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1)
2011 (49)
2012 (82)
2013 (68)
約拿的神跡與永恒的宗教主旨
玄野
約拿書是舊約全書中的一部,因為耶穌曾經特別強調了約拿的神跡,所以基督徒對約拿神跡十分熟悉。如果越過神跡去審視此書中透露出的宗教哲學,我們可以體味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宗教靈魂。這可以解開許多人在學習聖經的過程中相似的困惑:為什麽舊約裏麵對異族異教那樣地殘酷殺戮,新約中耶穌卻倡導愛人如己,不分種族地域。二者所倡導的思想不是巨大的矛盾嗎?其實,耶穌的宗教思想基本來源於舊約聖經,通過約拿書我們可以體會到這種神學理念的一貫。耶穌所確立的最頂層宗教信條有兩個:一為"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二為"愛人如己。"而且強調說"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很顯然,耶穌的宗教哲學與舊約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將眼光開闊一些,我們會發現這和儒教的信仰驚人地一致。曾子評價孔子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不是忠於某個事業某個政黨或者某個人。從忠於事實,到忠於自己的良知,包括道德良知,生活良知和學術良知,再到忠於天道。恕通俗地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與恕恰恰和基督教中耶穌所要求的兩大誡命準確對應。下麵簡單解析一下約拿書中所表達的這種不分種族地域時代的人道真理。
首先將馬太福音關於此的記載摘錄如下:
Mat 12:38 當時有幾個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我們願意你顯個神跡給我們看。
Mat 12:39 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跡,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
Mat 12:40 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裏頭。
Mat 12:41 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裏有一人比約拿更大。
路加福音的敘述大致相似,姑不贅述。
兩部福音書將當時的猶太人與尼尼微城的亞述人對比,認為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約拿為尼尼微人所傳的信息和所成的神跡,耶穌也要在那個世代給猶太人傳相似的福音和相似的神跡。所以,耶穌說隻有約拿的神跡給他們看。
如果隻從字麵上理解約拿書和福音書中耶穌的話,也許不過是普通的勸誡而已。但是如果真正理解了耶穌的仁愛思想,對尼尼微的曆史以及亞述人和猶太人的關係也有大致的了解,我們會發現,約拿書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準則是何等透徹。
我們先來看約拿書的敘述。
Jon 1:1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
Jon 1:2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麵前。
Jon 1:3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
約拿為什麽要逃跑,不聽神的話?在那個時代的希伯來文化中,逃避神,拒絕神的命令是最嚴重的罪過,所應得到的懲罰要比肉體的死亡還大。約拿為什麽敢不順從神的明確指令?不是因為欲望,不是因為對殘暴的亞述人的懼怕,也不是簡單地如某些基督徒所認為的如同頑童般的不聽話。實際上約拿的本意是要維護神一貫的公義,即使自己麵臨下地獄都在所不辭。得到這樣的神諭,約拿認為神發錯指令了,或者說一時糊塗了。結合亞述人的曆史和約拿書在後麵的記敘,我們可以明白這一點。
我們看亞述人的情況和他們在曆史上與猶太人的關係。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首都,約拿書中談尼尼微人,本質上就是亞述人。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人是稱霸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民族,其殘暴的掠奪與破壞曾經使得中亞南亞地區的許多繁花似錦的都市變得荒無人煙。但是他們和亞述人的殘暴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蒙古人的戰爭以統治地域的廣闊為最,而亞述人的戰爭卻以暴虐著稱。前者的戰爭目的在於征服和掠奪,而且在征服之後蒙古貴族能夠皈依各種文化宗教;後者卻不但掠奪,而且以屠殺與殘暴為榮,不但向被征服者炫耀其對俘虜的虐殺,而且在自己的曆史記載中也將這種屠殺作為榮耀的事情來記載。當然,生活在西亞的猶太人也難以逃避,尤其是猶太人的富庶更使得他們成為掠奪征服和屠殺的重點對象。在曆史上所有曾經強盛的民族與國家中,亞述帝國理當被列為最凶殘最恐怖最窮兵黷武的國家了。
一個靠掠奪為生的民族的衰落是必然的。就象寄生蟲因為宿主被侵害逐漸衰弱後也必然滅亡一樣。富庶的城市與地區,有很大的掠奪價值,但是被再三洗劫後,就隻剩下上帝賦予這片土地而無法帶走的泥土了。這土地與天賜的氣候,能夠生長出足夠當地人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物產,卻絲毫都不能提供具有掠奪價值的奢侈品。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天地繼續滋養被殘暴欺淩的民族,而遺棄掠奪為生的民族,從而導致數十年後的複仇。這是曆史上許多強大民族突然崩潰的典型曆程。
約拿知道了神要毀滅尼尼微,希伯來人和西亞各族的苦難就要結束的,公義就要得以伸張了,他為什麽還要去那城通知那裏的人拯救他們?亞述人如此惡貫滿盈,如此野蠻,如此有損於公義,神卻要命令約拿去救他們。要讓亞述人複興再蹂躪各族嗎?這種時機下,有公義心的人都會拒絕。個人生命事小,民族人類繁榮事大。所以,在這種前提下,約拿就抗拒神的命令,不去通知亞述人,讓神來毀滅那個城市。約拿的逃跑,及其與神的對話,明確顯示了他對公義的如此理解。他麵對生死抉擇時刻,甚至主動而平靜地接受死亡。
Jon 1:12 他對他們說、你們將我抬起來、拋在海中、海就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這大風、是因我的緣故。
約拿自取死亡,其內心的動機何在?與其說是為了一船人的生命,不如說他在琢磨著自己死了,沒人給亞述人宣告神諭,上帝就自然毀滅那城,猶太人和各族的苦難就結束了。
其後就是那著名的神跡,約拿的絕決在神跡之下顯得十分脆弱無力。
Jon 1:17 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
Jon 2:10 耶和華吩咐魚、魚就把約拿吐在旱地上。
Jon 3:1 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
Jon 3:2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
經過這樣的神跡,約拿依然不能理解神的意圖,但是知道神意已決,約拿隻好遵從。
Jon 3:4 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
Jon 3:10 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完成使命後,Jon 4:1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人對神發怒,在猶太人的經典中,這也許是唯一的例子。非但如此,對自己幫助拯救亞述人的事情,約拿不但不以為義,反而認為是巨大的罪惡。
Jon 4:3 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自己求死的事情在那個時代可能不稀罕,但是因為遵行了神諭而自己不理解以至於求死就絕無僅有了。約拿如此說,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行為使得惡人得不到應有的報應,或者說惡人的生命延續將導致好人的災難。
經文在說出神的最核心的本義後戛然而止。
Jon 4:10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
Jon 4:11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這是對人對生靈對秩序的仁愛,人的一切仁愛之心都源於此。這種愛不分種族,不分物種,可以擴展到所有的生靈。這裏所表達的仁愛思想與耶穌的哲學完全一致,與佛教的儒教的思想也如出一轍。能讓人消滅罪惡告別苦難的根本方法隻有寬恕和勸善,善的理念必須入心,才能將人從惡的對立的叢林哲學的自私欲望動機中拯救出來。佛教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用在約拿書所記載的神對待尼尼微人的方式中十分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