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移風易俗話當年

(2009-10-02 04:15:24) 下一個

各朝各代都有移風易俗的舉動,小到穿著服飾,大到思想意識,都要做出新朝新氣象的樣子,遠的不說,蔣介石在三四十年代就推行過“新生活運動”。但是,動靜最大的當屬毛澤東時代。以致移風易俗,這並不通俗,相當古雅的詞,竟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數億大陸人耳熟能詳的四個字。

 

風俗的形成有兩條軌跡可循,一是自下而上,一是自上而下,更多的時候是後者發揮作用。因為話語權、影響力、控製量、主動性掌握在統治階層或統治階級手中,尋常百姓不能不被動而行。磨道裏的驢如果妄圖走出自己的路,結果如何?別說主人手裏的鞭子不答應,它眼睛上蒙的罩子也讓它不知路在何方。何況上之所好大都是百姓豔羨的好東西,比如宮廷美食,貴族生活,豪宅寶馬,三妻四妾,揮金如土。能夠奢侈,誰願節儉?能夠提升,誰願下放?

 

上個世紀中國發生的兩次大規模移風易俗運動,都是自上而下以革命的名義倡導推動的。蔣介石的目的偏重於生活習慣的改變,他認為“革命即生活形態之改進也”。因此,他提倡所謂生活“三化”:藝術化、生產化、軍事化。其中有樸素、節約、衛生、識字、禁毒和刻苦耐勞等諸般要求。有意思的是,在軍事化上,它主張向日本人學習,用冷水衝澡,強身健體。不曉得鄧政委酷愛涼水擦身,是否響應了委員長的號召?不過總的來看,到四九年前的十幾年裏,該運動被連綿不絕的戰爭衝擊得幾乎沒有多少影響力。

 

毛澤東時代的移風易俗不僅涉及生活方麵,更主要的反映在思想上,它要“改天換地”,弄個“天翻地覆”,矛頭直指“封、資、修”,誓言“蕩滌一切汙泥濁水”,“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它所觸及的方麵之廣,影響的人員之多,深入的地域之闊,都是空前的。盡管實際上它是強製性的,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是帶著濃厚的群眾運動色彩,仿佛件件樁樁全是大得人心之舉,人人都歡呼雀躍衷心擁護積極響應。凡是經曆過的人,肯定都會留下極為深刻難以磨滅的印象。

 

 與其相對,傳統習慣勢力和所謂“和平演變”勢力,也在抵抗與改變著移風易俗的走向。

 

 毛澤東的移風易俗,打碎了傳統,卻阻擋不住曆史慣性;提倡了樸素,卻傷害了美好願望;標榜了純粹,卻忽視了複雜多樣;他熱衷革命,卻忘記人心思靜;他強調主觀能動,卻對抗不了客觀規律;他渴望超凡,卻難敵世俗;他播撒過良種,卻無法從根本上鏟除雜草朽木;他甚至不惜以醜惡抵禦醜惡,用黑暗遮蓋黑暗。他失敗了,帶著些許英雄末路的悲壯失敗了。

 

 毛澤東失敗了,自然另一邊就勝利了。他們並沒有囂張氣焰,大部分時間裏擺著灰溜溜的姿態,就憑手中貨物的成色誘惑人。然而他們黯淡的光點遠比毛的巨大光環更加吸引人,一旦毛的光芒熄滅,他們就成為唯一的耀眼中心。對他們褒也好,貶也罷,都不能掩蓋一個事實:他們調動激發了人心固有的向往欲望,贏得了勝利。

 

我在文革前,尚處於小學和初中階段。少年兒童的眼裏,沒有陰暗齷齪的影子,隻有藍天白雲,晴空萬裏。在革命口號和旗幟下,天天掛在嘴上,響在耳邊的,全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無產階級革命、中國革命、世界革命。日常聊天,在孩子話題之中,夾雜著印度支那局勢、南非種族歧視、古巴革命、南斯拉夫反抗蘇聯等等,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如果沒有,反倒叫人奇怪,怎麽還有這種眼中無世界,胸懷無革命的人。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吃不飽肚子,餓得走路打晃,照樣念念不忘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那時真的相信,我們生活在最幸福的國度,最幸福的時代。

要說小孩子懂什麽思想,鬼都不信。我們隻會牙牙學語,機械背書。與思想相比,生活習慣的影響對我們更大,它主要集中在生活儉樸上。學雷鋒,腦子裏留下一雙補了又補的襪子;學前輩,滿眼全是草根樹皮,外加一條沒煮爛的皮帶;看《年輕一代》《千萬不要忘記》,倍增講吃講穿是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罪惡感。那時物資匱乏,憂患意識強烈,許多長輩都是從農村或小城鎮窮人家裏出來的,有不少窮親戚要接濟,所以周圍多為不講究或沒條件講究的家庭,花天酒地,服飾華麗的人家從沒見過,頂多吃穿夠用,幹淨整齊些。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一位長輩去世,他老伴難受地說,他一輩子連緞子被也沒蓋過。記憶中,家裏幾乎沒有添置過東西,很少買新衣服。當然也不是穿補丁摞補丁的百衲衣,那是萬惡舊社會的標誌。同學中差不多都是這樣,兄弟姊妹相承,多是舊衣服。看見別人在非年非節的日子穿出新衣新鞋,往往要懷著難以言傳的複雜心情,圍攏嘲笑揶揄,甚至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穿新鞋,踩三下”,頗類武俠小說中的丐幫。

 

那時,除了逢年過節,人人裏外光鮮,不顯特殊外,我一般不喜歡穿新衣服,而鍾情於顏色發白,半新不舊的。每當家裏讓我穿新衣上學,渾身不自在,老大不情願。一到學校,有空就跳進沙坑,使勁打滾,磨呀蹭啊,拚命想讓它趕快變舊。母親不明其中奧秘,常常跟人感歎男孩穿衣服太費,布票不夠用。但是假如由此認為我有艱苦樸素的思想,恐怕也是誤解。我並未達到真正發自內心認定“儉素為美”,隻是怕同學笑話,同時,家裏條件也不允許“窮講究”,再說整個社會環境如此,經久成習,如此而已。

 

真正有儉樸思想的人,應該是置身富裕之家,而不喜奢華,有條件,卻不願炫耀擺闊。比如北宋司馬光,出身官宦世家,本人又是當朝大官,。他有十分充裕的條件,但“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他已經自覺地將儉素為美的思想,融入生活與生命,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出身貧寒,家道窮酸,說他樸素,豈非溢美之詞。

 

毛澤東時代的艱苦樸素大抵屬於後者,沒法子呀,不得不這樣。所以它經不住衝擊,抗不住誘惑。一到條件改變,窮奢極欲,一發不可收拾。也許,少兒時的印象太深,真的於潛意識中把儉素當成了“傳家寶”。所以在我眼裏,當今中國,奢靡之風甚熾,遠遠超過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曾擺出“酒池肉林”的商紂,誇奢鬥富的石崇,富可敵國的和珅,這些曆史上的汙點,竟是今人爭相追效的燦爛輝煌。且不說豪門富戶搜刮揮霍,單看引領時尚潮流的電視節目,充斥著對人性弱點的強刺激。任何一台晚會,無不是極盡鋪張之能事,勾得台下垂涎三尺意未足。生活水準提高了,是值得慶幸的。國家富裕了,也應該賀喜。然而升平了,糜爛了,整個社會奢靡了,腐敗了,就讓人無法強顏歡笑了。如今,還有人會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嗎?

 

如果說上世紀兩次移風易俗,都有從不同程度抑製和改變人性弱點的企圖,那麽現在世風時俗的更易,則是對人性弱點的膨化。追溯它的發展軌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奢靡會帶來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還是導致衰亡?曆史上總是有人不停地喊:有鑒於三代,有鑒於頹漢衰唐,有鑒於弱宋亂明,卻總是無人理會。再有幾個屈原投河,再多幾個譚嗣同灑血,花天酒地狂歡的人們會清醒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雁南歸 回複 悄悄話 '國家富裕了,也應該賀喜。然而升平了,糜爛了,整個社會奢靡了,腐敗了,就讓人無法強顏歡笑了。如今,還有人會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嗎?'

您的批評入木三分。歌舞升平燈紅酒綠決非民族之福音。國人生活糜爛之比例,早已超警戒線。我們無力兼濟天下,唯獨善己身了,到時在某一角落歎息一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