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菜農
(2009-06-25 18:08:19)
下一個
說起我的那位崖公,不能不叫人拍案驚奇,頭頂三士頭盔(學士,碩士,博士),腰纏萬貫職銜(經濟學家),腳踏美利堅沃土。平日西裝革履,朝九晚五,閑暇布衫長鋤,精耕細作,雅興所即,還會琴棋書畫,舞文弄墨一番,是遠近聞名的儒士菜農。
不同年代的人,都會打上特定時代的曆史烙印。崖公生在困難時期餓肚子,長在文革中受歧視排擠,高中畢業就上山下鄉,有幸趕上改革開放,為了改變命運走出農場,白天麵朝黃土背朝天掙工分,晚上頭頂蚊帳,腿浸晾水(據說是提神和趕蚊子),挑燈苦讀。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金榜題名,成為一代天之驕子。乘著鄧小平開放國門的春風,一路勢如破竹,過五關斬六將,南征北戰, 東來西往,最終跨五洋越四海,飛到美利堅渡金。
二十四,五年前,中國正慢慢覺醒,國力貧弱,百廢待興,被外國學校錄取並給獎學金或助學金的在職人員,一律算自費公派。崖公研究生畢業後,留在大學任教。那時候,國家對外匯管製得特嚴,隻有純自費的,才允許對換25美元,純公派的國家給發500美元的安家費。所謂的自費公派, 就是國家給買去所在國的單程機票,同時定做一套西服, 裝門麵,即使親朋好友東拚西湊的人民幣也無處可換所需的外匯。當時的崖公,可謂是一窮二白,美金要等到美國後,大學開學,然後給指定教授做兩星期助教才有。提起那段經曆,真仿佛天方夜潭一般,我是後來才知道的,象聽章回小說。崖公當時身僅分文,就是大學外教給他的一美分硬幣,懷揣這一美分護身符就上了去美國的飛機。鄰座正好是位中國的公費訪問學者,兩人都是第一次飛出國門,一路攀談起來,差不多相同的背景和經曆,使他們越談越投機。那時候的人比較簡單和純真,當他得知崖公的情形後,不由分說地拿出一百美金,說是有錢了再還。飛機到達洛杉磯後,素昧平生的兩人就換機各飛東西了,開始了各自的異鄉尋夢之旅。
每位海外留學生的奮鬥曆程,都可以洋洋灑灑一通,待閑時再慢慢道來。現在要回到正題博士的菜經來。我們落戶的奧城,位於美國東北部,冬季可達半年之久,春夏秋三季氣候宜人。自從有了自己的三子(兒子,車子和房子),崖公的絕技和潛能就被一個個發掘出來,裝修地下室,添加陽台,汽車,房子的維護和修理,偶爾還露一下廚藝....尤其是種菜嗜好,十幾年的理論和實踐,一個菜農博士後都綽綽有餘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那種癡迷,越來越甚。為了提早吃到菜,絞盡腦汁,食難香,夜難寐,直到因地製宜地研製出育苗棚,育苗缽為止。下了種,就又開始忙出忙進,忙上忙下了,做筆記,拍照片,寫美文...那份對新生命的嗬護和期盼,溢於言表,就連孩子們都知道,以後孝敬老爹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一年四季都能種菜的地方,買棟房,置塊地,看著和樂融融的老爹,順天時,應地利地頤享人生....
夫何所求?崖婆又何樂而不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