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選舉"上台的希特勒政權
(2010-07-26 11:30:48)
下一個
作者:傅國湧 學者
希特勒在德國的崛起是20世紀人類的一大災難,他屠殺了至少500萬以上的猶太人,80萬吉卜賽人,200萬以上的波蘭人,600萬的蘇聯戰俘和平民(不包括在戰爭中死亡的人數),他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近2000萬士兵的死亡,還有2000萬婦女、兒童、老人在戰爭中死亡的。在人類曆史上殺人之多能與他比肩的隻有斯大林等寥寥無幾的幾個人。最近重讀美國威廉.夏伊勒的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我感到這場人類的大災難不僅是由希特勒個人造成的,德國整個民族、德國的民眾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德國的民眾將希特勒推上了政治舞台,在某種意義上,他的上台代表了當時民心所向,這才是人類最深刻的悲哀。對此,本書作者說對於民主共和國的放棄和阿道夫.希特勒的得勢,德國任何階級、集團、政黨都不能逃避其應負的一份責任。(265頁)
魏瑪憲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廢墟上,在戰勝國美國總統威爾遜堅決主張廢除君主專製政體的強大壓力之下,1918年11月,德國出現了一個由社會民主黨人執政的共和國,他們在軍方的支持下把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試圖建立蘇維埃共和國的努力絞殺在血泊之中。在魏瑪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了一部民主的憲法,這就是曆史上的魏瑪憲法。從紙麵上來說,這是二十世紀最自由、最民主的憲法之一,結構之嚴密幾乎到了完善的程度,其中不乏設想巧妙、令人欽佩的條文,看來似乎足以保證一種幾乎完善無疵的民主製度的實行。(85頁)它的內閣製政府是效法英、法的,擁有實權的民選總統是學習美國的,人民複決製則借鑒了瑞士。實行構思嚴密、辦法複雜的比例代表製和選票名單製,是為了防止浪費選票,同時使少數派也能夠擁有議席。
魏瑪憲法宣布政治權力來自人民;年滿二十歲,不分男女,都享有選舉權;所有德國人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個人自由不可侵犯,所有人都有權自由表達意見,結社或集會自由,信仰和良心自由......從字麵上看這部憲法是動人的,德國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完全可以與美國比較,德國成為一個民主共和國。
但是在這種精妙的德國式設計中,有著不可避免的弊端。比例代表和選舉名單製雖然可以防止選票的浪費,卻造成了為數眾多的分裂小黨派,使國會常常沒有一個穩定的多數派,導致政府不斷更迭。憲法主要起草人雨果.普魯斯教授曾主張解散普魯士等單獨的邦,改為行省,加強中央集權製,但被國民議會否決。憲法規定總統有緊急狀態下的獨裁權,在希特勒上台前的三任總理都是未經國會授權,而是應用這一條款行使行政權的,實際上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國的民主議會製度就已經壽終正寢了。所以人們常說是魏瑪憲法本身埋葬了魏瑪共和。
此外,按照魏瑪憲法陸軍應該從屬於內閣、議會,但事實上軍官團(及參謀總部)是反對共和的。合法選出的政府沒有能夠建立一支忠於它自己的民主精神、服從內閣和國會的新陸軍,這是共和國的一個致命錯誤。(90頁)還有德國的司法係統、警察係統、控製著大工業卡特爾的巨頭、帝國文官係統中的高級官員等等,都是反民主的勢力,而在德國所有這些強大的舊勢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沒有受到任何觸動,他們--民族主義的、反民主、反共和的力量,在這個國家中是最強大的。所以魏瑪共和國一誕生就搖搖欲墜。
希特勒的綱領
凡爾賽和約給德國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馬克貶值、法國占領魯爾工業區,給德國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馬克最後崩潰,變成毫無價值的廢紙。工業巨頭、陸軍從中反而得到了好處,普通民眾卻在痛苦和絕望中拋棄了共和國。希特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他的政治冒險家生涯。這個來自奧地利,一無所有、曾經是維也納街頭的流浪漢,1919年在慕尼黑參加了一個成立不久、微不足道、還不到100個人的小黨--德國工人黨。他從未施展過的演講和組織天賦從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很快就成為黨的領袖。
他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黨的25點綱領,這個綱領無所不包,幾乎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每一項要求,,它能夠把農民和大地主、小業主和大實業家都統統拉在一起。所以他的無所不包的綱領實際上是模糊、不確定的,因為任何明確而肯定的綱領都會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外。到1933年競選時他幹脆拒不宣布綱領,說所有綱領都是無用的,真正決定性的東西是人的意誌,穩當的眼光,男子漢的勇氣,篤守信仰,以及內在意誌--這些才是決定性的東西。貫穿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與土,即狂熱的種族主義和領土擴張政策。這在當時的德國不僅吸引了陸軍、工業巨頭,對廣大在戰敗國陰影中的民眾也有巨大的號召力。
希特勒還在德國工人黨前麵加上了國家社會主義的詞(Nationalsozialistisch),成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令人談虎色變的納粹(Nazi)不過是德文國家社會主義(有位著名的學者說,按德文原意應該譯為民族社會主義)縮寫的音譯。如果光看名稱,我們還以為他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實在希特勒看來,納粹黨的社會主義口號不過是宣傳,是他在取得政權的道路上爭取民眾的手段,無非是用來騙取廣大工人的選票。
希特勒要搞種族清洗,要擴張生存空間,發動無論對德國還是對全世界都是災難性的戰爭,這些都明白地寫在他在啤酒館政變失敗後在獄中開始口授的《我的奮鬥》一書中,而德國民族還是把他推到了國家權力的寶座上去,這個悲劇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民主程序
1924年5月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得到近200萬張選票;12月,納粹黨同一些種族主義團體聯合參加選舉,所得選票不到100萬張;到1928年5月,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隻得到81萬張選票,在國會中隻有12個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黨。
希特勒1924年底一出獄,就恢複了《人民觀察家報》,著手出版《我的奮鬥》,創辦《國社黨通訊》,通過魏瑪憲法賦予他的言論、出版自由,大力宣傳他的種族主義。黨員人數也穩步上升:
1925年,27000人;
1926年,49000人;
1927年,72000人;
1928年,108000人;
1929年,178000人。
1929年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給他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機會,工人失業超過了600萬,人民的苦難成為他實現野心的台階,希特勒大喜過望,他要把這一切轉化為支持他的政治力量。從1930年到1933年他離權力越來越近了。
1930年9月,納粹黨得到了6409600張選票,107個席位,成為國會第二大黨。這次選舉的獲勝不僅說服了千百萬人民,也說服了企業界、陸軍中的領袖人物。它極大地喚起了德國古老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感情,由於他承諾既擺脫共產主義,又擺脫民主政體的軟弱無力,很快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潮流。
在1932年3月舉行的總統大選中,希特勒得票11339446,占30.1%,僅次於興登堡(得票18651497,占49.6 %);4月的第二輪投票中,興登堡得到19359983張選票,占53%,當選總統,但位居第二的希特勒也得到了13418547張選票,占36.8%。
同年7月,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13745000張選票,占全部選票的37.4%,在國會608個席位中擁有了230席,一躍而成為第一大黨。11月重新舉行的選舉,雖然丟了200萬張選票,喪失34個議席,但依舊是國會第一大黨。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總統按照完全合乎憲法的方式把總理一職的重任委諸阿道夫.希特勒(268頁)。魏瑪共和國的悲劇、德國人十四年來徒勞無益地要想實行民主製度的笨拙努力的悲劇,終於告終了。(263頁)德國人民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團結起來反對它,盡管它最受民眾擁護的1932年7月也隻得到37%的選票,但是另外63%的德國人民四分五裂,目光短淺,不能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危險。在左派、右派之間,德國也沒有一個政治上有力量的中產階級,德國的民主製度似乎注定了要垮台。德國的、也是人類的災難就此降臨。
1933年3月舉行的最後一次民主選舉中,納粹黨得到17277180張選票,占總數的44%,擁有國會288個議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33年,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就是這樣一步步通過民主程序掌握了政權。
(本文來源:網易評論綜合 作者:傅國湧)
【已有4位網友發表了看法,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