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的人。
2、漢明帝: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始人。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3、漢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導者。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4、東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節裏最浪漫的人。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禦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
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5、楊素:破鏡終重圓,成人之美的人。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麵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
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6、辛棄疾:眾裏尋他千百度,元宵節裏最癡情的人。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7、田登: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人。
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8、朱元璋:狂殺一條街,元宵節裏最凶殘的皇帝。
朱元璋有一年微服出宮,去看看南京百姓如何歡度元宵節。來到一個猜燈謎的地方,見一群人正猜一張畫謎。畫上畫著一個赤腳婦人抱著一個西瓜,謎目要求猜當地一句俗語。結果被人猜破,謎底是“淮西婦人好大腳”。
燈謎講究別解,此處淮西的諧音是懷西,意思是懷抱西瓜婦人好大腳,這是南京人譏笑當時安徽婦人的一句俗語。朱元璋在一旁聽了大為惱火,以為是暗譏皇後馬氏。因為馬皇後就是淮西人,並且有著一雙特大腳。朱元璋就暗暗記下畫謎人家的住處,第二天派兵把這條巷子裏的人都殺光了。
9、賈似道:第一個製作燈聯的人。
北宋時,賈似道鎮守淮陰(今揚州),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裏小紅樓。”
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人們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內容。
10、袁世凱:害怕袁消,將元宵節兩易其名的人。
竊國大盜袁世凱當皇帝時,曾對元宵兩易其名。因“元宵”與“袁消”諧音,袁世凱感到很不吉利,於是下令全國,慶賀元宵節,民間吃“元宵”改為吃“湯圓”。轉而一想,“湯圓”---“湯袁”,不成了“湯煮袁世凱”嗎?於是再次下旨,全國將“湯圓”改稱“湯團”。
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大總統,洪憲年,“元宵”改名稱“湯圓”;明年元宵後,誰還叫“湯團”。失道者寡助,袁世凱隻當了81天短命皇帝,就真的“袁消”了。後來有人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 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使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稱元夕、元宵,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夜。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夜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夜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夜,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征。元夜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夜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秋千等。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上元夜憶長安
唐•顧況
滄州老一年,老去憶秦川。
處處逢珠翠,家家聽管弦。
雲車龍闕下,火樹鳳樓前。
今夜滄州夜,滄州夜月圓。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林春慢
宋•晁衝之
帽落宮花,衣惹禦香,鳳輦晚來初過。
鶴降詔飛,龍擎燭戲,端門萬枝燈火。
滿城車馬,對明月、有誰閑坐。
任狂遊,更許傍禁街,不扃金鎖。
玉樓人、暗中擲果。
珍簾下、笑著春衫嫋娜。
素蛾繞釵,輕蟬撲鬢,垂垂柳絲梅朵。
夜闌飲散,但贏得、翠翹雙嚲。
醉歸來,又重向、曉窗梳裹。
迎新春
宋•柳永
嶰管變青律,帝裏陽和新布。
晴景回輕煦,慶嘉節、當三五。
列華燈、千門萬戶。
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
十裏然絳樹。鼇山聳、喧天瀟鼓。
漸天如水,素月當午。
香徑裏、絕纓擲果無數。
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
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
永遇樂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水調歌頭
宋•辛棄疾
頭白齒牙缺,君勿笑衰翁。
無窮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
臭腐神奇俱盡,貴賤賢愚等耳,造物也兒童。
老佛更堪笑,談妙說虛空。
坐堆豗,行答颯,立龍鍾。
有時三盞兩盞,淡酒醉蒙鴻。
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盤狹路,拄杖倚牆東。
老境何所似,隻與少年同。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詞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