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30後,每過10年身體都會有些或不易察覺,或感覺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像一道道“坎兒”阻礙著健康“長跑”。近日,美國《預防》雜誌刊登了 美國多位權威專家總結的30歲後需要關注的“健康坎”,幾乎每十年就有一個大的變化。《生命時報》就此又采訪了北京地壇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張強、中國科學院 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教您從飲食、運動、心理、疾病篩查等方麵應對健康挑戰。
30歲後,膝關節開始磨損。很多人會出現短期膝關節酸痛,一般休息幾天就好了,但保養要從現在開始了。
注意:體重增加會提高患關節炎風險,因此要控製體重,堅持鍛煉,建議經常跳繩、遊泳,每周進行2~3次腿部力量訓練。飲食上也必須調整,建議將 零食換成水果、堅果。另外,計劃懷孕的女性應補充葉酸,吸煙者應開始戒煙,到50歲時心血管病發病率會降到非吸煙者水平。30歲開始至少每5年做一次包括 血糖、血脂、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等項目的全麵體檢。心理上,要對自己有個初步定位,逐漸明確人生方向。此時多數人已經成家,要和配偶多溝通,深入了解。
40歲後,肌肉群會逐漸減少。40~50歲肌肉群會減少10%,同時新陳代謝也開始減緩,肥胖幾率增加。脂肪堆積導致心髒病、糖尿病,腦卒中風險也隨之翻倍。
注意:40歲後,需要定期檢查血脂、血糖和血壓,每年查一次眼睛、乳腺,每半年做一次牙科檢查,每3年做一次宮頸癌檢查。飲食上,果蔬應占到一 半,瘦肉、粗糧各占1/4。瘦肉中的蛋白質有助於肌肉生長,果蔬富含膳食纖維和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多種營養素。運動上,每周都要進行啞鈴、杠鈴、阻力帶 等有助於“重建”肌肉群的力量訓練,以每周3次,每次進行8~10組力量運動為宜。每天散步、快走30分鍾,同樣有益健康。人到40將麵臨從青年向中年的 轉變,大部分人的事業處在爬坡階段,很容易出現事業和家庭的失衡,要及時調整心態,積極麵對不如意的事,盡可能多陪家人。
50歲後,骨密度會降低。此時,女性逐漸進入絕經期,夜間盜汗、睡眠困難、陰道幹澀等問題接踵而來。隨著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女性更容易發胖,心髒病危險也會增大,骨密度會降低5%~10%。
注意:除了繼續過去的健康檢查外,還要增加腸鏡檢查。營養上,每天應補鈣1200毫克,多吃奶製品和豆製品,比吃鈣片效果好。還要堅持力量訓練,有助於增強骨骼。50歲後,人需要適應自身變化,注意適度取舍,不要麵麵俱到,否則容易失落,產生抑鬱情緒。
60歲後,摔倒危險明顯增大。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變得更加僵硬,靈活性減弱,會更容易跌倒,甚至出現骨折。
注意:應定期檢查骨密度,並堅持其他檢查項目。女性如果此前宮頸癌檢查均正常,且不屬於高危人群,檢查便可停止。飲食上,要控製每天的總熱量, 脂肪應控製在25%~35%之間。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人中,一半人存在糖尿病前期問題,多吃果蔬,減少肥肉、全脂奶製品的攝入,可以使患糖尿病的風險 降低71%。運動上,應堅持鍛煉,最好與朋友結伴進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一旦發生意外方便救助。60歲後,老人會麵對退休、喪偶等問題,可能會感到孤 獨。研究發現,獨處時間太長會增加老人的抑鬱風險,也會使死亡的風險增加26%。因此,建議老人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誌願活動,有助於改善心情,增加活動 量。
70歲後,消化吸收功能變差。邁入70歲後,免疫力逐漸下降,健康問題更加明顯,尤其是關節炎、骨質疏鬆等會進一步加重。同時,隨著腸道老化,腸內益生菌減少,老人消化吸收功能也會變差。
注意:老人應堅持各項檢查,並主動接種流感、肺炎等疫苗,增強額外防護。最好多喝些富含益生菌的酸奶,以及有助於益生菌生長的豆類、蘋果和海 藻。很多老人對口渴不敏感,常因缺水導致疲倦、疼痛,所以要注意補水。為預防癌症,最好少吃香腸、火腿、熏肉等加工肉類,多吃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的 綠葉菜。散步是最好的老年運動,但如果老人能練練瑜伽,可更好地改善平衡能力。70歲後,健康是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每個人都應正確看待衰老。麵對疾病, 除了積極治療外,樂觀的心態才是最好的藥方,讓自己更寬容,學會接受現實,才能更長壽。
生命時報