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也想

對細節的觀察常常是思考的起點
個人資料
老看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一說北約在此次援烏抗俄中犯下的最嚴重的一個錯誤

(2022-07-18 15:43:56) 下一個

我再次聲明一下:本人不是軍迷,對各種新式武器的細節所知甚少。我隻是一個對時事政治比較感興趣的從事科技研發與管理的理工男。這裏要說的北約在這次援烏抗俄中迄今所犯下的最嚴重的一個錯誤,隻是我個人的觀察思考所得,未必說得到位。

美英、北約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常常慢一兩個節拍,因而引發了親烏陣營的諸多抱怨。其實美英、北約的難處是比較可以理解和原諒的:1,美英要在桌麵下與北約和歐盟夥伴達成基本共識,這很費時間;2,北約和歐盟都不希望戰火蔓延,因而對援烏武器的類別和性能要嚴加控製。

北約的重大錯誤是在烏東大戰發動之前錯判了俄軍的戰術,浪費了援烏的一個寶貴時間窗口,幾乎造成了烏軍的災難性損失。

在抗俄衛國戰爭第一階段,烏軍發揮靈活的遊擊戰術,將標槍、刺針等單兵武器的效能發揮到了極致,有力地打擊了侵略者。俄軍在遭受重大損失而又進展無望的情況下,最後不得不從基輔和整個北線撤離。

烏軍能在北線取得第一階段的戰果,其實還有非常重要的氣候與地理因素。其時,堅冰初融,乍暖還寒。基輔一帶,遍布泥濘沼澤。俄軍的重裝機械化部隊,隻能擁擠在狹窄的公路上,極難展開。而烏軍小分隊則利用熟悉的地形地物,輕裝上陣,隱蔽近敵,從切斷敵人的後勤補給線開始,打得敵軍措手不及,以至於俄軍的一條長達60多公裏的蔚為壯觀的坦克軍車長蛇隊列一連趴窩多日、不得動彈。烏克蘭曾宣稱:在那個階段俄軍的損失十倍於烏軍。

俄軍從北線敗撤後,北約準確判斷了他們將在休整、重組後轉向烏東。鑒於氣候轉暖和烏東大平原的地理特點,北約理所當然地認定俄軍將會發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坦克和裝甲戰車大戰。為此,美英和北約緊急為烏軍提供了數量驚人的各色單兵武器,不僅有標槍、刺針,還有功能更強大的“鳳凰幽靈”,等等,專門等待為俄軍坦克“掀蓋子”。

可是,事與願違。俄軍根本不貿然發起坦克衝鋒,而是重拾一戰時期的炮火焦土戰術,將炮火所及的十幾二十多公裏範圍內的一切目標炸為灰燼。待到生靈盡殺、建築物盡毀之後,最後才是坦克戰車的碾壓。

在這樣的情況下,烏軍哪裏還有機會施展有效作戰半徑僅1公裏到數公裏的單兵武器!少數的單兵武器如“鳳凰幽靈”能攻擊縱深一些的目標,但俄軍也有相當強大的電子幹擾與防空設施,故而難成氣候。

我估計,北約犯此大錯的另一個原因是低估了普京和俄軍的野性。烏東本是俄族密集的地區,無情的炮火焦土戰術帶給俄族民眾的苦難同樣是血淚斑斑。所以,許多俄族烏克蘭人對俄羅斯侵略者也充滿著仇恨。此是另話。

由於烏軍的重炮數量隻有俄軍的約十分之一、炮彈數量隻有俄軍的約二十分之一,那個時期烏軍幾乎隻有被動挨打的份。好在經過8年烏東反分離戰爭,烏軍修築了非常堅固而係統的工事,加上他們采用機動的防守戰術--在敵軍炮擊時撤出陣地、在敵軍近前時發揮己方的近戰優勢予以堅決反擊,他們才得以且戰且退,盡管承受了極大的傷亡。

直到美國的M777、法國的凱撒、波蘭的蟹式等現代化先進大炮的入場,烏軍的被動挨打局麵才有所改觀。憑借著為數有限的外援武器、加上頑強的鬥誌和靈活的戰術,烏軍得以在敵軍重兵包圍之下堅守北頓涅斯克-利西昌斯克一個多月、最後又能攜帶主要的武器以完整的隊列從容地撤出重圍。

現在,海瑪斯M142來了,更凶猛的M270來了,其它各色先進大炮也越來越多。期待著不久的將來,烏軍武器的質量優勢終將可以壓倒敵人武器的數量優勢,而導致戰場的天平的終極偏轉。

天佑烏克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