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黎 陽: 如何看毛澤東時代 -- 咬定青山不放鬆

(2009-08-03 18:50:39) 下一個
七、咬定青山不放鬆

——中蘇分裂

中蘇分裂表麵上是因為意識形態,實際真正的原因是民族利益——民族利益超越意識形態、超越個人恩怨,超越個人好惡,超越個人私利。

五十年代初,中國的民族利益與蘇聯的冷戰需要基本不衝突,加上有共同的意識形態,所以兩國關係很熱火。

艾森豪威爾上台後,變美國的戰略從“遏製”為“大規模報複”,一切跟核戰爭掛鉤:放棄過去認為在有限戰爭中不應使用核武器的想法,決定隻要軍方認為軍事上需要就可以使用核武器,包括使用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讓“潛在的敵人由於確信美國將以它願意的方式——首先是核手段——還擊侵略而受到威懾,因而不敢輕舉妄動”。

麵對美國以核優勢為後盾的“大規模報複”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蘇聯決定“緩和冷戰”。1954年1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宣布“大規模報複戰略”。兩年之後,1956年2月的蘇共二十大便提出了“和平共處”、“和平過渡”總路線。這實際是要求已經當政的共產黨不要得罪美國,沒當政的共產黨別再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潛台詞:既然 “一顆小小的火星就可以引起核大戰”,那象抗美援朝那樣的麻煩今後不能沾,免得惹火燒身,為了你的國家統一把我蘇聯拖進核戰爭。

這樣一來,中國收複台灣、維護領土完整和統一的民族利益就跟蘇聯的冷戰需要矛盾了:要統一台灣就必須反掉美國的幹涉。經過麥卡錫主義肆虐、頑固堅持冷戰理論、敵視中國的美國堅決拒絕跟中國做任何妥協,甚至根本不承認中國政府,隻承認在台灣的蔣介石當局代表全中國。最典型的事例就是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杜勒斯拒絕與周總理握手——敵視到這個份上,怎麽“緩和”?即使中國放棄統一台灣美國都不會答應,更不用說中國堅持收複台灣了。毛澤東麵臨的問題是:是為蘇聯的冷戰需要而犧牲中國的民族利益,放棄收複台灣的努力,還是為中國的民族利抵製蘇聯的冷戰需要?毛澤東“咬定青山不放鬆”——咬定中國的民族利益絕不鬆口。這才是中蘇決裂的根本原因。

1958年蘇聯提出在中國建立長波電台、與中國建立聯合艦隊,被毛澤東一口回絕。毛澤東為什麽發那麽大脾氣,反應那麽激烈?因為這兩個建議將嚴重危害中國的民族利益。

成立聯合艦隊、平分指揮權不僅意味著中國軍權旁落,破壞毛澤東“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一根本原則,而且等於要封鎖中國海岸線:當時中國海軍力量很小。要成立聯合艦隊,中國的軍艦都得填進去。蘇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隨便掃掃庫底子就行了,自己另外仍然有完全屬於自己的艦隊。聯合艦隊表麵是指揮權一家一半,實際上是讓蘇聯擁有了對中國海軍的否決權——隻要不符合蘇聯的冷戰需要,那聯合艦隊就甭想動。中國不管是收複台灣、護航護漁還是收複西沙南沙之類,都得事先經過蘇聯批準。這樣一來,沒有蘇聯的同意,中國的海軍等於說沒就沒了——沒了海軍,中國的海岸線豈不等於被封鎖了?理論上中國對聯合艦隊同樣有否決權,實際那個否決權對中國沒什麽意思:當時中國沒什麽遠洋權益,當務之急是沿海近海。中國近海的事跟蘇聯的冷戰沒多大關係,蘇聯卻要管;遠洋的事跟中國沒多大關係,中國怎麽否決?根據什麽理由否決?實際的結果是蘇聯說了算,讓中國當冤大頭。而且即便中國行使了否決權蘇聯也不在乎:蘇聯除了聯合艦隊還有得是軍艦可用,你聯合艦隊出不出動對蘇聯無關緊要。

建立長波電台的名堂就更大了。長波電台是為潛艇作戰服務的。而在中國成立長波電台隻能是為遠洋作戰服務——蘇聯本土的長波電台已經足夠蘇聯潛艇近海作戰用的。當時中國有多少遠洋權益?這長波電台實際是為蘇聯海軍遠洋活動服務。而蘇聯海軍到遠洋活動隻可能是跟美國較量,百分之百屬於蘇聯冷戰的需要,對中國的民族利益沒什麽好處。當時中蘇是同盟國。理論上,一方遭到攻擊時另一方有義務參戰。但如果一方主動攻擊別人呢?另一方就沒有參戰義務。在陸地上誰遭受攻擊一目了然,在海上,尤其在遠洋,軍艦與軍艦之間誰攻擊了誰哪那麽容易查清楚?這樣一來,如果蘇聯與美國發生了海上衝突,不管是誰攻擊誰,隻要蘇聯宣稱自己是遭到攻擊的一方,那中國就得站在蘇聯一方參戰,自己一點作不了主。當時美國堅持的是“大規模報複戰略”,又把中國蘇聯看成鐵板一塊,有了抗美援朝結的“ 梁子”,恨中國勝過恨蘇聯。而當時中國的防衛力量又遠不如蘇聯,萬一美國跟蘇聯衝突,十之八九“老太太買柿子——專揀軟的捏”,首先衝著中國來。如果蘇聯想暗中使壞借刀殺人,通過製造個海上衝突借美國的力量重創中國也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表麵上是個長波電台,實際是一張賣身契,要中國把和、戰的選擇權拱手交給蘇聯。

蘇聯關於聯合艦隊和長波電台的建議的真正效果是把中國牢牢綁在蘇聯的冷戰戰車上,休想擺脫蘇聯陣營。這跟中國的民族利益完全對立,毛澤東為此大動肝火一點沒有錯。

蘇共二十大的路線、聯合艦隊和長波電台的建議標誌著中蘇關係已經走到了轉折點:蘇聯的冷戰需要跟中國的民族利益已經不能再兼容了。盡管如此,毛澤東還是竭力挽救兩國關係,試圖勸說蘇聯不要因美國的戰略訛詐而改變總路線。赫魯曉夫說美國現在碰不得,一碰就要打核大戰,為小衝突把自己全賠上不值得。毛澤東說美國的“大規模報複”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是嚇唬人的,實用性很有限。它隻立足於正麵衝突、全麵大打。但碰上小打小鬧,特別是不牽涉到美國人的局部衝突就不知所措了——你能因為南越一支共產黨的遊擊隊伏擊了親美的政府軍就往那裏扔原子彈嗎?不跟美國正麵衝突不等於碰都不敢碰,頂多不正麵突破就是了,側麵迂回仍然行得通。

毛澤東如此主張並非頭腦發熱。美國提出“大規模報複”戰略後,毛澤東專門針對其搞了兩次火力偵察:一江山島之戰和炮擊金門。回顧一下這兩次戰役的大概經過,不難看出毛澤東膽識驚人,獨具匠心。

——1954年12月1日,美台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規定美國幫助台灣當局協防台灣和澎湖列島;美國有“依共同協議之決定在台灣、澎湖及其附近為其防衛所需要而部署美國陸海空軍之權利。”48天後,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迅速攻占該島。艾森豪威爾馬上於1月24日向美國國會提出特別谘文宣稱:“如果台灣和澎湖列島落入不友好者的手裏”,那就會“在西太平洋的島嶼鎖鏈中造成一個缺口”,“中共對大陳群島的炮擊是共產黨征服台灣的序幕,美國必須對此采取行動”。美國國會眾參兩院迅速於1月25日和1月28日分別通過“授權總統在台灣海峽使用武裝部隊的緊急決議”即《福摩薩決議案》。美軍隨即先後出動6個航空母艦群、400餘架飛機全麵封鎖浙東海域,掌握了大陳島——台灣——衝繩三角地帶的製空權,控製了台灣對大陳島嶼的運輸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戰略空軍指揮部“以緊急情況為基礎”,開始為大規模使用核武器攻擊中國大陸選定目標。毛澤東針鋒相對,於1月28日接見芬蘭大使時說:“我們有兩條:第一,我們不要戰爭;第二,如果有人來侵略我們,我們就予以堅決回擊。”“美國的原子訛詐,嚇不倒中國人民。”兩天後(1月30日)解放軍空軍猛烈轟炸大陳島。當天(1月30日),美國命令第7艦隊準備幫助國民黨部隊從大陳撤退,並通過蘇聯向中國轉達這一信息,希望在美軍幫助國民黨軍撤退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不要采取行動。中國政府接到蘇聯轉達的這一信息後指示解放軍對從大陳撤退的美、蔣軍不要攻擊。2月5日,美國命令第7艦隊和其他部隊幫助國民黨軍隊從大陳島撤退。2月25日,解放軍占領大陳列島中最後一個島嶼。浙東沿海全部島嶼均被解放,大陳島至金門數百公裏海岸和近海海域全部被解放軍控製,國民黨軍在大陸沿海所控製的島嶼僅剩下了金門和馬祖。自1949年以來國民黨對大陸的海空封鎖基本被粉碎。(毛澤東冒著核威脅的風險發動一江山島之戰,就是為了打破對大陸的封鎖。說毛澤東“閉關鎖國”、“封閉半封閉”的人要臉不要?)

——1958年8月23日,毛澤東下令炮擊金門。數日後宣布暫停炮擊,允許國民黨軍艦向金門運送補給,條件是美國軍艦不得護航,否則立即開炮。美國無視這一禁令,公然為國民黨軍艦護航。毛澤東立即下令開炮,命令隻打國民黨軍艦,不打美國軍艦。但如果美艦開火,則允許還擊。炮聲一響,美艦立即拋下被護航的國民黨軍艦而去,一炮未放。

這兩次戰役說明了什麽?

1、美台的“共同防禦條約”不適用於大陸沿海島嶼。美國隻對台灣本島感興趣。

2、美國的原則是讓蔣介石替美國賣命,不是讓美國替蔣介石賣命,更談不上“舍己救人”。

3、美國人的決心並沒有表麵上講得那麽嚇人,並不是稍微一碰就當真要“大規模報複”打核大戰。美國的戰略實際是消極防守的戰略,不是主動尋釁找岔子找機會跟中國打核戰爭的積極作戰的攻勢戰略。美國雖然嘴上很硬,但並不打算主動發起對華戰爭。

4、美國的那個“大規模報複戰略”太絕對,碰上小規模局部衝突這樣的“擦邊球”的複雜情況就不知所措:打又不是,不打又不是,左右為難。這樣的戰略完全對付不了毛澤東最拿手的遊擊戰。

5、“正麵攻不動,側麵迂回”。中國沒有力量硬打台灣,但可以在其他地方挑戰美國利益,讓美國沒好日子過,最後逼美國有求於中國。

6、美台的“共同防禦條約”既不準大陸進攻台灣,也不準台灣“反攻大陸”。其客觀效果是讓台灣與大陸徹底隔離,最後勢必導致台獨。美國壓蔣介石放棄金門,把所有兵力全收縮到台灣,讓大陸台灣老死不相往來。這證明美國在圖謀製造“台灣獨立”。而蔣介石堅持保留金門這最後的“反攻大陸”的基地,證明美蔣之間的戰略目標並不一致。

7、蔣介石堅持“反攻大陸”就意味著堅持承認台灣屬於中國,就意味著反台獨。如果大陸收複金門,蔣介石就更難以在美國人麵前堅持“反攻大陸”的主張。當短期內沒有力量收複台灣時,可以利用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主張來遏製台獨,辦法就是炮擊金門,保持適當的緊張局勢,給蔣介石以“中國內戰尚未結束,不能示弱”的借口頂住美國人要他從金門撤退的壓力。金門炮戰最後演變成“雙日不打單日打”,實際是毛澤東、蔣介石在製止台獨這個民族大義麵前共同放棄了黨派私利,聯手上演的一出對付美國人製造台獨陰謀的悲喜劇,從不同的立場、用不同的方式遵循了“民族利益高於意識形態、高於個人恩怨、高於個人好惡、高於個人私利”的共同原則。

8、美國雖然口口聲聲“美國利益”,但對“美國利益”的要害所在並不清楚。美軍登陸黎巴嫩後,中國大陸向金門一開炮,美國就趕緊把航空母艦從中東調往台灣海峽。等弄清楚大陸並不準備攻占金門,又趕緊把航空母艦開回去。哪裏吃緊往哪裏跑,證明美國的戰略雖然是“守勢戰略”,但對哪裏是要害、哪裏是重點心中無數,所以全球到處伸手。這樣的對手容易被調動。

毛澤東通過這兩次戰略偵察基本摸清了美國的老底和真實意圖,心中有了底,跟赫魯曉夫爭論起來底氣十足。但赫魯曉夫根本聽不進去。他隻知道按自己的冷戰需要來衡量一切:我這裏正跟美國人講緩和,你那裏炮擊金製造緊張空氣;我正要訪問美國談和平,你那裏跟印度發生了邊界衝突。全世界都把中蘇看成是一氣的,你這一打等於讓我在美國人麵前顯成了個一邊談和平一邊動手打仗的騙子,美國人對我的緩和呼籲不買賬全是你給鬧的。你再堅持就要攪黃我的和平共處的總路線。所以你中國無論如何不能打,台灣丟了就丟了,印度要邊界領土你讓給他就是。總之我的冷戰需要高於你的民族利益。

要堅持中國的民族利益,就不能不對蘇聯的冷戰需要說“不”。既說了“不”,那就意味著從“一邊倒”走向“誰也不向”。當毛澤東堅決拒絕為蘇聯的冷戰需要犧牲中國的民族利益時,赫魯曉夫明白了:中國不再“一邊倒”了。一直以為中國除了把自己綁在蘇聯冷戰戰車上別無出路的赫魯曉夫之驚訝惱怒可想而知,立刻開始懲戒中國,再也顧不上意識形態、國家關係了。這就是中蘇關係破裂的真正原因。

如前所述,處於美蘇冷戰夾縫的大格局下,中國“向這邊‘一邊倒’,那邊要收拾你;向那邊‘一邊倒’,這邊要收拾你;誰也不向,則兩邊一起收拾你——除非中國自己足夠強”。1949年的中國極端虛弱,根本經受不起“誰也不向、兩家一起收拾你”的局麵。然而過了十年,僅僅十年,毛澤東已經帶領中國建立起了足以抵禦兩大超級大國兩麵夾攻的必要實力,可以向“誰也不向”、“掙脫冷戰夾擊”的總目標進軍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