好顏色,都登鼻子上臉,夢想翻身作主人。五代時孔府的雜役工掀起的“孔末之亂”,就差點絕了孔子直係血脈,曆代子孫引為沉痛教訓。孔氏宗族曆史上也不乏幾代單傳的情形,但是總人口卻持續增長。到了近代,更呈爆發趨勢。據統計,清康熙年間已有2萬多人,乾隆時增至10萬之眾,民國最後一次修譜,又翻了幾番,達到56萬人,而現在這版《孔子世家譜》據說收容的族眾突破180萬(也有說2百萬,甚至3百萬)。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兩千多年,從一個人能繁衍出這麽多後代,一個宗族竟然發展到和一些小國人口相當,恐怕是隻有老孔家能辦到。僅此一點,就足以讓曆史學家、遺傳學家設立不止一個課題去進行研究。有人斷言,現今所謂孔子後裔都是野孩子、冒牌貨。這顯然有失公允。不能否認,由於曆代對孔子的推崇和給予族人的優惠條件,難免外人蒙混沾光。而且事實上古代並不忌諱將外人收養入族,不僅有養子,還有養老(將外族長者以叔父、祖父的名義收養入族)。被收養的人往往要改姓,而且家奴也要改為主姓,形同養子。這樣,凡流傳有年頭的大宗族大概沒有哪家敢像《紅樓夢》中的小妾那般氣壯,拍著胸脯說能養出不攙雜的來。但是,畢竟血緣觀念是嚴格頑固的,非其鬼不祭,非其族不祀,深入人心,強力排斥著外來因素,所以不可能全部造假。
這次修譜最大的突破點在吸納了女性後裔,這也是為什麽人口猛增的原因之一。從孔子一貫的“忠恕”之道考慮,若老先生有知,應該也能與時俱進,承認女子孫們的權利,欣然點頭,什麽難養不難養的,都是自家骨肉嘛。我們這些兩姓旁人也為孔氏女子們感到高興,終於在宗族中獲得了承認,占據了半部譜。
孔氏族裔的身上曾經同時蘊含了反叛與順從兩種截然相反的品質,比如孔子九世孫鮒參加了陳渉起義軍,並獻出了生命。二十世孫融對當權者曹操明譏暗諷,被滿門抄斬。所幸那時還沒有殃及家族中的其他成員,他們的兄弟依然安穩,照舊過得滋潤。不過,多數孔子後裔都是采取與當局合作的態度,隨時而化,誰上台擁護誰,因而無論改了多少朝,換了多少代,總能受到特殊照顧。不知孔子對這兩種品質會讚同哪一種,抑或都不欣賞?也許索性無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反正有遺訓在,孔老先生已經盡力了,剩下的事情,他隻能在雲端裏袖手旁觀,爾等自求多福吧。但是研究中國社會的學者卻不能漠然視之,總要掰開揉碎,看看裏麵有些啥。一個宗族除了有共同的祖先,是否還有共同的精神內核?光是誇耀流淌著祖先的血,卻沒有繼承祖先的智慧、學識、“不敢不告”的責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魄力,這和紈絝子弟、八旗子弟有何區別?身體養於孔家,精神則被別家收養去了。這算是正統血緣,還是外姓養子?孔氏後裔也許感到冤枉,老祖先的遺訓本身就前後矛盾,不是一副麵孔、一個腔調,你叫我們何去何從?
這個宗族自孔子之後,出過不少名人,有官吏、學問家、文學家以及商人,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有些影響。比較之下,顯然官吏更多些,據說在韓國的孔氏後裔也是如此。但是,這些子孫們再沒有出現過超越祖先的文化巨星。同時,以他們得天獨厚的優惠生存條件和少有的人多勢眾來說,2千多年來,他們中產生的重量級人物又太少了。人類究竟是一代勝過一代,還是一代不如一代?為什麽有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的則日趨平庸沒落?孔氏宗族告訴我們的是後者,其中原因,難道不值得人類學家深入研究嗎?
這個宗族是解剖中國古代宗法製度的標本。從宗子、族長、家長到族眾,從嫡長直係、旁係到分支庶族,從國家組織授予的宗子特權、宗族組織規定的族長專權、血緣關係形成的天然家長權利,以及普通族眾的義務與權利,都能清楚地顯示出中國社會的分化組合等級特征。層層控製、上下牽扯,既有族長家長的專斷,也有族眾的民主,既有血緣的感情,也有遠近貧富的疏離。中國社會的穩定與動蕩,都可以從此窺見一斑。
族譜起源很早,世界各國各族的早期史都是口耳相傳從祖先譜係開始。中國古代族譜一般由三大部分組成:族規、係譜樹和重要祖先行跡。一本譜就是一部家族或宗族史。它起著鞏固宗子或族長地位,辨析親疏遠近,凝聚和約束族人的作用。族規大多抄襲《朱子家訓》,既有對道德方麵的教誨,也有政治思想方麵的訓誡,目的是維護家族或宗族的名譽與安全,束身自保。這也是為什麽明清時中央集權製發展到了極致,而譜牒也隨之興盛到了頂點。因此可以說,族規是族譜中的魂。家風、族風乃至民風,即由此形成。不知新《孔子世家譜》是否還有族規一項?若有,是沿襲舊譜,還是自創“精神文明”新規?現在國內鼓吹青少年讀《三字經》《弟子規》,用心不外防範子弟為非作歹犯上作亂。曆史上,孔氏宗族的族規被執行得堪稱典範,作奸犯科者容或有之,亂臣賊子則聞所未聞。這或許是修新譜與高層推動的原因之一。
從邏輯上講,宗法社會是中央專製社會的對立麵,宗族是它的最高組織形式,宗族大家長(宗子或族長)是最高首領,宗族利益高於一切,族眾眼裏隻有宗廟和大家長。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具備了與中央專製國家分庭抗禮的實力。歐洲的封建領主和中國古代的地方豪強便是如此。所以,大宗族應該是國家,特別是中央集權國家要努力限製與防範的。然而國家打擊地方豪強的鐵拳從未降臨到孔氏宗族身上。宗子受到族眾的敬畏,同時又受到國家的尊重。這恐怕首先要得益於在經濟上和組織上分支散葉自我調節控製的措施,每過幾代,便另立支係,另續支譜,另組新家族,甚至鼓勵遠走他鄉。其次這個最大的宗族組織內部結構更像地方行政組織,更像是國家中的一個特區政權,也因此更容易接受國家的領導。最後他們不管何時,禮崩不崩,樂壞不壞,概不攙和,關上大門,自成一統。外麵塵埃落定,再開門揖手,進表恭賀。馴順自保是這個特殊宗族與國家之間的重要潤滑劑,在最大限度上減少了摩擦,避免了滅門之災。
我沒有看到這個新譜,不知道是否有嚴謹的學者幫忙整理,如果各種材料準確無誤,不是交錢即可入賬,那末我在祝賀孔氏宗族大團圓的同時,還要特別為中國學術界賀喜,又看到了一個值得深入挖掘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