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賞梅人;在網上有交流,有收獲
正文

用苛求堅守之心培養極致情操和品質,終必修得精致品味儒雅俊賢之美德

(2015-07-26 04:31:24) 下一個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是我們中華民族“十德”傳統的基本內涵。眾所周知,千年來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便是修身之學, 修身養德不僅是儒家道德的核心, 也是實現和奠定其人生夢想的基礎。至此,曆代的儒家學說將個人品德的勵煉和培育提升到整個華夏民族興旺與否的至高境界,並要求但凡具有高尚品質並渴望成為國家之棟梁者,其教育則必須從乳丫開始然逐級逐步提高至社會生活的核心即有望達登峰造極之頂端,近代政治家的代表人物,曾國藩就是我們學習效仿的最好典範,無怪乎人常言;從政要學曾國藩,從商要學胡雪岩,一定有其道理可言。

曆代儒家倫理學研究的核心是修身之學,思想家們把個人品德修養、品德教育、培育高尚人格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善良,樂觀,寬容,淡薄,忠孝,信譽,仁愛,和平,等等等等,經由曆代無數典著的闡述及通俗易懂的名言和警句,以及著名英傑楷模的磨礪和提煉--之俗稱為榜樣的偉力,終成為華夏民族植根於骨髓並溶於血脈之中不可剝離的做人之本。

善良是做人心理要素最基本的營養之源,樂觀又是普天下仁人誌士定要漸進培養積極向上的品格和應到達的目標境界,寬容是心理素質的調節閥,隻有學會寬容,人格方可談升華。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和標向,他是人心理素養的免疫劑。因而曆代儒家和當今研究者均不遺餘力纂寫無數篇章來構建和完善這一浩瀚而偉大的係統工程和人類整體極致而崇高的“品德論”!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我們的先賢為我們明確的指出了個人品德的社會地位,養成方式和旨向。

而怎樣實現這一宏偉理想,促使道德人格的養成,又怎樣將德智與政治,法製,理智及文化有機結合呢?在政治領域,儒家提出“仁乃為政之本”,應“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董仲舒指出“刑者德之輔”,禮治,就是將人的道德要求規範化、製度化,使得道德要求變為可以直接操作的具體規定,若道德精神具體地融入於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之中,當人們在閱讀和欣賞文學藝術作品之時,道德精髓就會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流注於人的心靈之中。

雖然個人品德形成的關鍵在於個體的主體認識、情感、意識等內因的作用,但諸如環境、 教育的外部影響同樣有著極為重要絕不容忽視之作用,曆史上的孟母三遷就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道德意誌的鍛煉。一般而言,是人們在踐履道德原則和規範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的毅力。道德意誌是促使個體品德行為反複出現並能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情感和意誌的支配下,在實踐活動中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的實際行動。道德行為的形成和長期履行是個人品德形成的關鍵階段和重要標誌, 道德知識學習,道德情感培養,道德意誌鍛煉隻有轉化為個人長期自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個人品德才真正得以實現。

即道德情感的培養。而道德情感是人們按照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規範去理解,評價周圍人和事時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她對個人品德的形成、發展起催化、強化的作用,是加強道德認識、堅守道德信念、錘煉道德意誌的催化劑,又是人們道德行為的推動器。
  道德規範靠就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其對道德行為發生指導和約束作用,因此,必須珍重堅守道德意誌的錘煉,這一點孟子亦有著十分到位而深刻的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自省慎獨,在個人品德的形成上,曆代儒家探研者不但強調學習,更強調自省。自省是指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麵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從而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提高自己遵守道德準則和規範的自覺性。

在中國傳統道德體係尤其是儒家體係中,總有三個結構性元素:即倫理性的禮或人倫,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養則是它們之間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與西方相比,中國沒有強大的宗教。但人們普遍認同中國倫理尤其儒家倫理的準宗教含義,這不僅因為中國倫理以家庭倫理為基礎,也不僅因為作為完成形態的中國傳統倫理的宋明理學中已經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參與了中國倫理的曆史建構和現實發展,更重要的是,倫理精神本身與宗教有相通之處。倫理必須作用於人們的精神才能在現實社會中實現。所以,中國道德哲學一開始就設置了兼具倫理與宗教意義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學,形成所謂“天理”概念,標誌著中國傳統道德哲學的完成。在西方,倫理的實體被人格化,這就是西方所指的上帝。西方最擔憂的問題是:“如果沒有上帝,世界將會怎樣?”中國自孔子始最擔憂的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兩者對比,不難分析出東西方兩個領域裏不同認知觀的思想倫理觀。

在中國,倫理性的實體被哲學地把握和表達,但由於它同樣具有某種終極性的意義,同樣具有神聖性,因而寄托於集自然、倫理、宗教於一身的“天”的概念予以表述和表現,即人和大自然----神明天聖的必然聯係以及對神聖的無上崇敬,這就是雖然佛教起源於印度,但真正意義上使其發揚光大的卻是我大中華,佛教幾乎成為我們大中華的國教,因為佛家思想境界之精髓已經深深地融入到我們的精神境界之中。相信,不遠的將來,西方的基督教將真正為我大中華所用之,這一天可能不會太遙遠,不信我們走著看,坦率的說,千年來中華民族儒學思想家們的目光,向來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去放眼世界的!

《修身》講:“好法而行,士也。”《修身》還說:“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荀子認為士的天職是正身,“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貧,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然《榮辱》曾說:“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尚誌。”又雲:“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如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腹有詩書氣自華” 人的修養,儀表,氣質是由內而向外散發出來的一種逼人的魅力,這是金錢、權勢所不能營造的。人格無貴賤,階層有高低。做人不能有俗氣、更不能有浮氣和匠氣。“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學會容人之過,方顯大家之本色;大肚睿智的低調做人,對他人的小過失以大度寬容而待之,會使人沒齒難忘,終生感激。謙卑是一種智慧,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謙虛是終身受益的美德,美的智慧修養是我們的出世資本,君子的風度是中國文化人達到的人格至高境界。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大氣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是需要用德行去修養,用智慧去創造,大氣的人才具有君子風度。常言道;讀大家之書,做大氣之人。儒雅之士他一定是和藹善待害羞者,溫和的對待陌生人,仁慈的麵對可笑之人。要做到眼界開闊,放眼全球,就要勇於拿出占居高處去眺望遠方的姿態和氣勢,不斷地努力進取,才不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時刻銘記,要不斷的學習和吸取先賢的優秀品質,如範仲淹的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出江湖之遠都應該係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如果我們嚴格按照先賢無即是儒教,佛教及基督教上的要求告誡來約束自己,去如饑似渴孜孜不倦的態度努力去讀“大家之書”,那麽我定信:我們將離精致品味儒雅俊賢之美德不遠矣!

 

結束語:近來總感自己對有些問題迷惑不清,出於無解,索性拜讀了一些自己感覺有幫助的“大家之書”,讀後似乎有些收獲,所以淩淩亂亂寫了些感受,若有謬誤,可共同探討,以助提高本人對人的品質和品位的認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ardenia1020' 的評論 : 網上老朋友,謝謝來遛彎,謝謝分享。
Gardenia1020 回複 悄悄話 美文,讀後受益多多!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謝謝曉青,注意保重身體。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學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