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喜歡瀏覽各方麵的信息,但因為不是軍迷,不習慣去記具體的部隊,隻滿足於了解大致的情況。
烏軍在開戰前陸海空三軍總共有正規軍約25萬,預備役約90萬。在正規軍中,有大約10萬屬於主力部隊。
開戰時,烏軍主力的大致配置是:約5萬在頓巴斯(包括馬裏烏波爾);將近3萬在基輔和北線,另外2萬在哈爾科夫。南線其餘地方極少有主力部隊。
在基輔和北線的主力部隊與敵軍正麵作戰不多,損失很小。在戰爭過程中,一是由於基輔的重要性,二是由於從波蘭等地過來的軍援和補給相對比較便利,這支部隊發展壯大得很快,後來抽調了一部分支援烏東,前些時候也抽調了一部分支援赫爾鬆。但他們最主要的任務還是要拱衛首都、特別是警惕俄羅斯(以及白俄羅斯)再度從北線入侵。
在哈爾科夫的主力一直承受著高強度的作戰任務,尤其是最開始被俄軍圍困在哈爾科夫城內近兩個月。原有的主力官兵有將近一半傷亡,但部隊一直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補充,後來也陸續獲得了休整,主力部隊得到了很大發展、加強。在哈爾科夫反擊戰取得成功之後,原來守衛哈爾科夫城的部隊,已經調撥了相當一部分支援伊久姆和頓巴斯。
頓巴斯的主力損失是最大的。
第一,在馬裏烏波爾損失了不少於4千人,包括最後經由第三方特別安排投降的連同傷員一起總計1,730抵抗戰士。
第二,在烏東主戰場,烏軍布置了3道防線:第一道是北頓涅茨克與利西昌斯克雙子城以東;第二道是從雙子城至斯拉維揚斯克-康斯坦丁諾夫卡-巴赫穆特一帶;第三道是從斯拉維揚斯克-康斯坦丁諾夫卡-巴赫穆特到紅軍城-巴甫洛格勒(後者屬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
由於雙子城以東基本上是平原、無險可守,在敵軍炮火焦土進攻之下,這道防線的守軍1萬多人盡管采取了機動防守戰術,但依然損失慘重,個別基層部隊傷亡達到了70%以上。剩餘的部隊很快撤退至雙子城,與那裏的守軍匯合。
在雙子城,一是由於有堅固的工事和城市建築的屏障,二是開始獲得了M777等先進大炮,烏軍的防守狀況有顯著的改善。但敵軍以10倍的火炮和20倍的炮彈密集轟炸,守軍的損失仍然很大,不過獲得了及時的補充。最後,烏軍從雙子城成建製地撤出了1萬5千到1萬8千主力。
此外,烏軍在利曼、波帕斯納、伊久姆等地也損失了一些主力,但都獲得了及時的補充。
目前,烏軍主要是在第二道防線與敵軍抗衡。進入這個階段以來,由於外援重武器的提速和上檔次,包括海瑪斯投入戰場,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烏軍的傷亡急劇減少,而俄軍的傷亡則快速攀升。值得一提的是,當烏軍還在第一道防線抵抗之時,俄軍就試圖擊潰烏軍的第二道防線,以實現對守軍的大包抄,隻是未能如願而已。
迄今為止,烏軍在頓巴斯的第三道防線尚處於積極準備、以逸待勞的狀態。
所以,總體來說,烏軍原有主力既有重大損失,更有充分補充和快速壯大。
今日之烏軍,已經可以在長達一千多公裏的廣闊戰線與強大的俄軍直麵對決。其規模和戰力,是戰前的烏軍所遠遠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