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耶穌與孔子論行善

(2013-04-16 12:06:09) 下一個

耶穌與孔子論行善--耶穌言之一,孔子言之二

玄野

耶穌說,你施舍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馬太福音6:3)。意思是行善不要為了回報,不要因為行善而自以為義,不要因為自己行善了就覺得世界虧欠了自己。人在物質世界的最高價值追求是秩序,行善是人的屬性,是上帝規定給人的道。行善者絕對不能以成功者自居,或者作為別人的挽救者來行善。用物質換來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會隨著物質的腐朽而腐朽,精神的提升在人的內心裏。幫助別人不能要回報,也不能考慮回報,這是自我修養過程,是人自己向人類價值的皈依,是人對自我靈魂的關照。索取回報或者目的在於回報的幫助不是行善而是交易,為了達成個人虛榮心的資助也不是行善而是對人性的玷汙,為了名譽的資助不是行善而是對民眾的欺騙。用錢財來證明自己的優越是虛榮,虛榮作祟,是對個人人格的踐踏。

不再因為善行給自己帶來的結果而煩惱,不再糾結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再顧忌自己的善行所聚集的外界的各色目光,不再誠惶誠恐於世俗對你的善行的評價,而是以耶穌所述的原則行善,那麽我們首先最應該行善的空間在哪裏呢?不在天涯海角,而就在你的家庭和親人那裏。照顧家人,培養子女,很多人認為是自私,其實人們誤解了,這些事情正是每個人所能行的最好的善。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儒家的理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文僅限於討論父子關係,這就是孔子主張的父慈子孝,或者通俗地說,父母對子女要慈愛,子女對父母要孝敬。後世的說法則更加簡單直接,諸如:"百善孝為先","子不教,父之過。"就是說父母投資教育兒女是其必盡的義務。基督教和儒教在人的修行上看似別若涇渭,實際上是到達同一目標的兩個道路,麵對同一聖道的兩種視角。耶穌一語道出行善的根本原則,儒家則修撰了行善的具體章法。

人們的潛意識中普遍有一種誤解,認為行善就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幫助與自己完全沒有利益關係的人,要避免利己,隻能利人,也就是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當中提出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當然,這些情況的確是行善,但是這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並不占主要部分,你一生隻有很少的機會如此行善,你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間度過。其實人行善與作惡是貫穿在自己生命的每分每秒的,你可以貪欲虛榮或者懶惰而揮霍物質財富,並且汙染自然環境,你也可能因為放縱個人而失職於對子女或者父母的責任;另一方麵,你恪盡職守,履行個人的社會職責,可以對家人或者朋友稍加關注而解決他們時刻都可能遭遇的困境,你也可以對自然多加敬畏而盡量節約資源。而在行善方麵的這一似是而非的原則也正是共產主義最終銷聲匿跡的核心原因之一。共產主義在道德體係上徹底排斥傳統社會建立在家庭單元上的架構,而片麵誇大克己奉公,將統治階層塑造成了本性上無法脫離傳統價值,而表麵上還要表現出偉光正麵貌的兩麵人。最後的結果是共產主義的虛幻當然無法實現,而傳統的道德體係也被遺忘。共產主義在教化風俗與道德上麵所造之業還要肆虐一兩代人。

如果你隻看重那生命中不足萬分之一的時間去給陌生人行善,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的人,忽略了自己分秒都在交互的自然界,從而錯過了自己絕大部分的行善機會,那是何等的遺憾呢?這種思路中,好像個人利益和行善是對立衝突的。表象上這看似聖人的舍己無我,本質上與聖道相反。因為這樣的錯誤,大家往往在行善過程中刻意地避免自己與相關的親朋得到好處。自我與世界對立起來,自我在世界中獨立出來。這種狀態的忘我恰恰是某種層麵上的自我執著。如果真正理解了無我境界,人就不會在世界和自我之間焦慮掙紮,會用最平靜的心看待世界一體看待自我。自我和世界之間並不是利益衝突的雙方,自我屬於世界。人對包含自我的這個世界整體行善,你的行善效果最顯著的就是與你聯係最密切的你能看得最清晰的那個社會空間。

一個有充足理性的人,一個能夠基本超越欲望支配的人,他首先要負責的是自己的個體,其次是對自己家庭成員的身體和心靈的關照,然後是自己的親朋好友直到自己這個民族,再後麵就是普天下的人和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生命與秩序。這裏不是說跟你近的人你就先關照,遠的人就靠後,而是說,隻有跟你近的人你才了解他們,你才明白他們最需要什麽,而你的作為的實際效果也會更好,這樣你的作為對世界整體的作用才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如果因緣造化將一位落難人安排到你麵前,使得你成為最了解他的困境並最適合幫助他的人,從儒家角度說,就是見義勇為,在所不辭;而從基督教角度說,就是那個著名的好撒馬利亞人的典故。行善的要旨不在於你將個人利益放在褲兜裏還是拋到了九霄雲外,而在於你的那個有限的努力最終起到的效果。

對於行善的具體操作過程,儒家的思路很好很確切,如孔子所道:"推己及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還有就是比這種思路更激進的"己欲利則利人,己欲達則達人。"在平常生活意義下,行善的次第就是儒家八條目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家庭中的善行能夠將家庭安定了,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從我們所能影響的深度看,對自己家庭和親戚內部的善行,可能獲得最深入最明顯也是最長久的效果。因為家庭內部我們最熟悉,而且也知道其症結所在,這種投入與關愛往往事半功倍。最大的不同是這樣的作為很難為外人知曉。如果我們能夠在處理對父母的關係和對兄弟姊妹的關係中拋卻利益的考慮,拋卻個人聲譽的考慮,完全從一個長遠的家庭關係和後代教育,以及自身和親人的修養出發的話,此種善行所付出的最少,所收獲的最大。

關於行善,很多人往往執著於公平回報,其實人的本性規定了你有行善的義務,而回報是社會結構的問題,不是個人所應追求的東西。社會的公平正義應該是人的追求,但個人的公平回報卻是可以關注但不能求索的事情。人進入物質世界無端擁有了許多,也必然無端拋棄了一切而離開這個世界。物質是人類精神的承載,人應該打理物質世界。但是,若執著於物質權益在人際間的對等交換,人必將迷失在物質世界繁複難測的流動中。

關於耶穌的愛人如己和儒家的愛有差等,基督教和儒教間爭吵了有些年頭了。其實,這是雙方沒有互相理解也沒有仔細分析各自經典要義造成的。愛有差等不是基於關係的遠近而確定的親疏次第,而是基於人的影響範圍認知範圍所確定的最有效的行善次第。

正如本文的邏輯敘述過程,如果你從耶穌的行善理念出發,用理性工具來推導自己的行善方式,那麽必然會得出儒家所倡導的行善路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9)
評論
Xiaomma 回複 悄悄話 養子女是想求回報但通常很難得到
fungfung 回複 悄悄話 1 Timothy 5:8

Moreover, anyone who does not provide for his own people, especially for his family, has disowned the faith and is worse than an unbeliever.

37213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ouncingball的評論:
恐怕要回到什麽是聖人,什麽是宗教的定義去了。耶穌沒建立宗教,那他是劉曉波了。
happyybkj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香的花生米的評論:
國人這些國寶現在有多少人在學?拿來研究時什麽都有,可有多少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
============================================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己的身邊做起--
有好的菜譜,隻要自己嚐試著做,就能嚐到美味~~
bouncingbal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37213824的評論:
摩西,穆罕默德都不是聖人,他們是各自一神教的創始人和教主而已。釋迦佛在世時的團體其實是學院,他更像學院的導師和校長一樣教導他成佛的方法和對佛的正確理解。比如,現在大學裏大學生都生活在一起,而且也有一定的大學學院規則保證生活在一起的人能和諧,你不能說大學就是宗教。釋迦佛沒有建立宗教,而是後來他的學院內分離出來的不同學派最後演變成宗教的。柏拉圖也創辦學院,但是柏拉圖卻沒有建立宗教,嘿嘿!耶穌也沒有建立宗教,而是想建立宗教的人為建立宗教而利用耶穌的話和事跡。不明白的後人,還誤以為是耶穌在建立宗教。
聖人是不可能受宗教的束縛的,宗教也從來都不可能束縛聖人,嘿嘿!
老子,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耶穌,佛陀都是聖人,他們不建立宗教。
changfeng06 回複 悄悄話 養子女不求回報,恐怕還是西方價值觀傳入中國之後。
香的花生米 回複 悄悄話 說來說去 ,其實人的道德概念是要經常提醒的,而且有文可循,國人這些國寶現在有多少人在學?拿來研究時什麽都有,可有多少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所有的都是父母長輩那裏來的,這樣口頭一輩傳一輩,還有多少在下一輩中?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37213824的評論:
仁兄所言為是。顯然,摩西和穆罕默德是明確立教的,而老子明確是未立教的,而且以後的道教也已經偏於莊子,而與老子有距離了。另外一個明確不立教的聖人是蘇格拉底。孔子則處於立與不立之間,而且儒教更被當代人稱作最象宗教的非宗教。至於儒教成教到底從何開始,也許從子思的"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開始。當然子思的"道"和老子的"道"定義不同。佛陀那邊呢,據佛家的一些記載,佛陀肯定是立教了。但是當代許多學者都聲稱佛陀從更大的意義上講是心靈輔導的導師,而不是一個教主。當然佛陀圓寂後成為無可爭辯的教主了。我的一點疑惑是,印度文化沒有中國文化那麽看重曆史真實,佛家關於佛陀曆史的記載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耶穌如何?立教還是沒立教,他的本意是規正當時猶太人對猶太教的曲解呢,還是要另立門戶?當然從天道角度看,任何信仰最終都指向那唯一的上帝,如果耶穌是指著唯一神說的,就沒有另立門戶的必要。因為猶太教積重難返,無法自新,耶穌殉難後十二使徒另立門戶就成了必然。
這裏好像又出現了一個譜線,從不立教到立教依次為:蘇格拉底,老子,孔子,耶穌,佛陀,摩西,穆罕默德。
37213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野的評論:
前幾天在文學城看到一句話:宗教是獲得信仰最簡潔的途徑。
如果把組織和規條看作宗教的判別的話,儒釋道三家的教主人隻有釋迦是宗教創教者。佛教在釋迦佛在世時,就有團體可團體生活的規章(戒律)。西方宗教,猶太教是摩西創立的;基督教是耶穌建立的;伊斯蘭教是墨哈默德建立的。如果說摩西、耶穌或者墨哈默德是聖人,就不能說聖人不創教。舊約五經,那麽多條條款款,是摩西定的。耶穌建立了他的教團,繼承和改造了摩西規條。墨哈默德就不用說了,他的規條都在可蘭經裏。摩西和墨哈默德不但創教,而且是軍事領袖。
所以,聖人不創教之說不正確。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37213824的評論:
聖人不建立宗教的說法,好像由來已久。我個人理解,聖人是否有建立宗教的本意可能比較難下結論,我更傾向於關注聖人的言行在宗教建構過程中的具體作用。
我對宗教和信仰的認識是這樣的:信仰是人的首要需求,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有獲得清晰和正確信仰的機會。因為這樣的困境,聖人就修築了一些達成信仰的道路供後人采用。有些東西會成為教條,讓後人遵循,使得人們即使得不到準確理解信仰或者悟道的機會,依然可以通過信守教條來達成美好的生活。
我想,聖人本意與宗教的關係可能是很有意思且很龐大的題目。
37213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野的評論:當我們分析聖人的時候,我們往往陷入兩難。第一,聖人是言行的高峰;第二,聖人有知識的局限。
關於聖人的知識局限,方舟子等人的說法大都比較靠譜,我就不鋪開說了。我曾經連續幾天專門比較分析這些不同意見。
由於聖人表現出局限,這就給我們想發揚聖人的人一個大問題:哪些是孩子,哪些是水?這也給信徒帶來問題:崇拜聖人,是不是意味著要崇拜普通人?要這樣,宗教徒們就是自己抓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提起來。
如果說天道或者上帝是我們的跟隨目標,那麽隨著曆史的演進,他就越來越抽象、越來越高。根據聖經,摩西是親自與上帝對談的人,耶穌離上帝的距離也不比這遠。按照我所假設的,就沒有人能與上帝交流,交流的對象隻能是“使者”,這“使者”可能還是n層間接的。宇宙萬物相互作用,時勢造就聖人,聖人引領時代,這與上帝的作為互補妨礙。
按照巴哈伊教的見解,上帝的啟示是漸進的。後來的聖人,帶來新的啟示,適應新的時代。
說多了。林語堂把耶穌的教導精煉成兩點:愛神,愛人。用我的理解來說,前者是對充滿無窮奧秘的宇宙的本質敬畏;後者是佛家說的和樂善生。

關於左手右手,我看了品茶壇的回複,這些回複大都沒抓到關鍵點。愛神是核心,人是上帝的仆人,善行是上帝交代的任務,不能自肆功德。按照這樣的理解,就不是要不要牛的問題。善行,與理解相結合的。左手右手是方向,不是目的。據我理解,上帝也是方向,因為上帝的本質人類永遠理解不了。

37213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ouncingball的評論:“聖人不建立宗教”
不同意這點。至少耶穌是要重整猶太教,這一點在使徒行轉記載得很清楚,是有組織的。這一點與中國老子的行為不同。
bouncingbal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野的評論:
所以我的理解是,聖人不建立宗教,宗教是後人利用聖人建立的。也許當初建教的目的是教人如何理解聖人,或者傳播聖人的思想。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宗教最後都毫無例外地發展成束縛人的工具。幾乎所有的宗教到現在都偏離了原來,也就是為何後來宗教改革不斷,嘿嘿!希望宗教最後都能恢複原貌,讓人真實一覽當初聖人的原貌,嘿嘿!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ouncingball的評論:
關於新約的人為構建,我也有同感。我個人對新約的態度是這樣:聖人的境界一般難以偽造,這就如同孔子所秉承的對天道的忠誠,也就是說,即使有聖人的資質,也必須帶著完全的忠誠對待天道上帝,才能有那樣的領悟。任何一點權謀都會導致喪失那個境界。從這個考慮出發,我比較信任福音書中耶穌的話,其中可能有因為記憶的差錯以訛傳訛,導致細節差異,但蓄意篡改耶穌的話,可能比較困難。
第二點,關於那些神跡,尤其是耶穌的事跡與舊約預言中的諸多對照,我以為,作者刻意將耶穌的履曆向那個方向靠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很容易做,其實際傳教效果也最顯著。
bouncingbal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umw的評論:
愛有差等,其實講的是一個秩序問題,可以上升到這世界是有序還是無序的哲學問題,嘿嘿!
流氓燕對某些人的愛,從好處想可以上升為平等博愛,從壞處想可以上升為亂愛無章,在世界觀上其實是也這世界是有序還是無序的哲學問題,嘿嘿!
愛有差等,認為世界是有序的,所以有先有後,有重有輕。
平等博愛,認為世界是無序的,所以無先無後,無重無輕。
愛有差等,傾向於基督教的一神教。
平等博愛,傾向於佛教的多神教。
以上是偶的愚見,還有神馬補充和修正的,請不令賜教,嘿嘿!
sumw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近仁1995的評論:
愛有差等,
想起 流氓燕 對某些人的 愛
sumw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近仁1995的評論:
愛有差等,
想起 流氓燕 對某些人的 愛
近仁1995 回複 悄悄話 儒家說“親親,仁民,愛物”,也就是主張愛有差等。

西洋人有時會為營救一隻狗或貓花上大力氣,但卻對老病纏身的母親疏於問候。
bouncingbal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37213824的評論:
其實我沒有你說的帶著挑刺心理去讀。而是最近再讀聖經的時候,突然發現新約裏麵好多東西是人為編造並且按照一定的邏輯編排出來的。尤其是約翰福音,你看裏麵的神跡的出現次序和耶穌話語的側重點變化,會看出它們把你逐漸從耶穌的純粹神性逐漸引向耶穌用神跡的目的是在拯救人的靈魂。其實是一個宗教逐漸確立的過程,也就是說是想建立基督教的人,借助耶穌本體,逐漸完成立教的一個過程。所以我懷疑,新約是人為的,耶穌不過是他們假借的一個本體。曆史上有耶穌實體,但是耶穌的原話和原事也許是被後來想建立基督教的人篡改了。有了這個懷疑,我一查約翰福音的成書確實是新約裏麵的最後才成書的。其實這中假借體立教的手法,中外古今屢見不鮮。比如道教就是假借老子的道德經來立教,嘿嘿!
37213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ouncingball的評論:
我不是基督徒。看你前兩個發言,我感覺你讀聖經是帶著挑刺心理去讀的。
行善不是遷就,培養懶惰。耶穌要傳的是道,在他看來這是他給人最珍貴的東西。這些人對不上茬,或者令他失望。再說了,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為人群永遠提供食物。關於神跡,人們也有不同的認識。
bouncingbal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野的評論:
所以聖經和耶穌基本上是空洞的,裏麵講的很多看似有理的原理,實際上卻是行不通的。儒家的東西比較實際,而且很多出自於實踐,所以比較可行。佛家和道家的東西正在研究,現在還無法評論。嘿嘿!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ouncingball的評論:
耶穌的話,往往是拍醒人而已。至於實際過程中的具體章法次第,我更傾向於儒家。其實,這不是耶穌的問題,耶穌和孔子各自的境遇和麵對的徒眾有著巨大的區別。
bouncingbal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appyybkj的評論:
我隻是舉了一個例子而已,例子舉得有些重就是為了說明問題,才會讓你誤解為“以己度人”。其實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根本無法實現“愛人如己”。即使耶穌也做不到“愛人如己”,不信你看新約,耶穌在行神跡喂飽了幾千人後,第二天確什麽也不給他們吃,就讓門徒打發他們走,並且說他們來是吃飯的,我不能再給他們飯吃。他不是也做不到嗎?既然愛人,為何人家來吃飯的時候不給人吃就把人打發走了,這樣與情與理都是不對的,嘿嘿!
z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你是用腦筋想過的,
但是,
說服力不夠.繼續努力.(用字該簡潔易懂為盼)
嗬嗬!
happyybkj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ouncingball的評論:
你好像混淆了“愛人如己”和“以己度人”的界限。
bouncingball 回複 悄悄話 愛人如己說得好聽,其實是空洞的,真的照著這個原則行動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根本無法實施。比如你認為清規戒律是你愛己的做法,但是你愛別人,當把它施給人的時候,別人認為正在受你的迫害,嘿嘿!
我是一元黨 回複 悄悄話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今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隻要有所崇尚,就會有人靠這種“崇尚”來賺不齒的錢。贖罪券就是這樣產生的。這就是為什麽中世紀的歐洲如此黑暗的原因。
vol86 回複 悄悄話 還有佛家的無相布施,好像也是相同的基本原則..
37213824 回複 悄悄話 好。佛家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培養也是從最近的關係來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