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歲月

為自己構架一個網絡空間,為自己尋找幾個網絡好友
正文

係於藝術之途 (ZT 學者祖乃甡)

(2010-07-26 09:39:37) 下一個

先看幾幅畫:

  

 1                                                      2

  

 3                                                     4

   

 5                                                      6

     

  7                                                  8

 

12王寶山老師5歲女兒的大作

34是美國塗鴉藝術大師基斯·哈林的作品

56是我女兒8歲時畫的

78是豐子愷大師的作品(從蔣勁鬆老師送我的《護生畫集》中選拍的)

 

看了這幾幅畫不知您有什麽感覺?

它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相信您也會有這種感覺。

不同點很容易看出來——技法(或者說技術);相同點——本質(藝術的本質)。

技法需要時間,付出相應的時間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結果(因人不同略有差異)。

而藝術的本質卻不會因時間而改變,它是人骨子裏的東西,就是天性。

人的天性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人之初,性本善。”

技法是可以教的,而天性是與生俱來的。

也許當您看到那些小孩子的畫和大師的作品相近時會很驚訝,其實很自然,它們都是一種天性的流露。

能成為大師者,都是從天性、人性,再回歸到天性。兒童畫和大師的作品相近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麽天性相同,而成為大師者卻寥寥無幾?是因為人往往會陷在人性的泥潭裏不能自拔。

從天性到人性是必然,因此才有了芸芸眾生。

從人性再回歸到天性,不是簡單的輪回,就像是返老還童,沒幾個人能做到。

這些和幼兒畫畫有什麽關係?簡言之,就是要讓他們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釋放,而不要加進人性的東西。因為在他們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有漫長的教育在等著他們,人性會逐漸形成或改變他們的人性。而天性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來,就像動物園裏喂養的老虎,放回自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就中國的教育來看,幼兒時期可能是唯一的一塊兒淨土了?我是說可能,可不敢完全這麽說,現在不是連胎教都有了嗎。應該還給他們一個應該屬於他們的自由空間,來彰顯他們的天性。

一個生命的降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他將來做什麽沒有人能知道。可他在出生以後,甚至未出生之前我們就已經對他進行了幹預。

幼兒的天性保留的越多將來也就越有可能有所作為。就繪畫來說,過早地進入所謂的正規訓練,也就是基本功,隻能是把他們的天性一點點磨沒,把一個可能的大師變得平庸。那我們就看看什麽是基本功吧。

    

 圖9                                                       10

石膏幾何(圖910)是素描中最初級的部分,目的就是要先樹立起立體和空間概念。也可以說在一個二維的平麵中畫出三維的效果。

在中國畫中沒有素描,是外來的。我在前麵的博文中說文化不可能交流,但卻可以植入,要不咋會有殖民地呢。

我們一直沿用的是前蘇聯契斯恰克夫的教學體係。就是三大麵(黑、白、灰)和五大調(交界線、亮灰、黑灰、高光、反光),再加上繁雜的透視(省略),小孩子的興趣也許很快就沒了。因此,這些隻有在孩子有一定理解力時才能施教。

 

  11

 

石膏像(圖11)。石膏幾何是樹立空間概念,石膏像寫生就是具體的應用了。我剛才去基礎部拍了一張大一學生的作業,給大家看看完成後的結果。完成這樣一幅作業大約需要3040個學時,我們也稱作“長期素描”。您能數得清那些線條嗎!保守地估計也有數百萬吧,很多時間都花在一筆一筆地排線條上了。這僅是結果,他們在來學校之前就已經畫了不知多少張了。

素描重要嗎?非常重要!它是藝術道路上的必經之路。但畫法卻值得商榷。我可以告訴大家,俄羅斯人早就不這麽畫了。這是專業問題,這裏就不討論了。

素描是學藝術必須要掌握的,但它還不是藝術,它隻是一個台階。因此,掌握了塑造形象的能力、懂得了素描的原理就行了,沒必要畫的鋼鋼的。

素描訓練很枯燥、也很乏味。所以我說初中以後學比較合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時的孩子們也麵臨一個轉型期,也不會再畫兒童畫了,適時地加入基本功訓練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出他(她)適不適合走這條路。

但是,需要嚴重說明一點,我所說的這些基本功,是針對準備走藝術道路的孩子說的,但並不是說不學藝術的孩子就可以不去學一些基礎的藝術知識了。現在在我們的普及教育中藝術教育幾乎為零,如果孩子真有藝術天賦,那也叫“藝術特長生”,和普及教育也沒太大關係。

雖說我們把藝術也歸在了文化範疇,但並沒有把它真正當成文化看。我們教育的總方針是“德、智、體”全麵發展。也就是說“三好學生”就發展“全麵”了。現在好像更為極端,“一好”就行了!如果高考考了720分,各高校肯定都會為他敞開大門。至於他什麽德性、走路打不打晃兒,無關緊要。據說今年的高考狀元申請了十幾所國外大學都被人家退回來了。因為人家懂的。

還說藝術教育。你沒把它當成文化,人家把它當成文化了;你不去發展,人家發展了。現在的中學生有幾個不知道宮崎駿(日本動漫大師)的,再看看書店的兒童讀物,那些動漫畫冊有幾本沒受到日本動漫的影響。我們的孩子們的天性一直是被壓抑的,一旦有了釋放的渠道他們的天性就會被喚醒(直到現在的大學生他們的手裏也會有幾個他們所喜歡的舶來的動漫造型),但為時已晚!

我們都知道中學教育對一個小孩子意味著什麽。在他們的世界觀逐漸形成的這個年齡段我們卻把他們拱手交給了別人。

中學教育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不知道在他們成人之後回想起來的東西又都是些什麽。

對於藝術我們一直存在的錯誤的認識。中學生學“數、理、化”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兒,不會因為他學了數學,就會認為他將來一定要當數學家。而對待藝術卻不然,一看到小孩子背個畫夾子就會想當然地認為他將來要當藝術家。錯了!我們不是提倡“素質教育”嗎?藝術是人應該具備的一種素質,而不是為藝術家所獨有的,就像哲學也不是為哲學家所獨有一樣。什麽時候中學生上美術課也像上數學課一樣自然就好了,也應該這樣。

不這樣的結果又會是什麽呢?

在中、小學的科學基礎知識的教育中,大多是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而提出的問題也都是由老師提出的,所解決的問題在老師那裏也會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完成這個過程可以說就是優秀學生了。

而藝術不一樣。雖然也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不同的是你要自己提出問題,至於所解決的問題的結果也不會有一個準確的、或者說標準的答案。當把獨立意識和自主權交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顯得茫然無措。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單一的思維方式,習慣了有一個結果在等著他們。如果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來驗證,他們就不能對自己得出的結果作出判斷。而藝術恰恰沒有標準答案。如果世界都是已知的那還要創新幹嘛。

科學不是也講創新嗎?而我們的孩子們從來就沒想過創新,創新又從何而來!

學藝術不隻是學會畫兩筆畫,重要的在於掌握一種思維方法。

世界在每個人的眼裏是不一樣的,李學寬老師眼裏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就不一樣。多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又有什麽不好呢。

說來也怪!就考學來說,對於一個有很好天賦的藝術人才,衡量他的標準不是專業,而是文化課。當然,沒有紮實的文化基礎搞藝術也是搞不好的。我不明白的是,外語69分的學生和70分的學生究竟差在哪裏。可就一分之差招進來的就有可能是個平庸的學生。可我們也從來也沒聽說過,一個理科狀元也要考核他的藝術水平應該達到什麽程度。說到底,我們還是沒有真正把藝術當作文化來看。

說句玩笑話,如果我們真的那樣去考核理科生了,我們離諾貝爾獎也就不遠了。

扯遠了。還回到基本功。我隻舉了素描的例子。除此之外還有色彩寫生、人物寫生、速寫和專業(因為專業的不同對基礎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要學的東西還真是很多,這裏就從略。隻重要提示一點——速寫。速寫是根本,它是造型藝術的基礎,速寫畫的好其它的就容易解決了。因為素描和色彩等都是在理解基礎上的技法訓練,我前麵說了,技法是可以教的,而速寫更能反映出自身的能力。

(寫到這裏發現有點兒意識流,想到哪兒說哪兒,諸位博友就挑著看吧。)

我們總是喜歡一左一右。一位偉人說過:“一左一右才是正確的道路”(忘了是誰說的了)。可我們的教育也左右的忒大發了。記得我上中學時所提倡是“寧要一個沒有文化的勞動者,也不要一個有文化的精神貴族。”所以,一學期有一半兒的時間是在工廠、農村、軍營裏度過的。批判的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腐朽的教育模式,認為那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情景不正是這樣嗎!把教育融入了政治或功利,急功近利,想搞好才怪呢!什麽“百人計劃”、“千人計劃”吼吼!我倒是聽說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說法。教育是有它的規律的,光想摘果子不行。

這是個大話題,我是說不清楚的,還回到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重要的在於環境。家庭環境、幼兒美術班的環境、包括中學和大學的環境。家長或老師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就夠了,尤其是對幼兒。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教育不是為培養藝術大師的,而是培養和啟發他們的創造力。如果真把藝術作為終身職業,培養藝術大師有我們這些專業院校呢,但重要的也還是環境。反問自己,我們又真能教他們什麽呢?當一種藝術現象能夠用語言說明白的時候肯定就已經過時了。一個真正有藝術天賦的孩子,是教出來的嗎?像莫紮特、齊白石這樣的藝術大師生下來就是為教別人的。

所以齊白石才崇尚——師法自然。

別忘了,人也是自然!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49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