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77)
2015 (3)
2017 (2)
2023 (1)
1961年來正是中國大饑荒的年代, 於山東的一個貧困山區. 家裏兄弟七個, 都是張嘴吃飯的年齡, 他的印象中就是無論母親多麽巧手能幹, 但擺上餐桌的可吃的東西總是不多, 多數時候就是幾根紅薯. 他托老師的求情, 過三關斬六將, 來到北京, 就是有了夠自己吃飽的大米飯. 這個在沒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可能無法想象. 我現在明白, 我的生於60年的哥哥為什麽一生都對白米飯情有獨鍾, 蓋因小時候白米飯是那樣的可夢而不可求. 當然, 他如今因為吃了太多的酒席和白米飯, 而得了三高和糖尿病, 這是後話.
, 雖然有飽飯吃, 但舉目無親, 11歲的年齡遠離親人的溫暖, 隻能對著一張全家福回憶, 而接受的是非人一般的殘酷訓練和老師的訓斥和侮辱, 你說中國對他是福是禍. 一個偶然的機遇, 讓他在18歲來到美國, 發現美國根本不是他被洗腦時的宣傳,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裏人民住著大房子(蓋相當於中國的局級幹部待遇), 物質豐富(不是靠特供就能享受到), 以及人人自由(不用害怕說錯一句話就被告發和批鬥坐牢的危險). 而自己還遇到了自己平生第一次真正的戀愛, 你說他在麵臨回國的選擇是什麽? 這點與現在的北韓絕對類似(老看客的觀察不錯).
, 主要還是歸功於中國的改革開放, 而改革開放的主要成就也就是恢複人的流動自由和選擇的自由. 李存信爭取到並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機會. 而他心理害怕與耿耿於懷的, 恰恰是中國強大的國家機器和所謂的"國家利益". 而正是中國的進步, 他的父母才能在七, 八年後到美國來看他演出, 而他終於在多年後攜妻子兒女重新回到家鄉, 為自己的鄉親和自己的恩師麵前, 表演了自己的一生絕活: 與自己妻子搭檔的芭蕾舞
PS: 看這個電影, 我看到很多海不歸的影子, 他們在海外奮鬥的艱辛, 以及心中永遠要為國內生活更艱辛的家人和鄉親做貢獻的心理壓力和曆史使命感. 因此, 我強烈推薦這個展示一個平凡中國人在海外白手起家, 終於事業成功, 為自己和中國人掙得榮耀和讚賞, 並獲得 一個美滿家庭的故事
他有個好的結局
李存信到了北京
李存信生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