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新聞】陳水扁拋出進攻性軍事戰略“決戰境外” zt

(2009-07-19 08:14:24) 下一個
2000年6月16日,陳水扁在高雄鳳山參加台陸軍軍官學校(前身為黃埔軍校)76周年校慶典禮致辭時,發表了對未來“國防”事務的4點看法:一是要落實軍隊“國家化”;二是建立現代化、高效能的“國防”武力;三是精實戰備訓練,強化三軍聯合戰力;四是提升素質、改善福利,樹立“國軍”尊嚴。在談到加強“ 國防”武力建設時,陳水扁提出,要依據“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政策,積極籌建“高素質、現代化、專業化”的國防勁旅,並依據“製空、製海、反登陸”的作戰程序,與“精準縱深打擊、提升早期預警、爭取資訊優勢”及“決戰境外”的觀念,作為未來建軍備戰的方向。首次向外界宣示了“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提出後,立即在台灣政界和輿論界引起巨大反響。前“參謀總長”郝柏村在報紙上撰文批評“境外決戰”行不通;“行政院長”唐飛在“立法院 ”公開指出“境外決戰”定義不明確;一些“立法委員”提出質疑,認為兩岸之間沒有國境,不存在“境外決戰”的問題;台灣軍方特別是一向主張“灘岸決戰”的陸軍對此也頗有微詞,認為台軍不具備“境外決戰”的實力。對此,台灣“參謀總長”湯曜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自相矛盾地解釋說,“決戰境外”是指軍事領域,不涉及政治層麵,外界以“境外決戰”進行政治性解讀,與軍方的觀念有落差。“境外決戰”屬於政治層麵,是指要決戰於“國境”之外;“決戰境外”是指決戰要在“作戰地境”之外,是“國軍”用兵的一貫理念,並非新的構想。所謂“決戰境外”戰略構想,按照台“國防部”次長室程士瑜助理次長的說明,就是要根據“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在戰爭不可避免時,按照“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的作戰指導,發揮三軍統和戰力,殲敵於本土境外,將戰火帶離台島。目前台軍的作戰指導是“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頭”的“灘岸決戰”思想,而未來的“用兵理想”是要“決戰境外”。顯然,“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是“有效嚇阻,防衛固守 ”戰略的發展與延伸,與台以往的軍事戰略相比,“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主動性。“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擺脫了“防衛固守”,以求“灘岸決戰”思想的束縛,使台軍在未來作戰地點和作戰樣式的選擇上有更大的空間。二是進攻性。“決戰境外”是一種攻勢防禦思想,強調“戰略防守、戰術進攻”的作戰指導,注重“先製”、“反製”作戰,爭取拒敵於港岸,擊敵於半渡,製敵於背水。通過攻勢行動達到“防衛固守”的戰略目的。三是威懾性。去年漢光15號演習後,台灣當局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目的是加強威懾性。而陳水扁提出“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則進一步將防禦縱深推向彼岸,把大陸的主要城市、重要軍事目標都作為打擊對象,用台灣軍方的話來說,目的是“嚇阻敵人,使之不敢輕啟戰端”。四是欺騙性。實際上台軍目前並不具備“決戰境外”的實力,其兵力部署、編製體製和武器裝備均體現了“防衛固守”和“灘岸決戰”的作戰指導思想,其遠程火力打擊能力、遠距離兵力投送能力和指揮控製能力都無法實現“決戰境外”的戰略目的。陳水扁提出“決戰境外”戰略構想的政治意圖主要是為了穩定台灣民心,給“ 台獨”分子撐腰打氣,使之誤以為即便打起仗來,戰場也不在台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