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蘇軍繳獲關東軍的武器在解放戰爭中的作用(ZT)

(2010-01-15 08:56:25) 下一個
探秘:“蘇援武器”與解放戰爭的勝負近來論壇上某位朋友提出:“蔣的失敗不是運氣問題,毛的成功也不是簡單的民心所能解釋,小米加步槍鬼才信。”“國民黨經過經過八年抗戰各精銳兵力已被日寇消滅精光,剩下的隻有雜牌軍,國軍越打越少,共軍越打越多,解放戰爭初期共軍實力已在國軍之上。” 他的證據就是1976年出版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曆史卷“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條目中曾這樣寫過:“蘇聯的援助是人民解放軍力量壯大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蘇軍指揮部把繳獲原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交給人民解放軍(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筒37000餘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機槍約12000挺,汽車2000餘輛等等)。爾後,蘇聯又向人民解放軍提供了大量蘇製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今天我們當然不必否認從1945年下半年開始,人民解放軍尤其是東北民主聯軍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相當數量的原日本關東軍的武器裝備,但是由此就能得出“解放戰爭初期共軍實力已在國軍之上”的結論筆者覺得至少也該說一句言尤過早。在這裏,筆者不想詳細分析蘇聯或明或暗的支持在中共爭奪東北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指想就人民解放軍獲得的武器裝備及其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番粗淺的分析。 1、人民解放軍能夠獲得多少原關東軍的武器 對於提供給人民解放軍的關東軍的武器,蘇聯方麵的數字有三種:第一是前麵提到的;第二是《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回憶錄》中提到的,與第一項相比火炮數量剛好少了一個零,又多出了“鬆花江區艦隊的全部艦艇”(按:日本海軍沒有沒有鬆花江區艦隊的編製,這裏似乎指的是原屬於偽滿洲國江上軍的炮艇部隊);第三是北京大學楊奎鬆教授所著的《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書中提到的引自蘇聯檔案的資料稱“步槍約70萬支,輕重機槍12000-14000挺,火炮約4000門,坦克裝甲車輛約600輛,飛機800架,汽車約2000輛。”以上三項作比較,可以看出機槍、飛機、坦克等項大致相同,而火炮則差距極大。到1945年8月遠東戰役前,整個關東軍75萬人中實際裝備有各種火炮5560門,擁有150萬人的遠東蘇軍也隻擁有各種火炮26000門,即使蘇軍將繳獲的武器和自己裝備的武器全部交給中共方麵,顯然也不可能達到37000門之數,《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的這個數字不是筆誤就是故意混淆是非。蘇援武器中最重要的無疑是火炮一項,但是偏偏就是火炮一項上存在著如此明顯的問題。 同樣輕武器一項也有些問題:日本關東軍1945年8月的總兵力為24個師團,連同若幹獨立旅團、獨立守備隊約75萬人,另有偽滿洲軍十幾萬人。如果按照日軍師團級單位員額最充足的1937年底來計算,一個有2.2萬人到2.8萬人的師團共裝備有步騎槍9476支,輕重機槍388挺。按照這個比例計算,關東軍24個師團加上其他獨立部隊所裝備的步騎槍也就是30-40萬枝的樣子,連同偽滿洲國軍裝備的武器在內也很難達到70萬這個數字。此外,這裏還必須考慮到1941年之後日本陸軍師團編製大大縮小,即使是三單位的野戰師團一般隻有1.2到1.7萬人,更不要說那些裝備較差的治安師團。當然關東軍還可能會有一定數量的庫存武器,但是從1943年下半年起關東軍便將其最精銳的部分和大批的作戰物資調往南方諸島,僅在1944年一年間就從中國東北調走了12個步兵師團,1個坦克師團、1個獨立旅團,1945年的前三個月又調走了7個師團。到蘇日開戰前關東軍所屬各師團均為1943年以後新成立的百字頭師團,原有的常備師團和戰爭初期成立的三單位師團已經一個都不剩了。隨著大批新部隊的成立,軍方抱怨各種武器缺項很多,僅刺刀一項缺額就高達10萬把,為此還曾經將偽滿洲國軍的武器收繳了一部分。所以,庫存槍支不會沒有但決不至於多達數十萬枝。如果按照75萬人的關東軍裝備有步騎槍40萬支計算,機槍的裝備數量大約是步槍的25分之一,所以12000挺這個數字是合適的,這也與中國國民政府接收128萬日軍投降共獲得步騎槍68萬餘枝,輕重機槍不到3萬挺的比例基本吻合。
2、蘇聯能否將關東軍的武器全部交給人民解放軍 筆者以為這一點也不太可能。眾所周知,蘇軍進攻東北時日本關東軍迅速崩潰,逃散中的日軍曾經將為數不少的武器遺棄埋藏。這些武器或流入民間入土匪之手,或為東北野戰軍搜尋武器時而從埋藏處獲得。僅以剿匪所得為例,從1945年11月到1949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在剿匪戰鬥中共獲得步騎槍51835支、輕重機槍1430挺、坦克9輛、山炮32門、野炮15門,按照當時的標準,僅輕武器一項就可以裝備三個軍。很有意思的是,當時從土匪手中繳獲的武器中,還有一定數量的蘇式盤衝鋒槍。而裝備東北民聯炮兵縱隊的各種火炮中,也有相當部分為搜集的日軍遺棄火炮。這兩項顯然都不能算作蘇聯的援助。說一點題外的內容:或許讀者不信,其實一般列入蘇聯“援助”的武器中,有為數不少的部分是中共東北局以易貨貿易的方式買來的。僅僅在戰爭發生根本性折的1948年,雙方的貿易額就高達15100萬盧布,中共向蘇聯提供的主要是糧食和煤炭,而蘇方提供的就是各種軍用物資和工業原材料。(大鼻子們用免費獲得的日本武器換糧食,果然會做生意)不過一般統計時是把這些項目都算進了蘇聯的援助中。3、東北野戰軍的武器裝備數量也與蘇方數字差距甚大 據東北野戰軍自己統計,1948年8月,即遼沈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的實力統計為:兵員總數1039737人,長槍385134支,短槍50352支,衝鋒槍12960支,輕機槍15582挺,重機槍3136挺,六零炮2890門,迫擊炮986門,山炮324門,野炮194門,榴彈炮92門。上述各項中衝鋒槍和60炮為日軍所無,當然不可能為接受的蘇援。進攻錦州時東野集中了全部的坦克部隊,實際上也隻擁有大小坦克15輛,其中至少有一輛是我軍拾獲的日軍遺棄品,即現在陳列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的那輛“功臣”號97改型坦克。以後東野全軍整編組建第1戰車師,全師擁有的坦克裝甲車輛也隻有132輛,這其中還有相當部分遼沈戰役的戰利品。飛機方麵東野當時有中共手中唯一的一支空軍,可惜隻有品種不全的教練機數十架,作戰飛機為零。東北野戰軍在戰爭初期肯定遺棄毀壞了相當數量的武器,戰爭中也會有一定數量的損失,但是與蘇聯提供的數字相比也仍然差距過大,這裏還未考慮到東北野戰軍的戰場繳獲。至於說蘇軍將自己的武器裝備移交給東北野戰軍,筆者不懷疑某些對中共好感較多的蘇聯軍官會自作主張的移交給中共部分自用的武器,但數量肯定不會太多,而且隻能是以輕武器為主,重武器方麵摩托化牽引的蘇聯火炮與日式、國式、美式的彈藥差別太大,交給無油、無車、無彈而且不會用的東野反而是個更大的麻煩,據說東野炮兵縱隊有四門德式105榴彈炮是出於蘇軍之手。不過,即使是蘇聯軍官的這種自作主張的行為,他們更好的選擇也是將手中控製的日本武器移交給中共方麵,據原東北民聯1縱司令員萬毅將軍回憶,他指揮八路軍濱海支隊改編的東北挺進縱隊到達東北以後,由於殲滅了一股土匪武裝,蘇聯軍官即一次向挺縱移交了50挺日式重機槍。人民解放軍正式換裝蘇械還是在1950年以後,例如第四野戰軍裝備最好的炮兵1師27團,1948年底裝備的就是繳獲自廖耀湘兵團的36門日式150mm榴彈炮,1950年初才換裝蘇式122mm榴彈炮。至於有人說東野入關前將蘇式武器全部留在關外,此說太過荒唐,不值一駁。 4、原關東軍武器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中共“十萬大軍闖關東”時,由於夢想著到東北後可以大量獲得日式武器,所以很多部隊都將多數武器留在了原駐地。一個班留下一兩支步槍用來站崗,一個連留下一挺輕機槍。359旅南下二支隊原有幾門日式山炮,本來是寶貝,到東北前全部留在了陝北。十幾萬部隊到達東北後,通過各種渠道(蘇聯援助、坑蒙拐騙、民間搜集、剿匪所獲、以及尋找到原日軍遺棄武器等等)迅速武裝起來,迅速完成了由遊擊隊向一支正規軍的化,雖然從火力上和人員素質上尚不足以與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美械軍相抗衡,但是總歸戰鬥力有了巨大的進步,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雙方的力量對比。再依靠東北有利的地理環境和雄厚的工業實力,為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相當牢固的基礎,加速了戰爭進程。 但是這些武器是否就真的使中共的武裝力量在戰爭初期就超過了國民黨軍呢?直率地說,這是決不可能的。首先,國民黨方麵也同樣接受了大批的日式武器裝備。按照盟軍總部的安排,所有中國戰場(不含東北三省)、台灣(含澎湖列島)、越南的北緯16度以北地區的全部日軍應向中國軍隊投降,受降日軍總數為128萬人。通過接受日軍投降,國民黨軍總計獲得了如下武器:步騎槍 685897支 手槍 60377支 輕重機槍 29822挺 各種火炮 12446門 步機槍彈 160884000發 手槍彈 2035000發 各種炮彈 2070000發坦克 383輛 裝甲車 151輛 卡車 15785輛
飛機 1068架

大型軍艦 19艘 驅逐艦 7艘(原資料如此,筆者以為應該驅逐艦實際上指的是驅潛快艇,即獵潛艇)
魚雷快艇 6艘 如果和東北野戰軍獲得武器相比,即使是按照蘇聯??當於國民黨方麵的一半還不到;火炮則隻能相當於國民黨方麵獲得數量的三分之一,很顯然,中共獲得的日本武器怎樣算也遠遠少於國民黨方麵。質量上一般認為關東軍的武器裝備要略好於關內日軍但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國民黨方麵也並沒有將繳獲的日本武器銷毀而是同樣留為己用,用以裝備了大約相當於全軍四分之一的部隊,並在戰爭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即如前麵所提到的第四野戰軍炮1師27團,1948年底換裝的36門日式150榴彈炮原來就屬於國民黨東北“剿總”僅有的兩個重炮團之一-炮兵7團。 如果與當時國民黨軍中戰鬥力最強的13個美械裝備軍相比,即使是獲得原關東軍武器較多的東北野戰軍部隊,戰爭前期單位部隊所擁有的火力尤其是大口徑火炮和在人民解放軍慣用的近戰、夜戰中更能夠發揮作用的小口徑火炮和步兵自動武器上也遠有不及。在東北戰場上四平保衛戰中,東野部隊的構築的碉堡等野戰工事被新1軍的榴彈炮和火箭筒輕易摧毀,此後東野再也沒有試圖進行過城市防禦戰當與此有關。而入攻勢後,在德惠、焦家嶺和四平等國民黨軍獲勝的戰例中,國民黨軍的六零炮、衝鋒槍在抗擊東野的衝擊中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更不要說國有共無的空軍在戰爭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其次,人員素質上國民黨軍在戰爭中前期具有相當大的優勢。這種人員素質上的差距首先體現在士兵的素質上。一般來說,中共軍隊的優點在能吃苦、行軍能力強、戰鬥意誌旺盛,缺點也很明顯:部隊正規化程度低、戰術意識差、訓練嚴重不足,尤其是缺少技術兵器的使用經驗,很多新補入的戰士從無射擊投彈經驗就要上戰場。與此相對照,國民黨軍士兵普遍受過正規訓練,其中不乏參加過抗戰五六年、七八年的老兵,抗戰後期接受過美式訓練的也不少。他們戰鬥經驗豐富、戰術意識強、精通各種步兵輕武器和火炮的使用,經過思想改造以後可以迅速成為可靠的戰鬥力。這裏以晉冀魯豫野戰軍的著名戰鬥英雄王克勤為例:王克勤1939年被征入國民黨軍,在30軍27師當兵,1945年10月在邯鄲戰役中被俘,編入第6縱隊18旅52團當戰士。在部隊中,王克勤以擅長使用、維修各種型號的輕機槍聞名,號稱“機槍聖手”,並很快當上了機槍班長。在著名的張鳳集戰鬥中,6縱與國民黨軍最精銳部隊之一整11師對壘,王克勤班當時共有七人,兩挺機槍,可是卻有三人是新參軍的農民,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可是在王克勤的指揮下,全班激戰一天打退國民黨軍多次衝鋒卻居然沒有任何傷亡,其優秀的軍事素質可見一斑。所以在戰鬥勝利後,解放軍的各級指揮員要求補充的第一樣東西往往是俘虜,上交大炮是常有的事,上交俘虜兵去很少見。孟良崮戰役後,華東野戰軍6縱隊司令員王必成將軍最引為得意的就是他抓了一萬多整74師的俘虜兵。此外,國民黨軍的下級軍官一般都受過係統的軍事教育,指揮能力較強。 如果說獲得蘇援武器的部隊是中共贏得戰爭的決定性因素的話那至少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東北戰場以外的部隊沒有多少機會獲得這類援助,可是他們仍然可以有效地作戰。 一般認為,蘇援武器主要提供給了關外的東北野戰軍,受客觀條件限製,遼沈戰役以前東北部隊不可能會對關內的華北、華東、中原、西北等戰場產生太大的影響。可是即使是在上述關內戰場,人民解放軍仍然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在平津戰役結束前,不依靠東北部隊的直接援助關內部隊也基本上占領了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的全部,以及江蘇、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區,並贏得了戰爭中最大的一場戰略決-戰淮海戰役的的勝利。實力比較弱小的西北野戰軍也已經基本恢複了1947年以前的態勢並將戰場向了國統區,並且能夠成軍成師的的殲滅國民黨軍,任誰也不會認為西野兵力、裝備會比胡宗南強吧,西野可是標準的小米加步槍呢。何況便是小米飯,都經常沒得吃,步槍也經常餓肚子,延安保衛戰時,平均每支步槍配有子彈……5發。在1947年7月以前,各野戰軍按照戰果排序的話,無法獲得蘇援武器的華東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戰績都在東北野戰軍之上。有趣的是,華東和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的前身)的裝備並不差,淮海戰役以前,僅國民黨精銳美械軍的標誌-美式105mm榴彈炮,華野即擁有36門之多(相當於三個完整的美械軍的全部),此外還有M3A1坦克9輛。挺進大別山前晉冀魯豫野戰軍也有十幾門這樣的火炮和部分坦克,突破汝河防線時無法攜帶不得不埋藏起來了,以後這些美式火炮又被國民黨軍挖了出來,2野進南京時再次被繳獲。不用問這些武器的來曆,肯定不是來自蘇聯的援助就是了,蘇聯不出產美國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