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如霏的《想你》
(2004-09-20 05:35:42)
下一個
想你
在初冬的午後
燃一爐香
默祈一個心願
任思念在青霧中彌漫
聊聊數筆,勾勒出簡明的畫麵,頭開得自然。“燃一爐香”挺別致,感覺禪氣重了
些。用“一枝香”是不是更雅一點?
“思念”是贅詞,既然“想你”的主旋律已經貫穿全曲,其它地方則不宜再直接、
反複地強調這個“思”,除非想塑造一個祥林嫂的形象。高明的做法是以實際行動
告訴讀者你怎樣在思念。
“默祈一個心願/久久凝視著/青霧彌漫”如何?
將火熱的臉頰 貼在
清涼的窗前
嗬氣成霜 將心事
反複塗抹成
或淺 或深的印痕
一個懷春少女形象躍然紙上,白描得新穎、細膩。
“心事”也是贅詞,既然讀者已經從形象的肢體語言中讀出了你的心理活動,你嘴
上就無須這麽坦白了,甚至可以半遮琵琶口非心是一下。要知道,含蓄常常更有力量。
想你
在夏日的星空下
無眠的夜掛在枝頭
有
淡淡的花香在流
轉眼由冬至夏,癡情女還在相思,時空轉換得不露斧痕。“無眠的夜掛在枝頭”
“淡淡的花香在流”都是平淡中見雅致的好句。“掛”“流”兩動詞用得尤妙,支
起了一幅寧靜且輕盈的動感圖畫。
“有”這一行累贅,詞義多餘,結構上更是。看得出作者對詩的音律是有意識的,
努力寫出節奏感。此段朗讀起來,“有”行可以起到某種類似休止符的過渡連接作
用,即便如此也不妥當,因為弊大於利。一字一行夾於段落中,非常影響視覺上的
整體平衡感。
“在夏日的星空下/無眠的夜掛在枝頭/.../淡淡的花香在流”,得想辦法去掉一兩
個“在”。作詩基本原則之一,盡最大努力不用或少用重複或同音的字、詞。
月色水一樣清純
將柔柔的月光 捉住
托她去親吻熟睡的你
風過枝頭
吹落一地的歎息
典型的小女子情態,雖不失幾分生動,但比喻擬人都缺少新意,“月光如水”不用
提了,托清風、托白雲、托燕子、托明月等給戀人捎去點什麽的手段也過於陳舊了
吧。都21世紀了,發個手機短信不就結了。
上段剛剛麻煩了“枝頭”,這段就免了吧。“歎息”一詞似乎也過於直露了點。
想你
在落英繽紛的暮春
在楓葉飄零的深秋
將相思寫滿
每一片花瓣
每一張落葉
卻又 全部
投入清冽的溪水中
任它們緩緩遠去
一如 我對你的
思念
最後這一節問題多多。
首先是結構。前四節都隻有5行,這裏一下子擴張到了11,全詩的視覺效果大打折扣。
再來談談排比。古詩詞中,除了少數民歌,排比形式極少被采用;律詩的禁忌之一
就是重複字,派比違反了這基本原則。上世紀初自由體新詩興起後,排比濫觴於郭
沫若的女神,直至80年代朦朧派主將北島,曆久不衰。大體而言,排比句易書難工,
缺乏美感,且容易被濫用,一不小心就流於口號(難怪革命詩人們對其青睞有加),所
以必須謹慎對待。筆者印象中,排比於西洋詩也是一種次要的修辭手法,信手拈來
一例:“你毀了所有的盟誓/你得了輕浮的名聲/聽別人說起你的名字/連我也羞愧難
禁”(拜倫《當初我們倆分別》楊德豫譯)。
本段的兩處排比,看上去都給人以牽強感,作者的用意是遞進烘托,目的即使勉強
達到,也損害了其他方麵如視覺效果等。
“將相思寫滿”:又來了,已經左“想你”右“想你”的了,再赤裸裸“相思”
“思念”地嘮叨就...就......(抓耳撓腮:除了祥林嫂還有什麽帽子可扣?)
“卻又全部”:贅句。“卻、而、但、雖然、於是、並且”等等聯接轉折詞,慎用!
寫詩不同於作文,邏輯無須演繹得天衣無縫,句與句之間的承啟轉合也不必拘泥,
這樣才能建立起語句的彈性和張力。更且,要相信讀者的審美能力,不用這突兀難
看的“卻又”句,讀者就體會不出“卻又”之意嗎?不,他們隻有感覺得更深刻。(注
意到作者的三首詩中,都用了這個“卻”字,這不是一個良性偏愛)
“一如我對你的/思念”:典型的蛇足,將原本就不夠充足的讀者想象空間,以又
一個“思念”,最後地加以剝奪。
這樣是不是好一些?
想你
從落英繽紛到楓葉凋零
將你、我的名字寫上
一片片花瓣、落葉
放入蜿蜒的小溪
目送著,隨風逝去
縱觀全詩,情感真摯細膩,憂而不傷;語言純樸自然,淡雅宜人;雖無妙語聯珠,
靈光不時閃現。
不足之處:遣詞造句、修辭的運用都比較凡俗;格調平庸,缺少情思深刻、意境高
遠的詩眼。
--------------------
《想你》- 如霏
想你
在初冬的午後
燃一爐香
默祈一個心願
任思念在青霧中彌漫
將火熱的臉頰 貼在
清涼的窗前
嗬氣成霜 將心事
反複塗抹成
或淺 或深的印痕
想你
在夏日的星空下
無眠的夜掛在枝頭
有
淡淡的花香在流
月色水一樣清純
將柔柔的月光 捉住
托她去親吻熟睡的你
風過枝頭
吹落一地的歎息
想你
在落英繽紛的暮春
在楓葉飄零的深秋
將相思寫滿
每一片花瓣
每一張落葉
卻又 全部
投入清冽的溪水中
任它們緩緩遠去
一如 我對你的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