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抗戰:蔣帥無能已無可辨,國軍戰史有苦無功
(2009-07-01 14:16:29)
下一個
小弟初上煮酒,發現天涯為蔣公叫好者甚多,以淞滬會戰為例,皆是挺蔣之人。小弟也忍不住要說2句,縱觀整個2戰戰史,國軍戰略之失敗比之法意有過之而不不及,若說國軍對整個2戰的貢獻,說實話,那也隻能算是苦勞很多,功勞少許;若從自己國家來看,幾近全是苦勞。天涯牛人實是太多,頂著被罵得體無完膚的風險,作為80後也來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淞滬會戰,作為抗戰正麵戰場大會戰的序幕,我認為實在稱得上是一個敗筆。其實很難弄明白蔣帥的戰略意圖。 到底是為什麽要打這樣一場會戰?當然大家都有自己的說法,但是讓我們好好來看下日軍的態勢,中華以北,日軍已經拿下北平以後南下選者眾多;而上海作為日軍的進攻跳板,早已囤有重兵,可直取南京撲殺中國心髒的地利;而日本擁有台灣作為基底,又有強大海空軍可隨意在中國南方開辟登陸點。國軍既然早就提出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為何不有效執行?浪費諸多有生力量,以己之短搏敵之長。明明心理清楚,不論從戰鬥力,裝備,人員素質,戰略戰術的指揮,工業實力,幾乎和戰爭直接相關的地方國軍皆不如日軍,還要頻繁的在前期發起眾多會戰,實在有點看不明白蔣帥的意圖。至少從這點讓人覺得,蔣帥沒能好好掂量自己的分量。至少在戰爭之初國軍損失的海陸空三軍甚至遭受到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好在徐州會戰國軍上演敦刻爾克,而不是烏克蘭。 應該說抗戰之初,國軍有少許,一定是非常的少許戰術上的小勝利(比如台兒莊),但從戰略上,從淞滬會戰拉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戰略的失敗。雖然那時候還沒有蘇德戰爭的案例可效仿,但是至少可以學習下庫圖佐夫嘛,日軍隻會有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兵員有限這個弱點,而國軍也就僅有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這個優點,不能從戰略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打擊敵人的弱點這個失敗蔣帥的指揮確實不敢恭維。輕弩之莫我們不去撿菜,非要頂著人家最強勢的力道來個以弱抗強,實在不是一個戰略家的所為。 肯定有人會說了,這打出了國人的血性,打掉了敵人XX月滅亡中國的目標等等。哎,但是我想說,這個東西是白白丟掉了無數國軍將士,導致南京大屠殺,以至於屁滾尿流的連武漢都丟掉才換來的結果,說國軍有功勞,我真的有點看不下去。但是我承認,國軍是有苦勞的,也是英勇的...... 其實從戰略上看,武漢會戰後,日軍的短板已經顯露出來了,但是礙於國軍的戰略戰術素養,以及前期的損失,若要在這個時候有所作為,其實有點難為他們;但太平洋戰爭開始的那一刻就開始日軍在中國戰場的不濟越來越明顯,日軍分兵南下,海空軍主力和大叔的磕上了,中國戰場成了個泥潭,就算前期我們沒有發揮自身的優勢,但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蔣帥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可惜蔣帥始終拿不出像樣的業績,遠征軍有所建樹,那也是後話了。 反正這幾年吧,39年到43年之間,我覺得國軍渾渾噩噩,甚至連滇緬生命線也沒保住(國軍遠征軍同樣的開了花,可惜沒結果)。43年後,隨著日軍太平洋戰區的慘敗可以說蔣帥最後挽回顏麵的時候到了,可惜44年日軍殘部的豫湘桂戰役可以說國軍的丟人現眼簡直讓人無法接受。至少就算日軍糾集殘餘主力,國軍打不過,難道蔣帥不能避實擊虛嗎?要麽就是打不過,要麽就是被牽著鼻子打,實在毫無戰略眼光可言。 縱觀整個中國戰區,G軍且不說,隻說正麵戰場。一場從37年到45年的戰局,一個戰場跨度幾乎是大半個歐洲的戰場,說實話,國軍幾無半點可吹噓的地方,至少戰略上如此,我知道肯定有些人不服了,會拿一堆一堆的XX大捷來說事兒,我隻想說,當年德軍進攻波蘭,波蘭尚且有局部;意大利進攻埃塞俄比亞都經曆了一些慘痛的局部失敗,不管是強弱對比如何,這樣大的戰爭,幾百萬軍隊級的戰爭,打幾個小勝仗,那幾乎是曆史的必然,但,這真的沒有什麽好吹的。 所以我隻想說,抗戰國軍的功勞都是苦勞還來的,因為苦勞實在是太多了,而真正的功勞實在是沒個像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