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五 基地

(2009-08-08 21:12:06) 下一個


圖片是:北大荒的建設者


1968年6月18日發生了什麽?其實這是大陸在解決我國糧食危機的過程中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經濟學裏,有一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叫規模效應。規模效應因此又稱規模經濟,即因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說白了就是你的生產要達到或超過盈虧平衡點,即規模效益。因為任何生產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要達到盈利,必須使得銷售收入大於生產成本,而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變的,所以生產的越多,分攤到單個產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是根據邊際成本遞減推導出來的,就是說企業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混合成本則可以分解為這兩種成本,在生產規模擴大後,變動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單位產品成本就會下降,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就會上升。

反映在農業生產上,大家可能記得美國的農場一望無邊的景象。滾滾麥浪上巨大的聯合收割機在不停的工作。這就是規模效應在農業生產上的體現。大量新技術與係統工程都必須依托於農業生產基地化的巨大規模與有效管理才能體現價值。否則成本太高!前麵幾篇裏的幾個係統要發揮十分的效力國家就必須有規劃。東搞一下,西搞一下是無法想象的。

因此,國家根據大陸的自然稟賦與曆史情況做出了集中力量將農業生產基地化的決策!這個基地化除了集中管理和係統配套的優勢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基地化大大增加了大陸的耕地麵積!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家將物質向基地傾斜。我在《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四 農機》篇裏有過點到之筆。

“北大荒”變“北大倉”就是這一決策的最好體現。北大荒,位於東經123°40′到134°40′,橫跨11個經度;從北緯40°10′到50°20′,縱貫10個緯度,總麵積5.53萬平方公裏。是黑龍江嫩江流域、黑龍江穀地與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她的北部是小興安嶺地區。西部是鬆嫩平原區。嫩江從伊勒呼裏山奔騰南下,與鬆花江雙水合流。東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區。黑龍江一瀉千裏,鬆花江九曲十折,烏蘇裏江一片淨水。三條水脈在平原深處幽然相會,東流到海。

這裏自然稟賦相當好!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降構成罕見的平坦地勢。這裏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因此,這裏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北大荒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

但這裏並非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達地區,曾經擊敗遼與北宋的女真人就在此生存發達,他們是遊牧民族。清朝時滿人大量入關,俄國勢力趁虛進入;加上清王朝為了鞏固祖先的龍脈,嚴禁漢人進入東北地區,使得邊境千裏人跡少見。後來雖然不乏來此耕作者,但多是自發逃荒的“闖關東”,沒有係統規劃與國家持續投入。因此被人叫成“北大荒”!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農業開發。1954年1月,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二師所轄三個團集體轉業,8000官兵從山東北上,當年9月進入密山地區開荒,建立了三個農場,這是北大荒第一支集體轉業的“移民大軍”。此後,鐵道兵近兩萬複轉官兵,也到北大荒安營紮寨。到1957年,鐵道兵複轉官兵建立農場12個,耕地麵積達260萬畝;當年收獲糧食達1.255億斤。1958年1月起,解放軍進行全軍總動員,從3月到5月,全國除台灣省以外的29個省市和自治區,一共動員了10萬名穿軍衣的“移民”開入了北大荒。

1968年6月18日,以“屯墾戍邊”為主要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這標誌著全麵建設“北大荒”的高潮到來!之後,隨即開始征召各大城市知識青年到北大荒,當年就有3萬多知青成為“兵團戰士”。到1976年,陸續有54萬知識青年進入了北大荒,進行新一輪大規模的墾荒。無數新中國的年青人將一生獻給了這裏,可歌可泣!

經過艱苦的努力,現在的“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 北大荒現有林地250萬畝、草原616萬畝、水麵372 萬畝,耕地3500萬畝。是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對最多的地區,每個農業人口平均產糧801公斤,常年向國家提供大量商品糧和大豆。榨蠶繭產量占全國的60%左右。其耕地麵積占全國國營農場的1/2,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2%,森林麵積和木材蓄積最占全國的1/3, 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區,木材產量占全國的1/2以上。

根據最新的規劃,“北大倉”要在2012年使糧食總產登上1000億斤新台階,糧食商品量達到800億斤。按照《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10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目標,這意味著到2012年,“北大倉”將提供全國十分之一左右的糧食產量。

由此可見農業生產基地化的巨大威力!國家根據大陸的自然稟賦,同時根據農業區劃這一是管理和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將大陸將全國劃分為10個一級農業區和38個二級農業區,其中第十區為海洋水產區。一般將海洋水產區外的其他九個綜合農業區稱為九大綜合農業區。九大綜合農業區詳細內容為:

1. 東北區:上麵以講過,不重複。

2. 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農業主要種植各種旱雜糧(春小麥、米米、高粱、穀子、蓧麥、馬鈴薯等)、耐寒油料(胡麻等)及甜菜。其中呼倫貝爾和錫盟東部是我國優良的草甸草原,草原畜牧業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

3. 黃淮海區:包括京、津、冀、魯、豫、皖、蘇的375個縣(市),耕地3.36 億畝(居各農區之首)。墾殖指數達50%,是全國最大的小麥、棉花、花生、芝麻、烤煙生產基地。有效灌溉麵積已占耕地的55%。1983年棉花總產相當於1978年的5.5倍,占全國總產的60%。溫帶水果蘋果、梨、柿產量居全國之首。

4. 黃土高原區:這是一個以旱雜糧生產為主、水土流失嚴重、產量不高不穩,亟待綜合治理的地區。這裏無霜期120-250天,長城以南、南盤山以東大部分地區農作物可以複種,山西、陝西的汾渭穀地中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但是黃河每年經陝縣下泄泥沙約16億噸,其中90%來自本區。

5. 長江中下遊區:全區屬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年降雨量800-2000毫米,無霜期210 -300天,農作物可以一年二熟或三熟,平均複種指數達223%。平原約占1/4,丘陵山地占3/4,水網密布,湖泊眾多,淡水水域麵積約占全國的一半。稻穀產量占全國的57%,油菜籽(按播種麵積)占全國的50%,茶葉產量占73%,桑蠶繭產量占48%,油茶籽產量占75%,淡水水產品占60%。柑桔、油桐、衫木、毛竹等在全國也占有重要地位。

6. 西南區:是一個地處亞熱帶、以山地丘陵占優勢的重要農林基地。種植業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數千個小塊的河穀平原、山間盆地,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油料、甘蔗、煙葉、茶葉、柑桔、蠶絲產區,也是用材林、經濟林和畜產品基地,油桐籽、生漆、烏桕籽等林特產品和藥材在全國也占有重要地位。

7. 華南區:本區位於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一線以南,包括閩、粵、桂、滇的191個縣,是我國唯一適宜發展熱帶作物的地區。本區高溫多雨,水熱資源為全國之冠,四季常青,生物資源豐富, 夏秋台風和冬季寒潮對水稻、香蕉、橡膠等常造成危害。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近90%的麵積是丘陵山地,宜農的平原盆地有限,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是甘蔗、香蕉、菠蘿、荔枝、龍眼、柑橙等的主產區,橡膠的唯一產區,也是重要的水產品和蠶絲生產基地。

8. 甘新區:是一個國境線長、氣候幹旱、地廣人稀、少數民族聚居、以依靠灌溉的沃州農業和荒漠放牧業為主的地區。本區光能資源豐富,熱量條件大部分較好,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地區是本區的糧食(以小麥為主)基地,南疆地區是重要的長絨棉基地。

9. 青藏區:本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大部、甘肅的甘南自治州和天祝、肅南縣、四川省西部、雲南西北角共155個縣(市), 是我國重要的牧區和林區。本區有天然草場約1.3億公頃,東部和南部以草甸為主,為優質牧場。牲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綿羊和藏山羊為主。農作物以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油菜等耐寒性較強的農作物為主。東南部及東部有廣闊的天然森林,樹種以雲杉、冷杉為主。

各位,這個基地不同以往了!因為,像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建設,綠化工程,治沙工程都是在這個基地化的基礎上進行的。

各位,大陸農業的基地化生產帶來了耕地和國土的綜合科學化管理與大陸可耕種麵積的極大增加。這是我們能夠在不到40年時間裏解決溫飽問題的重要組織條件!同時也是將來保護與開發並舉,進一步深化發展,完成民族偉大複興的堅實基礎!當然我們將要繼續仔細的科學規劃與持續投入!

不過,大家不要忘記,這些基礎成就是像開發“北大荒”的54萬知識青年與十萬名解放軍戰士那樣的人用青春甚至生命換來的!萬畝國家商品糧基地背後是億萬萬不停工作的雙手!

讓我們銘記,偉大的“北大荒精神”不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