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1)
2011 (49)
2012 (82)
2013 (68)
民主政體的根本缺陷--論民主的原罪(七)
玄野
七 民主政體的根本缺陷
民主政體有兩個必然缺陷,首先,民主是屬於享有民主權利的團體的良好體製,沒有民主權利的團體將遭受傷害,甚至會逐漸毀滅。其次,民主隻在人們比較熟悉的價值觀念上有效,對於人們尚未普遍認識到的價值理念,民主不可能有何作用。典型的,奴隸社會中奴隸的權益就無法得到保護,再好的民主機製都無法完成這個任務。因為民主的底層基礎是具有民主權利的人各自維護自身利益,而不是從仁愛出發來實現社會整體人類整體和生命整體的圓滿。在民主社會,即使有聖人出來,也難以維護沒有民主權利的個體的利益。首先,社會的道德背景是自私自利的;其次,即使人們能夠體恤他人,因為一般人在物質層麵的掙紮中對切近的利益糾葛看得清晰而重大,對遙遠的利益糾葛看德模糊而渺小,所以即使大家能夠公平看待自己和別人的利益,也無法通過自己行使政治權力來維護沒有民主權利團體的利益。
現代社會的問題比奴隸社會更加深入嚴重,在於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的維護。人類之外的生命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就象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奴隸的地位一樣,它們徹底沒有表達自我權益訴求的能力和權利。在民主盛行的時代,人都在為維護自身利益而搏鬥,不可能顧及到其他生命的利益。人際關係是平等的,人與其他生命的關係是不平等的。但是,既然同屬生命,生命必然在某種層麵上具備平等關係,你不可能象對待一粒麥子那樣對待一隻即將破殼而出的烏龜,你也不可能象對待一粒沙子那樣對待一粒麥子。而在民主體製下,這些生命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因為你即使賦予了它們這個權利,它們也沒有表達的能力。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卻已經達到了在生命平等層麵上影響這些生命的地步。不是說要保護每個生命,而是說一個種群甚至一個物種的生存權都已經因人類的縱欲而被剝奪了。生命的平等權益必須在未來的世界秩序中得到體現,而民主憲政完全沒有解決這一困難的潛力。人類社會在科學上的長足進步,和在技術應用上的過度超前的爆發性發展,與人類在信仰哲學以及政治體製方麵的停滯不前形成巨大的裂差,人類如果不及時彌補這一裂差,災難就在眼前。
不錯,多數人的良知決定民主的結果,而人的良知來自於教育。“小撮良知強烈的人的呼喊,逐漸形成主流”恐怕不那麽容易。主流的形成首先會遷就民粹,因為代表是多數人選的,媒體也要投觀眾所好;其次受資本操縱,自然由於這個利益至上金錢萬能的社會;最後是傳統的慣性,那就是曆代的主流積累了。
同意. 民主既不能保證公平,也不能保證效率,但是能保證糾錯的希望. 能夠糾錯,就是人心對平等,公正的向往.
看看美國廢奴,是因為想幫黑奴,還是因為自己的良心?
看看現在硬要出現,逼迫人們麵對的同性戀的問題,是因為要幫這些人,還是因為自己的良心?
自己的良心. 這一點說明,教育重要.
小撮良知強烈的人的呼喊,逐漸形成主流 - 這是民主在糾錯,民主製度給了這種可能.
從中國最近這些年的形勢看,這個模式是基本可行的,隻是中層委任的可變空間十分巨大,需要細化。同時,各級政府的責任空間也必須徹底明確下來。
基層民主
中層委任
高層禪讓
基層民主
中層委任
高層禪讓
如果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前或剛萌芽之時,封建帝王作類似的宣稱好像也沒有錯。這個說法沒有否定有更好的製度,並沒有自滿的資本。
民主是最糟的政體,但却是其它已经试验过的政體中最好的。(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
民主是最糟的政體,但却是其它已经试验过的政體中最好的。
樓下的引用道理很顯然,不知為何在中國還算是“非主流”。老共內部有些人昏了頭。
楊帆 新浪財經 2006年05月18日
抽象談論效率與公平的文章,浩如煙海。我們需要的,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把二者關係做具體的,曆史的說明。理論上的真問題,必須結合實際中的真問題,才能具有實際意義。
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基本關係。所謂效率,主要指經濟微觀層麵,企業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但經濟效率也可擴大到產業層麵,指一個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拉動效應,有前向關聯,後向關聯等;還可包括宏觀經濟層麵的總體效率,即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波動的減少,防止壟斷,過度競爭,傾銷和重複投資,改善對外貿易條件等等。不能僅僅把經濟效率理解為單個企業的眼前利潤,即使單個企業的經濟效率,也離不開長期發展戰略,市場的占有率,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社會貢獻與社會形象等多種因素,不是單純的利潤指標可以代替的。企業的效率,前提是符合社會效益,如不能造成環境汙染,危害社會等,在現代生產中,企業活動的外部性問題已被尖銳揭露,脫離社會效益的企業微觀效率不能被社會承認,這一點在財務上也將體現出來,即把企業活動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打入企業成本以降低利潤,企業的虛假效率必然被剔除。
至於“公平”,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流派經濟學家長期所忽視或者有意排斥的問題,他們的學術理由之一就是:效率有明確的指標可衡量,而公平的概念太泛,不能量化。其實,國際社會對於公平越來越重視,並給出了明確概念。2000年10月,180個國家元首簽署的《千年宣言》概括了世界銀行奮鬥目標:消除饑餓和極度貧困;普及小學教育;消除性別歧視,賦予婦女平等權力;降低嬰幼兒死亡率;減少孕產婦死亡率;消滅愛滋病、瘧疾等疾病;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扭轉環境資源的耗竭趨勢。根據中國青年報采訪世界銀行專家鄒恒甫,社會公正至少包括四大內容:
第一,機會均等。每個公民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發展機會。機會均等要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公共政策向機會最少的那部分人傾斜,以增加他們的發展機會。例如,教育是影響人們發展機會的關鍵因素之一,公共政策應該保證窮人也能享受基本的教育。
第二,過程公平。雖然公民的先天稟賦,如身體狀況、智力、家庭環境存在很大差異,但公民利用自己的稟賦、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回報的過程必須是公平的。人們不能因居住地、性別等方麵的差異而受到歧視。例如,農村居民必須同城市居民一樣,完全平等地參與競爭,同樣的付出應該得到同樣的回報。
第三,按貢獻進行分配。根據每個成員對社會的貢獻大小進行有差別的分配,多努力者多得回報。
第四,確保基本生存條件。社會必須給每個公民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機會,避免一部分公民陷入絕對的貧困和被剝奪狀態。這就是說,政府必須調節資源的配置結果和收入分配格局,以維持每個公民最起碼的生活標準。
四個內涵之間可能出現衝突,例如為實現機會均等和避免絕對貧困,必須對弱勢群體進行政策傾斜,會影響過程公平。阿馬蒂亞·森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發展》中指出,社會公正的具體內容和具體體現取決於每個社會自己的選擇,隻要社會的決策過程是民主的、每個成員都有表達自己偏好的正式渠道、政治決策機製能綜合每個公民的意見,社會選擇的結果就是可以接受的。
依據國際上中等偏下的水平,中國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支出應各占財政支出的六分之一,共占50%;按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30%計算,應達到GDP5%,三項共占15%。
國際思潮可以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劃線,主張效率優先的為右翼,主張公平優先的為左翼。我以此為依據,又加上手段的激進與溫和,把中國社會思潮劃為溫和左翼,溫和右翼,激進左翼,激進右翼四種思潮。我主張溫和右翼與溫和左翼合作,既反對激進左翼(原教旨計劃經濟思想),也反對激進右翼。中國思想界的思維慣性實在太嚴重,許多人至今把“左傾”作為最主要的危險,對於新的“激進右翼思潮”缺乏警惕,甚至作為“改革開放大方向”加以維護,這就是主張以腐敗為機製,將權力與資本相結合形成“精英聯盟”,進一步買辦化,走對外妥協,對內剝奪大多數人民的“拉美化”道路。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中國改革開放自1995年以後,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同時,忽視了對腐敗的控製和對受損階層的補償,正在一步步滑向這一方向。
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在經濟方麵可以歸納為“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關係”。公平是指社會成員的收入均等化,效率是指資源的有效配置。計劃經濟有天然的公平取向,忽視微觀效益;市場經濟則重視微觀效率而使收入差距拉大,這是效率與公平背後的體製因素。
為什麽不寫一篇 非民主政體的缺陷 - 不民主的原罪?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完美的東東,但你不能說:正因為這個東東不完美,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這是個沒有用的東東。如果沒有用,那你到說說啥是有用的。
挑毛病誰都會,問題是怎麽解決?
民主不是萬能的,也遠不及完美,但是確實迄今人類社會所擁有的最好的體製。非民主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優點,但是卻不是一個可以普及的體製,看看茉莉花,你就應該明白。
不要用印度河菲律賓來告訴我民主是不通的路,你怎麽不看看歐美那些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