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四 農機

(2009-08-08 21:05:04) 下一個

圖片是:中國第一台拖拉機,東方紅54型

之前已經寫過《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一 水利》,《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二 育種》和《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三 化肥》三篇文章了。因為解決傳統型的災難這一問題是一個係統工程,因此我們必須繼續下去。這是第四篇:農機。

各位,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人們要從事社會生產必須要有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勞動力等等幾個要素。而江湖上定義你行不行要看的是生產力。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情況,生產力是決定性因素。生產力主要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生產力創新也就要求這三要素必須同時創新,因為生產力是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可見其中生產工具的重要性是很高的。我們中國傳統上是以農業立國。各位同胞,我國傳統上農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是什麽?下麵有人高喊:男人!靠,…….將此人拉出去XXOO了。氣死我了,沒有美眉哪有男人!又有人小聲說:那就是美眉!我…….忍忍忍忍忍,算了,公布正確答案:那就是:牛啊!

大家要曉得,人不是生產工具,我們勞動者是可以組成“萬惡的共匪”搞革命的說。牛才是生產工具,而且是傳統上非常貴重的生產工具。有啥理由?沒聽說過人們發表豪言壯語叫吹牛麽?牛在天上飛,你在地上吹。這就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到“藝術口語” 的真實,進而變為日常用語的真實啊!不然怎麽沒有吹人,隻有丟人呢?

可見,牛是非常貴重的。在古代,牛是國家的戰略資源,是受國家宏觀調控的。殺牛是要到官府報備的。如果沒有官府的批準而私自殺牛,那是大罪,要重打五十大板的。在某些時候,比如武則天時,私自殺牛可能導致公開殺頭。唉………….

不過要說句公道話,如果牛也有思想,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啥的一定會覺得人類大大的壞,剝削牛太狠了。再說今年是牛年了,祝大家牛轉乾坤!因此,在牛運當頭的牛年裏,我們還能向以前一樣的“剝削” 牛麽?當然不能!各位同胞,那我們用什麽代替牛呢?隻見下麵有人丟來一隻10碼鞋子,高喊:男人!可恨,還是那個混蛋,怎麽還在?左右,拖出去交給牛爺處理。………..等等,另外那隻鞋放下,先讓偶說答案,就是:拖拉機!

拖拉機的混名叫啥?喂,那個丟鞋的,別說我沒給你機會!那人說:男人!好吧,你答對了。我很有民主素質,我赦免你。你free了!不過我還是要小聲說一句,拖拉機的混名咱老百姓喜歡叫它:鐵牛!

不錯,鐵牛就代指了農業生產工具的現代化,也是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標誌!都說一個美國農民可以養活100個美國人;而一個中國農民不能養活十個中國人。加上兩國農業人口所占的比例相差巨大,難道真是一個美國農民比十個中國農民更能幹嗎?不是,這背後是農業生產工具現代化的巨大差距。這就是農業機械對比傳統農民體現出來的巨大效率優勢!也是我們必須發展農機的理由!

新中國要想解決俄肚子的問題就不能不麵對“鐵牛”的問題。新中國建立之際,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基礎非常薄弱。為了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中央提出“農機製造以地方為主的方針”,各地大搞農業機械工業。

到1979年,全國已建立縣和縣以上農業機械製造廠2327個,農業機械修造廠2386個,從而基本上建成了農業機械製造、維修、配件生產大致適應,門類比較齊全的農業機械工業體係。

與此同時,建立了包括農業科研、鑒定、推廣、培訓、供應、維修等比較齊全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體係。

到1980年底,全國各省、市(地)、縣均設有農業機械管理機構,每個縣均有農機修造廠,50%的公社和20%的生產大隊建立了農機維修點,公社農機管理站4.31萬個(占全國公社數的80%),形成了覆蓋全國、遍布城鄉、比較健全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網絡,為農業機械使用提供及時、方便、可靠的服務。

一噸理論不如一個好例子,農機的典型代表就是雷鋒叔叔愛開的拖拉機。民國時我們自己不能生產拖拉機。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十分關心拖拉機行業的發展。“一五”期間,國家確定在河南洛陽建設中國第一個拖拉機製造廠。 1958年7月20日,當中國第一台拖拉機東方紅54型下線時,周總理親臨第一拖拉機製造廠視察,並親切地對工廠的職工說:“要記著,你們是中國第一啊!要出中國第一的產品,出中國第一的人才,創造中國第一的業績。”這反映了國家對農業機械現代化的迫切願望!

據資料介紹,第一拖拉機廠所生產的54馬力的“東方紅”牌拖拉機,每一台可以負擔2400畝土地的耕作。這種拖拉機在農業上還有多種用途,它最適於在大塊土地上進行深耕和開荒,也可以牽引其它農業機械耙地、滅茬、播種、施肥、收割、中耕等。如果在它的上邊設置動力輸出軸,還可以當作排灌、磨粉、選種、脫粒等農業機構的動力使用。把這種拖拉機的履帶換成膠輪,它又能代替汽車進行運輸。

同年,洛陽“一拖”的生產能力就達到了1724台。到1962年11月,洛陽一拖生產的拖拉機超過3萬台。從鬆嫩平原,到華北大地;從黃土高坡,到江南水鄉,“東方紅”遍及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最多的是黑龍江省,三年來國家共分配到那裏的就有2316台,僅1962年就運送了1100台。

到了八十年代初,中國農業已基本完成機械化進程,“東方紅”拖拉機功不可沒。即使到現在,全國70%以上的機耕麵積,仍是由“東方紅”拖拉機完成的。經過四十餘年的發展壯大,一拖累計生產各式拖拉機145萬台。由建廠初期的單一履帶拖拉機生產企業,發展成為生產拖拉機、汽車和工程機械三大類多係列50多個品種,100多種型號的綜合性製造企業。產品以“東方紅”品牌暢銷全國,並遠銷歐洲、美洲、非洲、澳洲和亞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占有率、年銷售收入在全國農機行業仍居首位。一拖公司的“東方紅”商標,也被國家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結束了中國農機行業和河南省沒有馳名商標的曆史。

再來看看宏觀變化就更清楚“鐵牛”的發展了!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農業機械動力很少,僅18萬千瓦。到1980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4746萬千瓦。每萬公頃耕地擁有大、中型拖拉機75台,小型拖拉機189台,農用載重汽車13.5輛,灌溉動力機械570千瓦。

而隨著國力的發展,農業機械裝備總量持續增加 。2001至2006年我國農機總動力從5.50億千瓦增長至7.26億千瓦,拖拉機保有量由1405.5萬台增長到1728.3萬台。2006年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67.6萬台,比上年增長20%;聯合收割機保有量55.6萬台,比上年增長17%;水稻插秧機保有量11.2萬台,比上年增長40%。高性能、大馬力和複式作業的農業機械保持高速增長,農機裝備結構得到明顯改善。

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2006年,我國機械化耕地、播種和收獲總麵積達到23.4億畝,作業水平分別為52.1%、32.4%和25.2%,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8%,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在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機播和機收水平均超過80%,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機械化栽植和收獲水平分別為10%和40%,玉米機播和機收水平分別達到58%和5%。

當然,農機也大量為國家節約了工時,提高了效率。其影響已遠遠超出了農業本身。我在《大陸是如何結束傳統型的災難之三化肥》篇裏講到了這個經濟學上的“溢出效應”的偉大意義!這裏不重複了。

別外,有人說蘇聯的坦克廠丟了後就是因為有“山那邊的”的農機廠才造出了無數的“T-34”型“拖拉機”去柏林把德國佬的地都“耕”了一遍。因此,大陸的強大農機工業體係也會是強大的戰爭潛力!恩,小弟部分同意這個觀點。農機工業體係戰時的確可以轉化為戰爭機器的一部份。但是不再是做坦克了,因為今天的坦克太複雜,不是用農機廠可以生產的。現在不是二戰了。不能簡單的類比當年的情況。

農機廠在現代戰爭中,我認為其作用有三:第一,還是保證農業生產;第二,修理戰損的搶修廠;第三,提供工程車輛補充戰損,在低烈度地區代替軍隊專用設備。比如,用拖拉機改成掃雷車,架橋車等等。這些都能節約大量的坦克底盤!同時,農機還可以代替部分軍用民用卡車,補充二三線的運力不足等等。當然,也可已裝上高射機槍或小火箭炮等,做防禦縱深的補充火力與機動火力。因此,農機工業體係意義還是重大的。YST市長可能可以更專業的分析這個問題。

各位同胞,由此可見,農機的發展是大陸農業發展的一麵旗幟,它必將為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提供源源不斷的牛氣!功在當代,功在民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