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的文化價值(上)
作者:吳語公民 發表時間:2004-08-25
現在上海人多有普通話交流能力,這是推普工作的成就,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有人將推普工作理解為就是消滅吳語(上海話),將保存吳語文化與推廣普通話對立起來,處處限製吳語使用。於是“人人會說普通話”的推普目標,變成了“人人隻說普通話”,使得不少上海長大的孩子不會講吳語,甚至聽不懂吳語的書麵語,使這些孩子失去了吳語人口的文化優勢,他們中能聽懂評彈、越劇的越來越少,這樣的做法是否極左了一點。語言是工具,吳語也不是“四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吳語的滅亡勢必導致昆曲、評彈、越劇等藝術形式的滅亡。
一、吳語(上海話)的文化價值及普通話的文化缺陷
北方話成為普通話基本方言隻是機遇問題,並非其是中國最好的方言,即使是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博大精深的中華五千年文明不可能僅僅濃縮在普通話中。吳語也是偉大的文化遺產,有普通話不能替代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吳方言使用人口七千萬(意大利語使用人口約六千萬),有著和官話不同的音素、詞匯、語法,故而稱為“吳語”更合適。上海話是蘇州話、寧波話等幾種代表性吳語的混合體,兼具蘇州話的軟,寧波話的硬,加上使用人口較多,是最具代表性的吳語。
吳語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一)語音工具
河南籍的唐玄奘是選用吳音譯注佛經的,因唯吳音才能譯音準確。
圖中西南地區的語言和漢語是一個語係(漢藏語係)。漢語是從雲南一帶起源的。至今那裏還有大量漢藏語係的語言在使用。其中一隻遷移到北方,為了抵抗外族(即非漢藏語係的民族),產生了部落聯盟和後來的政權,於是有了我們漢民族。所以,吳語和多數西南“少數民族”語言和北方話都有共同祖先。
DNA的分析也完全支持語言分布,也就是說我們漢人是從非洲起源,沿中東/印度,到達泰緬、雲南,在那裏發展了農業並定居。然後由於人口增加,逐漸向東北遷移到達中原的。西南是漢人的家鄉。有興趣可看: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22493#follow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