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年後,大陸人與人之間的常見稱謂幾經變換,從最初的“同誌”,到文革時的“師傅”,折射出當時社會政治的微妙變化。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老師”,這反映了當今“尊師重教”的風氣濃了,老師的身份尊貴起來。但是聽到此一稱謂泛濫得滿大街都是,不禁讓人有點懷疑。細究之,發現被稱為“師”的,多為“位尊而多金”者,這就難怪人們要“前倨後恭”了。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社會上人際稱謂緊跟政治,富含勢利,故而壽命不長。共產黨初執政,互稱“同誌”透著親熱,衡量著與得勢者的遠近,也有“攀龍附鳳”,楞往執政黨身上貼靠之嫌。隨著此起彼伏、沒完沒了的政治運動,“同誌”中不斷出現冷漠、翻臉、叛賣、敵對的人來,人們認識到“同誌”並不可靠,關鍵時刻最需提防。於是政治立場模糊的“師傅”應運而生了。說他模糊,是因為他不分黨派,不像“同誌”必須“同心同德”。當然他也絕不是遠離政治,“師傅”原為工人師傅的簡稱,工人在文革中被毛澤東定位為“領導階級”,一度吃香得很,所以稱“師傅”有高抬對方之意。工人畢竟是勞力者,一旦勞心者翻過身來,便隻能被治於人。世事變幻,白雲蒼狗,往日的光環消失了,如今失業的、下崗的主力軍非他們莫屬。再稱“師傅”便有貶低的意思了,聞者大不樂意。因此“先生”“女士”“小姐”“大哥”混稱亂叫一陣之後,“老師”正式出台了。老師既包含尊敬,又套著近乎;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世俗等級;既抬高了別人,又提升了自己。中式思維的智慧在此展現得充分至極,其它語種還真找不出相應的詞匯,令人歎為觀止!這麽神妙的稱謂也要消亡嗎?一定會的,君不見“同誌”與“師傅”乎?當稱謂用濫,變得名實不符,也就是他即將被人們拋棄的時候。
“老師”也會被人用濫嗎?對此我毫不懷疑。“師”是有資格、有水平、有方法、有能力、有責任“誨人”者。反之,卻不受人尊敬,相信每個人在自己的求學過程中都曾遇到過這樣的老師。偏有人鼓吹“一日之師,終身為父”,不管什麽樣的老師都要頂禮膜拜。這就和無論何等樣的政治家都要被捧為我們的英明領袖一般不合理。否則哪來“誤人子弟”一說?美國人深諳個中弊病,總統須經全民選舉,又加任期限製。教師必得考試合格,才能取到執照,以後還要經常培訓。
總被人追捧的結果,往往易於養出好為人師的毛病。一旦端出那個架勢,便盛氣淩人、居高臨下、頤指氣使、不懂裝懂,在學術上會成為學閥,在官場會成為主子,在其它行業會成為各種名頭的豪霸老大,出現古人指出的“人之患”。
其所以為患,首先在於由“師”而“君”是二而一,一而二,是一個東西的兩麵。古人把“君、親、師”放在同等地位,就是認識到了其中的內在聯係。毛澤東曾經擁有四個偉大的桂冠,他於領袖、統帥、舵手、導師中,獨獨中意“導師”,這不是說他老人家不願當領袖,而是他早就看透了四者合一的實質,師即君。把這說成謙虛,如不是有意吹捧,那就是太不了解中國文化了。
其次在於有師必有生,師生之間的關係如同血緣家族。於是有親傳弟子、再傳弟子,徒子徒孫,是沒有窮盡的。時隔兩千多年,孔子仍然被人奉為先師,不斷有人以繼承了他的衣缽為榮。恩師門生,代代傳承,足以構成強大的勢力,或為善一方,或為禍一國。曆朝曆代,絕不鮮見。黃埔生愛稱蔣介石為“校長”,以顯其嫡係身份、至親關係,而蔣也喜“校長”頭銜,則和毛澤東一樣,都是深解此中三昧的高手。
最後還在於誤人子弟。“君”中有“昏君”,“師”中也有“昏師”。有些以前不昏,被人抬得久了,不覺昏昏然起來。比如原本受人尊敬的某先生,老來不免胡塗,鼓吹要把孔子推向世界,落得晚節不保,遭致譏笑。如此老師教出的學生也緊跟著鬧了一出跪拜叩首的把戲。由此看來,“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確實一針見血,不得不防。
當然,老師還是要尊的,明師更要敬的。隻是不要追捧過甚,不要亂認胡拜。以免培育出些奴性十足的“生”,養出些君臨天下的“校長”“導師”來。對這個普通而又特殊的稱謂,千萬不可等閑視之!
不知當“老師”被用濫,人們聞而生厭的時候,又會推出什麽新稱謂。我隻知道用不著操心,中式思維在這方麵絕對不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