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1)
2011 (49)
2012 (82)
2013 (68)
2025 (1)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第一緋聞--子見南子分析
玄野
子見南子一事記載在中國傳統文化第一經典又超濃縮的論語中。孔子形象被毀掉之後,在這道德淪喪的年代,人們也就事事都往緋聞上靠攏,因為這一記載,孔子也就難逃被娛樂的命運了。原文很簡約: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白話文以來的國人多從緋聞的角度去看這個典故,而子路不說更為大家增添了證據。但是,論語的成書過程中將這樣一個模棱兩可的典故輯進來,相信不是儒門弟子想給後人留點思考題,更不可能為了給聖人來個汙點。其本意十分明確:教導人們學習聖道正心的功夫。子路可以因為對至聖孔子有不合禮教行為的猜測而當麵發脾氣,孔子的答複也肯定了子路的質問並沒有僭越犯上的錯誤。在天道麵前,師徒完全平等,為弟子們尊從備至的孔子,也沒有隱諱個人不規行為的權利。我們所追隨的是夫子所宣揚的道,而不單純是夫子本身。至於孔子與南子在精神上和世俗上的交流到底在哪個層次,相信不是論語編輯者要讓後人追求的東西。後世一直在糾纏這個問題,以愚人之見,實在沒有必要考證孔子和南子在當時確切做了什麽。
性是永遠的新聞熱點。隻要沾上邊兒,大家就往那裏想,其他微言大義都拋擲不顧。在談論道的時候我們必須糾正這一方麵的的誤導。這種誤導最典型的案例當數衛靈公與彌子瑕的分桃典故。韓非子當年詳細敘述,目的在於論述如下理念,同樣的事實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賢能或罪惡的結論,關鍵要看掌權者的感情取向。如今,分桃斷袖淪為世人的戲謔談資,彌子瑕董賢敗亡的教訓,已經無人感興趣了。
論道的過程中,人應該超越於情感和欲望的控製之上,否則無法駛入正規。這是八條目中的正心功夫。人應該有對親人師長和領導的敬重。但是在討論天地正道的時候,這些感情就必須放在後麵了。在天道麵前的凜然正氣,當充丹田而貫全身。耶穌教誨門徒時隻提天父,從不談父母。這與儒家的天地君親師的排序相合。所謂天 道之路,大同小異。荀子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也是同樣的意思。古代中國將君放在親與師的前麵,有其道理。因為君是造福現實世界的最重要位置,社稷之重,關乎天命。如今西方社會將君放在了親的後麵,對於看不上眼的領導還要罵他是卑鄙政客。原因在於西方社會在製度上的成熟。社會的運作更多地依靠製度,每個人對製度的崇敬可比中國古代對君王的崇敬來得高。
當代中國物欲橫流,因口腹之需而顛倒黑白,附和權貴,流毒社會,荼害少年,誤人子弟,已司空見慣。於儒道之場必須杜絕。而由於政體淫威太盛,導致同道論道時潛意識中的自我保護現象,也是我們亟待超越的障礙。至於為了個人前途考量,枉顧理性,阿諛上級,以求名利雙收。即虧欠了大道,也助長了師長人性中的自滿,害人害己。大道無形無象,當代人就以為祂永遠不會君臨。於是,在大道麵前暢所欲言,甚至滿嘴跑火車。而在威權麵前,卻誠惶誠恐,謹小慎微,如恐哪裏惹得權貴生氣,影響了自己的收入和前程。殊不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有人的一切行為都在天道之內。而世俗威權卻須臾即逝,一切努力都成水中撈月。
無論儒道佛,抑或基督教,其中奧義既不能做文字遊戲對待,也不可做智力遊戲來用。給人兜個圈子,或來個腦筋急轉彎,證明自己的高雅與智慧,實在愧對聖賢。聖人傳教,唯恐你不明白,用各種方法,從各種角度,用合適的語言開啟,絕不會用智力遊戲來取笑別人,以顯示個人的智慧或高雅。孔子論仁,對不同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定義。這不是因為仁的涵義可以變更,實在是聖人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