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圖表還原美國經濟狀況: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3-完)由於美國經濟複蘇速度緩慢、失業率高企不下,一些持悲觀論調的人認為此次經濟衰退的影響甚至比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還要嚴重。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那場大蕭條,開始於1929年,一直延續至30年代末期,在有的國家延續到了40年代初期。蕭條所至,世界上主要國家鮮有幸免。再加上經濟蕭條與二戰聯在一起,用雪上加霜、哀鴻遍野來形容當時的慘狀一點都不過分(美國由於本土上沒有戰爭,情況略微好一些)。隻不過是由於年代久遠,我們已經很難設身處地去想象和感受當時的情形罷了!
其實,即使是在此次衰退尚未結束之前,我都是堅持認為美國經濟的基本麵是不錯的。理由很多,除了政治製度、高教體製、科技創新體製、貨幣地位、軍事實力、有效國土規模、自然資源等等顯著優勢之外,美國的經濟產業結構並不太壞。研發、服務與製造業三駕馬車的配合,其實是基本協調的。全球化帶來的製造業外流,對美國的經濟結構確實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由於美國原有的雄厚經濟實力和其政治、經濟體製的自我調整能力,這種影響在金融危機之前得到了合理、有效的控製。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我要將在前文中引用過的顯示工作崗位缺口的那張圖再貼一遍:

我猜想,很多人在看這張圖時,可能驚鄂於目前的工作崗位缺口之巨大,根本沒顧得上注意它所透露的另外一層信息。其實,這是一張叫人“喜憂參半”的圖。它所透露的積極意義與前麵所談到的工作崗位缺口的意義一樣重要。
這張圖清楚地顯示,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國的就業市場基本上是穩定的。盡管全球化的影響早已存在,但美國在其本土上依然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使得當時的失業率控製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比好些其它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失業率都更低。這表明,美國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解決好就業問題。
確實,麵對全球化的挑戰,美國要致力改善其製造業,核心是要降低因高工資、高福利而抬升的產品成本。底特律的老牌汽車製造廠是典型的例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一輪減薪潮將會不期而來。
在經濟危機的陰霾籠罩下,這幾年在美國研發市場上投入的風險投資顯著減少;又由於政府的財政收入狀況不佳,政府對研發的支持力度也顯著減弱。但是,美國所擁有的世界上最先進、最完備的科技創新軟、硬件體係是其它國家很難COPY的。今後,美國的高科技公司可能還會在更多的發展中國家設立更多的研發分部,但主體的研發工作將會(也隻能是)繼續由美國本土的中心來承擔。美國在醫藥保健、生態環保、IT技術、新能源開發應用等領域都有著長遠、廣闊的發展前景。
由於嚴峻的就業形勢,美國在這幾年對外國人才的吸收容量有明顯的減小,但這不等於美國對外國人才的吸引力減小。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步恢複,美國對外國人才的吸收容量將會重新放大,這是毫無疑問的。
美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是大學學費上漲過快,它已經使得許多中產階層家庭不堪重負。從長遠來講,這將影響到美國青年人接受最好教育的機會,因而會影響到美國未來的競爭力。因此,象美國的製造業一樣,美國的一流大學在提供優質的教育產品時,如何節約開支、降低操作成本,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
在結束本帖前,我給網友們講一個笑話:
我的一位朋友與他的另一位朋友以前經常會就美國衰敗的問題爭吵不休。有一回我的朋友爭急了,就這麽對那位朋友講:如果說中國、印度能容納15億人,以美國的宜居、宜耕有效國土麵積,容納18億人絕對沒有問題。可是美國現在才隻有3億多一點人口。而且美國早已實現了現代化,現在無須大規模建房、修路、搞基建,所以不宜通過投資基建抬升GDP。但是美國可以通過放寬移民條件,允許從墨西哥、中國、印度移民二億人來美國。那樣,美國的廉價勞動力也充足了,基建也能夠熱火朝天搞20-30年或更長時間,GDP也會隨之持續大幅度上揚。還有一點,增加2億人口,對現在的3億多美國人的優質生活環境也不會影響太大,至少會比墨西哥、中國、印度的總體生活環境要好得多。
他最後問那位朋友:“你說美國能衰退到哪裏去?!”。從此以後,那位朋友再也不與他爭吵這個話題。
我今天的帖子也寫完了。謝謝大家的時間,並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