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無狂想地

曼舞飛絮的羈旅,小小的足跡漂泊在文字裏,隨心而來,隨緣而去,隨意而遊,隨喜而嬉,天地一痞。
個人資料
ling198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的馬雲:記得當時是少年

(2017-02-03 23:00:24) 下一個

“你好,我叫馬雲。我剛剛開始學英語,我們可以做個朋友嗎?”

 

“你好,我是David,這是我的父親Ken,這些是我家人。很高興認識你。”

 

 

 

 

 

馬雲今天在澳大利亞。

 

他來到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紐卡斯爾。

 

2月3日,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布:來自中國杭州的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通過馬雲公益基金會,在紐卡斯爾大學設立了名為Ma-Morley獎學金計劃——這筆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模捐贈。

 

這個獎學金的設立,跟馬雲少年時在西湖邊的一段際遇、以及一位曾為少年馬雲打開世界之窗的澳大利亞人有關。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去紐卡斯爾。

 

32年前的1985年,年輕的馬雲第一次來到澳大利亞,就是來到這裏。

 

那也是他第一次出國。

 

“那段旅行時光讓我首次發現了中國之外的世界,是我人生的轉折點。”

 

故事在那之前就已展開。

 

 

 

 

 

1980年,剛剛打開改革開放大門的中國迎來了一支來自澳大利亞的代表團,這個代表團由澳大利亞·中國友好協會組織,和當時其它海外代表團一樣,他們的行程主要圍繞中國幾個核心城市,包括杭州。

 

莫利一家也在其中——父親肯·莫利是一位剛剛退休的電氣工程師,在1970年代加入了澳中友好協會;母親叫朱迪,他們還有三個孩子:戴維、斯蒂芬和蘇珊。

 

1980年7月1日,他們來到了杭州。

 

晚上,在西湖邊遊逛的時候,一個和戴維年紀相仿的中國男孩走上前來,微笑著,用略顯稚嫩的英語和他們打招呼。

 

 

15歲的馬雲和他新認識的澳大利亞小玩伴戴維·莫利攝於西湖邊。戴維胸前佩戴著澳中友好協會旅行團的證件。

 

"晚上自由活動的時候,我們在公園裏玩火柴,一個男孩走過來和我們打招呼,他想鍛煉一下自己新學的英語口語技能。他介紹了自己,我們互相寒暄了幾句,約定之後再來這個公園碰麵。"很多年後,戴維這樣回憶道。

 

這個十幾歲的杭州男孩,就是馬雲。

 

 

 

在莫利一家人眼裏,這個騎著自行車,到處主動和外國遊客招呼,以此來練習自己笨拙口語的少年,是熱情、獨特而上進的。

 

他突如其來,也帶來了一場不期而至的友誼。

 

但在那個時候,莫利全家都未曾料想到,這個中國男孩,和這場源自西子湖畔的友誼,可以綿延至之後的悠長歲月。

 

 

 

 

 

在那之後,像英語教材中的李雷和JIim Green一樣,來自中國杭州的馬雲與來自澳大利亞的戴維成為了朋友,筆友。

 

馬雲開始定期與戴維,以及他的父親肯·莫利通信,並和戴維一樣稱肯為"father"。肯告訴馬雲,“把字據留大點,這樣好在回信時把一些‘糾正’,寫在字距空白處"。戴維解釋道:"爸爸想通過這些細致的糾正幫助馬雲更好的學習英語,他也鼓勵馬雲說英語。"

 

 

馬雲小時候寫給戴維·莫利的一封信。

 

 

 

這樣的通信持續了五年。

 

五年後,1985年,馬雲21歲。像全世界都知道的那樣,在不停的努力之後,馬雲終於考入了杭州師範大學,並當選為學生會主席及杭州市學聯主席。

 

就在那年暑假,肯向他發出邀請:年輕人,到澳大利亞來看看吧。

 

1985年的馬雲,還從來沒想過可以到中國以外的國家去看看。在當時有護照都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肯鼓勵他:“試試看,說不定你就能拿到護照呢”。

 

21歲的馬雲在這種鼓勵下神奇的拿到了護照。但之後迎來的卻是一連串拒絕——當時的赴澳簽證隻發給政府公務、探親或留學等用途,卻連續7次簽證都被拒絕。

 

那時馬雲已經在北京一個地下室住了一周,帶的錢接近花完。

 

為了促成馬雲的這次旅行,Ken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去了紐卡斯爾市政府,並向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館發電報說明情況。

 

已經幾乎不抱什麽希望的馬雲沒有放棄。他再次來到大使館,看見一個老外就直接跑了上去:“我已經在這裏待了一個禮拜,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希望能申請到簽證,我想跟你認真的談一談。”

 

“你想談什麽?”

 

“我已經被拒簽了7次,等了一周。我已經沒有錢隻得回去,但至少得讓我知道為什麽被拒絕。”

 

這個人坐了下來。馬雲跟他講了那個故事,他是如何在西湖邊遇到Ken 和David的,他沒有錢,在澳大利亞沒有親戚、朋友,但就是相信這個緣份,就想去澳大利亞看看。

 

“他說你再待三天試試吧?我說不行。他說你再待30分鍾?這個人最後說,‘你真的想要這個簽證嗎?我5分鍾後給你。’”

 

KEN的努力,和馬雲的永不放棄,終於使得簽證通過。

 

 

 

這是一場如此來之不易的旅行。

 

馬雲當時隨身帶了100美金,但始終不敢拿出來——這是從全家所有親戚那裏才湊到的,簡直是全家人的全部家當。

 

但這場旅行真正改變了馬雲的人生。

 

肯·莫利的家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紐卡斯爾市郊區的新萊姆頓地區。這是馬雲第一次出國——一個月後,當馬雲回到杭州時,他好像已經變了一個人。

 

32年後,當馬雲第三次來到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回憶起那個時刻,他這麽說到:

 

“(1985年)在紐卡斯爾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出生在中國,100%是中國製造,也從未離開過中國。但來澳大利亞改變了太多過去的認知,我開始覺得必須得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去思考。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這次旅行打開了馬雲的眼界,改變了他的未來。

 

他也得以近距離的感受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

 

 

Ken和戴維帶馬雲一起去了悉尼的塔龍加動物園(Taronga Park Zoo)。

 

1985年,馬雲在澳大利亞悉尼。

 

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為:斯蒂芬·莫利、馬雲、莫利家的一個親戚。

 

在紐卡斯爾,馬雲還驚喜的發現公園裏居然有很多人在打太極,這也是他最喜歡的健身運動。

 

麵對外國人的馬雲並不羞怯。在當地郊區的一間會所,他甚至給當地的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做了表演,主要是他平時學習到的猴拳和醉拳。

 

馬雲在澳大利亞當地的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表演猴拳和醉拳。

 

當然,在那裏馬雲也首次學到了澳式英語——後來很長時間裏都被他錯認為是正統英語。

 

 

 

 

 

馬雲與莫利一家的友誼逐步加深。在馬雲去過澳大利亞後,肯·莫利帶著斯蒂芬·莫利(肯的次子)來杭州回訪。因為父母家的房子太小住不下,所以馬雲隻好把莫利父子安排到大學宿舍去住。

 

"我們在馬雲家裏吃晚飯,然後再騎車回學校。"斯蒂芬回憶道,"馬雲一直忙著為我們做飯,讓我們覺得很受優待。"

 

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為:斯蒂芬·莫利、肯·莫利、馬雲。攝於杭州。

 

馬雲放假的時候,他又帶著莫利父子去鄉下遊覽。回到杭州的那天晚上,馬雲擺了一桌酒席款待,還特地邀請了當地的一些貴賓作陪。

 

馬雲和肯·莫利馬雲在杭州請Ken Morley吃飯,舉杯共飲。Ken曾回憶說:馬雲請我們去他家,並為我們做飯,我們覺得很開心。

 

馬雲的大學生活並不輕鬆,麵臨很大的經濟壓力。雖然不用交學費,但生活費是必須要交的,這筆錢讓馬雲的父母感到為難。於是,肯·莫利再一次施以援手。"錢並不多,一星期也就5-10美元的樣子。因此每隔6個月,我會給馬雲寄一張支票。"

 

兩年多的時間裏,肯總共給馬雲寄了大概兩百澳元。

 

馬雲後來說,肯和朱迪為他所有的付出,“已經無法用任何言語來形容”。

 

 

 

 

這場友誼持續了24年。

 

2004年9月,在和西湖邊那個少年相識24年後,肯·莫利去世了,享年78歲。

 

曾經的少年馬雲,也已經40歲。

 

馬雲十分悲痛,他在唁電中稱呼肯為"澳大利亞‘父親’和導師"。馬雲難過而遺憾的說,自己曾計劃,有一天能和肯一起乘西伯利亞鐵路旅行。

 

馬雲陪KEN在杭州

 

這成為了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心願。

 

就像今天,再不會有人像肯·莫利當年那樣,細致地、一點點地糾正馬雲的英語。

 

肯的兒子,馬雲的少年筆友戴維莫利說:"這種想法現在看來太渺茫了。以(馬雲)他現在的身份,想像普通人那般出遊可能很難。不過我想,終有一天,我會代替父親來實現馬雲的這個想法。"

 

2008年杭州機場,馬雲少年時期的澳大利亞筆友戴維·莫利

 

在中國的語言體係裏,對這種感情的形容,往往會用“忘年之交”。

 

在馬雲家裏和辦公室裏,一直有個位置,放著他與Ken家人的合影。

 

 

 

 

 

馬雲帶Ken遊覽杭州。馬雲回憶說:每次見麵我們都會爭辯很多事,盡管Ken常說“Jack你在瞎扯”,但他總以極大的好奇心和善意支持我。

 

37年後,2017年2月3日,馬雲第三次來到澳大利亞紐卡斯爾,肯的家鄉。

 

在悉尼,當馬雲與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會麵時,馬雲說:因為ken,澳洲之行是一次感恩之行。

 

北京時間23日上午,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悉尼與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Turnbull)會麵時表示,澳洲之行是一次感恩之行,因為KEN

 

馬雲向澳大利亞總理介紹了自己少年時代的這段‘緣份’,也是他對澳大利亞特殊感情的根源。在介紹這段往事時,馬雲向特恩布爾總理說,Ken為自己打開了一扇世界之窗,這也是他對澳大利亞心懷感激的原因。

 

“盡管當時7次申請簽證才最終成行,但正是年輕時期赴澳渡過的這段時光,當地的文化、景色以及人民,徹底改變了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

 

第一次聽聞這段往事的特恩布爾對“年輕馬雲的澳洲之行”作出熱烈回應,他將Ken與馬雲的往事稱為“偉大的跨國友誼”。

 

這段“跨國友誼”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會談中特恩布爾主動提到馬雲首倡的eWTP(全球電子商務平台),認為這對澳大利亞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並稱其為“ afantastic idea”。

 

 “像幫助西湖邊那個好學的少年一樣,去幫助全世界的年輕人和中小企業跨越國開展商業活動”——或許這就是“偉大的跨國友誼”延續至互聯網時代的全新內涵。馬雲回應特恩布爾說:這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創造全球就業機會最好的路徑,也是他一直力推eWTP的根本所在。

 

 

 

 

 

今天下午,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布,來自中國杭州的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通過馬雲公益基金會,在紐卡斯爾大學設立了一筆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計劃。

 

這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模捐贈。

 

這個獎學金的名字,叫做:Ma-Morley(馬&莫利)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中國的文化語境裏,同樣傳承著這句話。

 

捐贈儀式開場前,馬雲和他的少年筆友,戴維·莫利在會場一角親切聊天。

 

 

似乎就像37年前,那場西湖邊的偶遇一樣。

 

1980年,西湖邊,初次見麵的馬雲和戴維·莫利。

 

時間走的很快,又很慢。

 

現場,馬雲說,這項獎學金將用於“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曆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

 

1985年,澳大利亞人Ken Morley就是這樣鼓勵一位從來沒有出過國的中國少年,邀請他前往澳洲旅行。“試試看,說不定你能拿到護照”。

 

“那次澳大利亞之旅真正的改變了我。紐卡斯爾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沒有那29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

 

肯的兒子,也是少年馬雲的筆友David代表Morley一家發言致謝:“如果我父親仍在世,看到馬雲為紐卡斯爾大學捐贈,致力於開創一個可持續的未來,他應該會非常驕傲和感動。”

 

1985年,第一次來到澳洲的馬雲開始知道紐卡斯爾大學,那也是他第一次到訪這所大學。

 

Ken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馬雲談起大學。

 

32年後,這場緣份找到了最合適的注腳和落點——馬雲以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計劃回報Ken曾經給予他的指導和支持,他說:“不知道什麽原因,如果我足夠幸運,能夠成功,我總想我要為紐卡斯爾大學做點事情,因為這是Ken經常提到的一所大學”。

 

馬雲回憶說:每一次和KEN相遇,我們都會辯論很多的事物,他會說“Jack,你是瞎扯淡”。即便那樣,他總是那般支持我。

 

“他知道我講話的方式,知道我幹過什麽,但是總是支持我,用他極大的好奇心與友善。”

 

“我學到的是,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

 

“我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像Ken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隻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馬雲說。

 

馬雲將每5年親自審核獎學計劃。他對現場的師生們說:“拿到獎學金的學生,不是我和Morley的大使。我們更希望他們成為宣揚勇氣、責任和智慧的大使。”馬雲將這個獎學金定義為聚焦未來的計劃,讓更多的年輕人走出大學與自己的國家——就像少年馬雲一樣,去世界各地看看,並通過這些經曆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

 

在這次由回憶貫穿的講話中,馬雲始終提到Ken對他的支持和啟發,與Morley一家給他帶來的改變。延續40年的情義是今天發生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這一幕的起源,而這份情義也將由Ma-Morley獎學金幫助的年輕人們延續下去。

 

紐卡斯爾大學校長麥克米倫在現場致辭中所說:今天所宣布的,是關於家庭、關於友情的故事。這是一個多麽引人入勝的故事,它讓我們知道,一個簡單的善舉,可以延續幾十年成為曆久彌新的友誼。

 

 

 

 

 

 

 

馬雲與Ken Morley夫婦。馬雲將Ken視為曾為自己打開世界之窗的導師。

 

這是少年馬雲的故事,也是首富馬雲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隻是講述了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情感——無關國界,無關年齡,無關金錢。

 

相信年輕人,鼓勵他們嚐試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世界,鼓勵他們去相信勇氣、智慧和善良,並予以分享。

 

曾經有人讓馬雲用一句話形容阿裏巴巴,他想了想說:一群有情有義的人,一起做一件有情有義的事。

 

另外一個提問場合,馬雲表示,成功離不開三個商:智商、情商、愛商。

 

1985年,還是學生的馬雲,在首次出國去澳大利亞前,曾經被拒簽過7次。

 

但我們相信,友誼永遠不會被拒簽。

 

那些年輕人,他們麵前通向未來世界的通道,永遠不會被拒簽。

 

所有發自內心,投射向這個世界,並廣為散播的愛和善意,永遠不會被拒簽。

 

記得當時是少年。

 

 

附馬雲演講全文:

 

過去的32年裏,這是我的第三次紐卡斯爾(Newcastle)之行。

 

第一次是我21歲剛進大學的時候,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請,在那年暑假來到了紐卡斯爾。當時,我從沒想過可以到中國以外的國家看看。當時可以拿到護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勵我:“試試看,說不定你能拿到護照”。好,我就決定去試試吧!

 

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才拿到我的護照,我以為我拿到護照之後就可以去澳大利亞,但他們又告訴我,你還需要有簽證。我去了上海澳大利亞領事館,使館官員說,你需要到北京去簽發簽證,其實那時候去北京的費用對我來說是非常昂貴,但我還是要去試試吧。

 

我去了北京,住在一個地下賓館,在7次申請簽證都遭到拒絕後,我第八次去申請,我對當時麵試我的使館官員說: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已經在這裏待了一個禮拜,已經嚐試了7次都被拒絕,我希望這次能申請到簽證。

 

那個使館官員問我:你為什麽要去澳大利亞?我說我的朋友邀請我去,他說不能發這樣的簽證給我,我們隻能簽發給探親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學等性質的簽證。當時是沒有旅遊簽證的。

 

我跟他講了我是如何遇到Ken 和大衛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爾士的朋友幫忙,並向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館發了一個電報。當時那個使館的人就說, “你真的想要這個簽證嗎?”我說當然想要”他就說”我能5分鍾後給你。” 我就這樣終於拿到我的簽證。這就是永不放棄的例子。

 

我的澳大利亞之旅真正地改變了我。是我沒法想象這麽大的改變。我出生在中國,100%是中國製造。

 

在紐卡斯爾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國,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那是1985年我認識的澳大利亞,從那年開始我知道紐卡斯爾大學。那是我第一次到訪這所大學。

 

Ken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我談起紐卡斯爾大學。我不知道是怎麽原因,如果我足夠幸運,能夠成功,我總想我想要為紐卡斯爾大學做點事情,因為這是Ken經常提到的一所大學。

 

每一次我們相遇,我們都會辯論很多的事物。他會說“Jack,你是瞎扯的,都是廢話!”即便那樣,他總是那般支持我。

 

他知道我講話的方式,知道我幹起來會很不一樣,但他總是支持我,用他極大的好奇心與善意去支持我。

 

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當我回到大陸的時候,我完全是另外一個人。

 

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我可能隻會像其他中國人的方式去思考。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決定成立Ma-Morley獎學金,以支持即幫助一些年青人、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曆它、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的人。

 

我想要感謝Ken Morley和他的家人對我的幫助、支持、和理解。過去的30年,我一直懷著感恩的心生活著,希望有一天,因為這份友情,我可以成為像Ken Morley先生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隻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希望可以在未來一直做下去。

 

我是一位教師,我在大學教了六年書,我叫我自己CEO,首席教育官。這花了很多時間和眾人分享我的經驗。我不怕別人不同意我的想法,但我會說這是我相信的事情,這是我見到的、我經曆過的,我想跟大家分享。在大陸,我的基金會每年支持了超過100位鄉村教師,這個是因為在大陸有六千萬的孩子生活在農村地區。我們覺得也要找個方法去支持這些老師們。紐卡斯爾這個獎學金是我在海外的第一個獎學金,我也視紐卡斯爾為我的第二個故鄉。

 

在過去,這個世界是知識驅動的。人類和機器會有很大的競爭但是未來人類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取得勝利。你可以從學校和書本學到知識,但是智慧,隻能通過經驗得到。所以我認為Mr Ken Morley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同時,我希望這個獎學金能夠聚焦未來。聚焦在生活,聚焦在學校和書本以外的事情。我們希望能提供超出經濟支持範疇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夠讓他們走出大學,走出自己的國家、去世界各地看看,並通過這些經曆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希望成功,你得有EQ,如果你不希望失敗,你得有IQ。但如果你希望受到尊重的話,你要有 LQ,愛的智慧,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這裏的學生們都會記得這三個Q。這是我從與Ken Morley 先生討論中學到的。這個獎學金會幫助更多的人,我們需要的確需要很多聰明人,但我們更需要更多有擔當的人,為社區、社會、國家和世界承擔責任的人。

 

拿到獎學金的學生,他們不是我和Morley 的大使,我們更希望他們成為宣揚勇氣、責任和智慧的大使。這個獎學金帶有我的名字,這真的是我莫大的榮幸。

 

有Ken做榜樣,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我也會繼續提升我自己。

 

謝謝紐卡斯爾大學為這個獎學金成立做出的貢獻。成立一個基金是很容易,但要不斷的去改進一個獎學金是不容易的。去支持有心的年青人是不容易,真的非常感謝大學對這個基金付出的努力。請隨時指出我可以改善的地方。每5年,我會親自審核獎學金的情況,能如何做得更好。在紐卡斯爾大學,我們和基金會分享一致的信念。我們也很高興可以支持當地土著居民的文化。追求社會公平,卓越和責任、創新和持續性都是我們共享的信念,這也是Morley他們跟我過去30多年分享的理念。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更多年輕人。非常感謝!

 

 

附David Morley致謝全文:

 

我叫大衛。莫利,我代表莫利家庭來發言。我們很榮幸今天來到這裏。

 

如果我父親仍在世,看到馬雲在這裏為紐卡斯爾大學做捐助,他應該會非常驕傲和感動。

 

我父親沒有上過大學。他是一個貿易商和電工,在經濟大蕭條前出生。他並沒有時間入大學念書。

 

但父親有著洞察未來和社會發展的視野。他對於中國的興趣便是他對未來洞察能力的最好證明。

 

1970年代他加入澳大利亞中國友好協會,1980年代我們到訪杭州。我們住在西湖邊的一個酒店裏,在那馬雲與外國人交談以練習英文。

 

馬雲的爸爸拍下了這張有趣的黑白照片。

 

其實對我們而言,挺難和我們的朋友解釋,為什麽我們去中國而不是去迪士尼樂園或是黃金海岸。

 

父親對新的經濟形態很有興趣。為馬雲的信修改英文,鼓勵他說英文,並邀請他來紐卡斯爾旅行。他動用了一些人際關係,作了大量的書麵準備工作。

 

但我們相信不管馬雲是否遇到父親, 他都可以實現他的夢想的。

 

我們將持續關注他,為他及他身邊的人去尋找每一個可以放大成功的機會。

 

我的父親每隔一年就去一趟中國,這對於他來說並不會帶來太多的麻煩。如果他需要找到什麽特別的東西,那麽馬雲會知道找誰去要。

 

很高興馬雲這次成就了這個機會。

 

馬雲和父親的友誼是愉快的,同時也充滿挑戰。

 

我們希望這個獎學金的受惠者以後可以啟發及鼓舞其他人,共同創造一個更和平的世界。

 

父親一直關注本地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看到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受惠,他一定會很欣慰。父親如果知道這個獎學金致力於創造一個可持續的未來,他也會很欣慰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ling198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eft123right' '南島水鳥' '滿池嬌' 'Gong-Ray''snowmooncake''NEFF620''gping''茵茵夢湖' 的評論 : 握手謝謝讀貼留言,我同感馬雲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是從童子功,紮馬步,一步步累積而來。成功之後不忘飲水思源回饋在他人生轉角處豁然出現的一片新天地。如此一位感恩惜情麵對困境永不放棄的人,若不成功,天地便是不仁。
left123right 回複 悄悄話 小馬小時自信,陽光,帥氣,勤奮,努力, ... 看來成功不是僅僅偶然的.
南島水鳥 回複 悄悄話 感人!現實中也遇過類似的故事隻不過主人公不像今天的馬雲名氣大。
滿池嬌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富豪裏麵隻有馬雲沒有猥瑣相,傲慢相,粗鄙相。
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裏麵一個真正受到西方文明洗禮的文明人。

中國未來的財富還會是在浙江人手裏。

Gong-Ray 回複 悄悄話 感恩是人類最好的品質,讚一個,馬雲
snowmooncake 回複 悄悄話 滿滿的正能量
NEFF620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感人的故事
gping 回複 悄悄話 馬雲真是人傑 / 天才。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幾乎就是心靈雞湯的現實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