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無狂想地

曼舞飛絮的羈旅,小小的足跡漂泊在文字裏,隨心而來,隨緣而去,隨意而遊,隨喜而嬉,天地一痞。
個人資料
ling198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袁枚:上天給我一張嘴,不為名利爭辯,隻為美食下跪

(2017-08-17 22:59:11) 下一個

一直以來,我們總在描畫中國精致生活的樣子,但究竟什麽樣的精致生活,會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想像或觸碰到呢?

 

或許,把精致生活家的故事娓娓道來,會是一個好方式。於是,有了這個新欄目:“物道生活家”。

 


 

今天我們來聊聊袁枚,他是個怪人。

可是,他很懂得吃。

嘴饞如物道君,民以食為天。

每個喜歡吃的人,不一定很懂得生活;

但懂得生活的人,一定很歡喜吃。

? 圖片來源於網絡

 

 

袁枚怎麽怪?!

他九歲讀詩文,十二歲考中秀才,算得上小神童一個,二十四歲考上進士時,連乾隆皇帝都看過他的文章。

後來他外調當地方官,不怕權貴,做出不少政績,看上去也仕途坦蕩,他卻在三十四歲辭官,理由是父親過世,要回家侍奉母親。

其實在這之前,他已經在南京買了座園子,是為“隨園”,從此過上了五十多年悠悠哉哉,吃喝玩樂的日子。

袁枚怪,怪在他有才卻不以謀進取,怪在人人都爭青史留名,他卻想著歸隱做個富貴閑人,而且還真做了大半輩子。

▲ 袁枚畫像

 

 

“隨園”是什麽地方?

據傳這是曹雪芹家族園林中的一部分,據說還是《紅樓夢》大觀園的原型。

後來曹家被抄家後,轉手到了隋赫德手裏。但隋家也被抄家了。等到了袁枚買時,不過是座破園子,“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

▲ 清 尤詔、汪恭《隨園湖樓請業圖》部分

 

但袁枚會生活,在園子裏開出池塘,建起樓台,搬來怪石,還親手種下數竿綠竹,詩雲:

 

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

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遊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

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

於是,很多人都很想來隨園看看。袁枚也是怪得很,別人總是把自家園子自家賞,他卻不。

隨園沒有圍牆,誰都可以來遊賞。他還寫上一副門聯:“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這下子,每逢佳節,遊人如織。那大家來了,總要吃吃喝喝吧?袁枚的另一愛好兼特長:吃飯,就派上用場了。

這位讀書人,人生九大愛好,第一是吃飯,最後才是讀書。

人把時間花在哪,生活自然就回饋什麽。他對美食的精益求精,讓隨園簡直成了盛清時期的私房菜館,氣勢完全不輸今天的網紅店,都聞名江南了。

▲ 清 尤詔、汪恭《隨園湖樓請業圖》部分

 

 

可是袁枚家的菜為什麽能那麽好吃?

因為他嘴刁,會吃,所以也網羅了眾多好廚師。

聽到誰家的廚子好,他就要上門請教。若是女廚娘,他還會用轎子請過來。

最出名的當屬名廚王小餘,兩人可謂飲食上的知己。

據說第一次見麵時,袁枚問他,“聽說普通的原料能被你做出美味來,比如幾個雞蛋你都能做出不一樣的美味來?”

王小餘答道,“好菜不取決於菜的價格,隻要手藝好,幾棵白菜一點芹菜都能做出美味來。”

? 圖片來源於網絡

 

 

王小餘做菜有自己章法,一定會自己買菜、切菜、掌勺。他對美食有一套講究,懂得揣摩食客的心情,投其所好,以辣味刺激食欲,以酸味解除煩膩

這些想法也影響了袁枚,他在《隨園食單》裏也寫下了許多想法,比如鹹的菜要比淡的菜先上,沒有湯汁的菜要先上,天底下有五味,不可以都用鹹味來概括……這也離不開王小餘一日三餐的啟發和交流,《隨園食單》也堪稱清朝版的《舌尖上的中國》。

因為廚師手藝好,很多人都想挖走王小餘。但王小餘一直堅定地不走。

有人問他,“你這樣的才能,不去豪門做事,卻選在隨園裏終老,這是為什麽呢?”王小餘淡淡地說了句,“知己難,知味更難。

? 圖片來源於微博「風一樣的嬸子」攝

 

好一句“知味”,想來在王小餘心中,隨園主人袁枚是個曉得食物美味、懂得珍惜佳肴的人。若非如此,他才懶得留在隨園,真乃至情至性之人,這也與袁枚的性格不謀而合。

可惜的是,王小餘隻在隨園做了十來年,便因病去世了。

後來袁枚每次吃飯時,想起他都會掉淚,就寫了篇《廚者王小餘傳》,以此希望擁能被後世更多人知道。王小餘也成了曆史上第一位有傳記的廚師。

? 圖片來源於網絡

 

 

袁枚有什麽毛病被人詬病嗎?

袁枚在詩歌上主張“性靈說”,人也是活得真實。比如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好色風流,這點也常被人批。

他雖然寫下了這本《隨園食單》 ,被稱為是古代烹飪著作,有些菜單還人人可以照做。但他本人根本不會做菜,因此也常被人詬病,到底算不算懂吃的?

 

 

物道君覺得,袁枚當然隻是美食家,不是烹飪家。他對美食的愛,源自對欲望的追求與滿足。他活得很真實,也活得自在可愛。

據說有一次,他在某戶人家吃到用芙蓉花烹製的豆腐,色如白玉,嫩若涼粉,且有淡淡清香。

打聽到一家小店出品後,他就跑去那想問清楚做法。

店家是位年老賦閑在家的官吏,看到是大詩人袁枚,有意刁難,就說這技藝賽過千金,怎麽能隨便告訴別人?

袁枚一聽就急了,問要多少錢才可以說,自己一定出。老人家便開玩笑說,“這是金不換!陶淵明當年不為五鬥米折腰,那你是否願意為這豆腐三折腰?”

袁枚二話不說,馬上彎腰三鞠躬。這下子老人家覺得自己玩笑開大了,也覺得愧疚,就把秘方都告訴了袁枚。

這是袁枚為豆腐三折腰的故事。他對豆腐絕對是真愛,不僅愛吃各種做法的豆腐,還會記下不同人家裏做的豆腐,比如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程立萬豆腐。

? 圖片來源於「young_studio」攝  ? 圖片來源於「killway」攝

 

“食色性也。”食,本是人之常情,但又有多少人會為它做到極致。大凡能稱作美食家的,也就是百來年裏出那麽一兩個。

畢竟,在多為了果腹的三餐中,有多少人能細細咀嚼?所以,王小餘那句“知味更難”,可能也是萬千食物的心聲細語。

所以,袁枚也是個真實可愛的人。他既耽於聲色味的欲望裏,卻因此活出了至情至味。

? 圖片來源於「風一樣的嬸子」攝  

 

在這裏,並非提倡我們都要過袁枚的生活,而是認同、欣賞他對美食的熱愛、對美味的孜孜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從不懈怠。

世間美味萬千,若你我都能細細咀嚼,慢慢體會,就算做不成美食家,也能多吃點美食,活出點真味,不也是妙事一件?

? 圖片來源於「風一樣的嬸子」攝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吟兒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