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窩 棉褲 屁簾兒

(2009-10-08 07:35:41) 下一個
從上周到現在,連著幾天小雨了。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就穿棉。節氣可不饒人,真是雨一嘀嗒,小風一刮,說冷就冷了。

時下的年輕人可聽說過毛窩,棉褲,屁簾兒這些個禦寒用品?毛窩就是棉鞋,棉褲是絮了棉花的褲子,屁簾兒,那是小孩子的專用品,沒見過大人用那個。以前這些個都是老家兒親自動手來做,早早的預備下。

那時候,一上秋,老娘就要打袼褙:找出兩塊床板,騰出個炕桌,打上一鍋糨子(這糨子就是白麵加水,調成稀湯兒狀,上火加熱,要不停地攪合,慢慢的稀湯就成了糊狀,這糨子就算打成了。然後一邊兒涼著去,涼了才能用),找出些鋪襯。什麽叫鋪襯?就是碎的布頭兒或者舊布。那時候,家家兒都有這個,誰的衣服破了,找塊顏色一樣的打個補丁。

東西備齊了,老娘就開始袼褙工程。先在床板或炕桌上刷一層糨子,然後把鋪襯貼上去。這第一層用的鋪襯最好不要太碎,粘好了,就在這層布上刷糨子,再貼布。一張袼褙怎麽也得三四層鋪襯。全粘好了,就擱在通風的地方,晾幹為止。

在等袼褙幹的間歇(怎麽也得幾天),老娘就準備做棉褲的物事:買棉花,買布,買豆包布。那時這些可都要布票!有時,不買新的,就用穿舊的褲子來做裏子;裏麵三新的時候有,少。我還記得做棉褲的程序:把褲裏兒褲麵兒反著連起來,褲腰處不縫,就像個口袋一樣。然後絮棉花,絮好,鋪上豆包布,大針腳連上,為的是防止棉花打滾。都做好了,就把褲子從褲腿處往上卷起來,從褲腰那裏一翻,展開,棉花就在裏兒麵兒之間了。這再縫褲腰。褲腰上好,再釘上幾個褲鼻兒,一條棉褲就做好了。

這棉褲做好了,那袼褙也幹了。於是把袼褙揭下來,把隻鞋放在上麵比著畫出輪廓。一張袼褙上全畫滿了,就一個一個的鉸下來,幾張一摞。再在張與張之間刷上糨子,百貨商店有那種沿鞋口的帶子,白的,沿著邊兒粘上,一隻鞋底子就出來了。成了嗎? 不成!還得用麻繩兒一針一針的納。

納鞋底兒,也是個功夫。講究針腳一邊兒大,行與行錯著,細細密密,這樣納出來的鞋底兒才禁穿。納鞋底兒的工具:錐子,頂針兒,大針鼻兒的針和麻繩兒。記得那時候母親手裏總是拿著隻鞋底子在那裏不停地納:用錐子把鞋底紮透,把麻繩兒穿過去,拿錐子把兒纏幾繞兒麻繩兒,使勁一勒,這是一針。然後就這樣一針一針納呀納。一隻完了再一隻;一雙完了再一雙。鞋底子納完了,上鞋麵是個技術活兒,就不自己做了。那時胡同口有家鞋鋪,照現在講,就是個體戶;那時候叫人家小業主。老娘將納好的鞋底兒,連同作鞋麵兒的黑燈芯絨一同送過去,幾天,一雙新毛窩就擺在你的眼前了。

再說那屁簾兒。其實就是一個小棉墊子,在墊子的一邊兒左右各釘上一根帶子,屁簾兒就做成了,就像北京冬天的棉門簾兒。不過這是為小孩子後門擋風的。當時的小孩子全穿開襠褲,冬天也如是。那小屁屁讓風一颼,多涼啊!於是就有高人想出了這麽個好辦法,來個簾子。孩子要拉粑粑,往上一扌周屁簾兒;任務完成,往下一撂屁簾兒。就這麽簡單,可就這麽實用!

之所以想起這些,是因為再過幾天就是母親的十年忌日了。每年這個時候的前後,總是不由自主地就想起小時候的種種。中國人稱呼自己的父母很有講究:稱父親為家嚴,稱母親為家慈。細想想,可不是嗎?母親的種種慈愛都體現在那密密的針腳裏了。那樣的溫馨,那樣的熨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七葷八素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鐵拐鯉的評論:
常常想起“子欲養,親不在”是多麽重的一句話。
謝謝您來串門兒。
鐵拐鯉 回複 悄悄話 前一陣兒我也格外想念我的母親,也是"總是不由自主地就想起小時候的種種"。
她離開我有20多年了。
今天看到文章,格外感動!

還有,謝謝你在我的音樂blog裏的留言。我也非常喜歡莫紮特。

happy thanksgiving!
七葷八素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日月紅塵的評論:

是啊,北京的老鄉吧。歡迎常來串門兒 :))
日月紅塵 回複 悄悄話 北京的, 真親切!
七葷八素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小媛的評論:
謝謝。
小媛 回複 悄悄話 很感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