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本名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曆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於廣東三水(現屬佛山市)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後於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淪為。他的夫人是陳璧君。
汪精衛的身後評價
汪精衛一生前段部分,年少時滿腔熱血,以推翻腐敗的滿清為己誌,行刺攝政王載灃。
孫中山逝世後,西山會議派試圖在國民黨內除去共產黨的勢力,後來蔣中正武力清黨,欲徹底鏟除共產黨人,汪精衛卻堅持孫中山的聯俄容共和平路線,造成了寧漢分裂。而當共產黨人開始武裝反抗之際,汪精衛亦即當機立斷進行掃蕩。由這些作為,有一些人認為顯示汪精衛有某種「尚和平,顧大局」的思想哲學;亦有人認為,這顯示了汪精衛的善變性格。
從辛亥革命的英雄,變成了遺臭萬年的,變化如此之大。有人為他辯護,說他是認可委屈自己,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見是年青時的滿腔熱血,不能保證以後他不會為個人權力而犧牲整個國家利益。
正麵評價
汪精衛的正麵評價主要來自於林思雲,他的《真實的汪精衛》一書,替汪精衛做了身後的平反,但爭論很大,書中認為在汪統治的日占區,人民生活能較穩定,而且認為因為汪代表國民政府和日本求和,使得日本沒有再大舉進攻重慶和延安,這都是他的貢獻,而且他站在日本一方蔣介石站在美國一方,那麽戰後無論同盟國勝利還是軸心國勝利,中國都是戰勝國,那就避免了戰敗國割地賠款的損失,保存了中國文化的延續,起碼中國還能苟延殘喘。
負麵評價
汪精衛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在華的侵略活動起了積極的配合作用。在軍事上,大量策反了國軍(近百萬),尤其是雜牌軍,組織「偽軍」,多次進行清鄉,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難(在林思雲先生的觀點中“日占區百姓渡過了沒有日軍侵犯騷擾的安穩的一年。”日占區的民眾是“安穩的”,那麽其他地區的人民由於汪精衛政府對日本的物資支持恐怕就不得安生了。),汪精衛自兼清鄉委員會主任,打擊其統治區的地下抗日武裝(主要中共遊擊隊),使得日軍可以抽身進行其他戰役。在經濟上,南京國民政府協助日軍對淪陷區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強迫實施儲藏物資的全麵登記,並對棉紗棉布進行強製性收買,以供日軍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衛在學校推廣與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發動「新國民運動」,從思想上削弱民眾的反日情緒。另外,汪精衛承認滿洲國、德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出賣中國的領土的不可饒恕的嚴重罪行,現在看來就是分裂國家罪。
汪精衛多次遊說日本政府,但是汪的政府從來沒有得到多大的自主權。汪政府也毫無權力影響日軍在華的軍事行動。如此一來汪精衛提倡的政治結構毫無號召力,也使所為的「和平建國」落的一場空,最後在日本人不管不問中死去,曾經的美少年,據說在臨死前已經不成人樣。
而且汪精衛的身份很高,他的投日對中國的抗日戰爭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打擊,對人民的抗日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擊。
少年汪精衛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漢奸汪精衛罕見戎裝照
漢奸汪精衛罕見戎裝照
漢奸汪精衛罕見戎裝照
漢奸汪精衛罕見戎裝照
漢奸汪精衛罕見戎裝照
漢奸汪精衛罕見戎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