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1)
2011 (49)
2012 (82)
2013 (68)
2025 (1)
杜甫絕句解
杜甫工於律詩,絕句頗少,但卻不乏名篇。江南逢李龜年被蘅塘退士譽為少陵壓卷之作,初讀淡而無味,結合曆史背景才知其中奧妙,而從詩詞審美角度看,蘅塘退士的讚譽毫無誇張之嫌。另一首七絕也許更為大家所熟知,且看: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一般人將這首詩列在純粹詠物,其對仗的工整堪為絕唱,絕句中兩聯皆成工對是很少見的。然而詩聖筆下純粹詠物多少讓人有所懷疑,而杜甫花那麽巨大的功力去詠物而不夾帶點自己鍾情的私貨,似乎不符合老杜一貫風格。本詩關鍵是最後”東吳萬裏船“如何解。這是指從東吳來的船,還是要發往東吳的船?何以判斷這船跟東吳有所瓜葛?其實從詩歌思維來看,將現實景物拿來以抒發個人胸臆,絕不可拘泥於現實的局限。實際上少陵當時所見船隻很可能跟東吳沒有任何關聯,甚至於他透過門所見到的景色中根本就沒有船,這個“東吳萬裏船”完全是杜甫頭腦中想象出來的東西。
那麽,問題有了,杜甫為什麽要想象這樣一艘船呢?他不是畫家,斷不是要構圖而已,而是要抒發他自己的曆史人文感慨。再看另一首七律是如何寫的: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裏橋。
這是《野望》的首聯,七律首聯即對,不得不驚歎老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狠勁兒。這句含了一個極其著名的典故,是費禕奉後主之命孔明之托遠聘東吳,以達成外交共識。當時費禕辭別諸葛亮時說了一句:”萬裏之行,始於此橋“。因此那座橋曆來被稱作萬裏橋。有了這個典故,我們再看絕句中的那最後五個字,顯然杜甫是將萬裏二字也嫁接到船上了,萬裏之行,全在此船,如此說當無不可。杜甫在成都的時間,對劉備諸葛亮以及蔣琬費禕等君臣的心係蒼生的誌節多有感喟,在這首詩裏借物詠懷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這樣,從詠物到最後落實到深沉的人文曆史詠歎上,詩歌的靈魂才不會輕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